朱媛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为稳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必须对高校自身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激发教职工潜能,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根本保障。随着高职教育主体地位的实现,教育实践性与针对性不断凸显,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与升级,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同时还对高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促进意义。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各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改变,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问题[1]。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性,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满足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以教育为向导,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育工作系统化的过程中,对于人才资源管理不够重视,无法充分激发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潜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仍采取粗放型管理模式,将工作重心集中于档案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虽然在师资建设、教学设备设施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改善了教学“硬环境”,但是教学“软实力”的提升与实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后勤与管理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专业教职人员缺乏。有些教职工的职称、学历、专业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实际职业教学需求。中职与高职教师资格矛盾越发凸显,同时,教育部门的职称评定以及教学学历标准明显不同。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的招聘入职渠道单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想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辩证统一存在一定难度,严重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随意性较强,片面追求高职称、高学历,对高新专业人才的引进与使用存在明显不足。人才引进方式的单一化、盲目化,导致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规划与配置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无法挖掘和发挥教职工的自身潜能[2],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与发展规划带来负面影响。
建立健全激励考评机制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的重要措施。想要实现多种教学环节的有效管理与协同发展,必须以完善的激励机制作为有效支撑。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录用标准,以采取学术研究性的考评形式最为常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师资力量,但是无法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挖掘自身潜能。同时,有些高职院校“重实践,轻理论”,忽视教师理论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此外,激励机制形式大于实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脱节,缺乏联系与互动,激励政策单一,严重影响激励的及时性,激励效果不佳。
为全面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重视吸取传统管理经验,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与分工,提高工作形式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以人为本”不仅要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群众基础;同时,还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发挥服务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做好吸引、用好、留住人才等工作,提升人才引进标准,明确学历、职称、教学经历等招聘细则。对实践经验欠缺的在职教师,应鼓励职工深造,加强行业先进理念与技能的学习。另外,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走出去,带进来”,促进教学创新,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人力资源运行机制的完善与补充是开发人力资源,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举措与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合理规划人才引入目标,拓展招聘渠道,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用,各尽其才”。将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与特色,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培训机制,重视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培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教学体系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将教职工的日常综合表现纳入绩效考评范围,提高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关系互动性,以全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完善晋升评选体系,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与此同时,要明确发展目标,促进教学能力与岗位需求协调、统一发展。
结语:人力资源管理即利用科学方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整劳动关系与职工薪酬的关系,以激发员工潜能,满足企业发展战略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配置教职工岗位,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结构,完善运行体系,加强激励机制,做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工作,为岗位工作质量提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创新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