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审美语境下的宋代岳阳楼景观营造

2021-07-12 13:48:44张利娟湖南理工学院
艺术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楼阁岳阳楼天人合一

□张利娟 洪 琪 湖南理工学院

“天人合一”命题最早出现于周代,这一哲学观念发展到宋代真正达到成熟。首次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宋代思想家及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经过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对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观进行弃旧扬新,最终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1]。宋代是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与唐代的富丽堂皇相比,宋代较为清淑文雅。宋代的景观营造也契合了这个时期的特色,建筑构造不论群组形式还是单体形象都具有清柔雅逸的风采。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宋代的岳阳楼景观营造呈现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大美境界。

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蕴

从美学角度而言,“天人合一”意指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天”是一种生生不息、包纳万象在内的物象,“人”作为生命客体存在,在自然物象的环境中世代繁衍生息。“合”寓示着“天”“人”双方的和谐、统合。在“合”的结果中呈现出美的意蕴。岳阳楼景观营造从本质上看就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的体现。楼阁与四周山水林木景象的融合像一个相互依存的共生体。从现存的图像资料可以看出,宋代岳阳楼的周边烟波浩渺、林木掩映,在迂回起伏间形成浑然天成的自然意境,使置身其中的观者在“远近游目”的审美视线中体验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人们在审美体验过程中以情观景,在对天地自然的认识中观景生情。内在的情和外在的景密切合作,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就是在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中探寻美感,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发展也是起源于这一精神[2]。

二、宋代岳阳楼的景观营造

(一)整体布局

岳阳楼建造在洞庭湖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映成趣。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征即在于建筑整体上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并且把这种和谐当作人类自身最高境界的和谐。从宋院画《岳阳楼图》(见图1)可以看出,岳阳楼阁占据着画面主体位置,作者以精细的手法刻画了岳阳楼的整体面貌,同时描绘了岳阳楼建筑周边的部分景观。林木、假山的点缀,虽画面整体景观布局只表现了较少的一部分,但可知微见著。

岳阳楼在这幅界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不仅表现出楼阁本身的端庄秀丽,也体现了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天人”观念。楼阁用花青和墨渲染成暖黄色调,精准的建筑结构比例,精美细致的建筑局部刻画,达到美轮美奂的震撼效果。楼中游人观景、品茶、交谈,楼阁入口两边分别有三位侍女举着彩旗整齐站在石阶旁,门口站着的两个人仿佛在等待什么,画面充满生机。人们与这楼阁相融,楼阁与天地合一,这何尝不是“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画面底部绿树种类多样,茂盛成荫,加上深远广阔的背景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张力。这幅作品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宋代岳阳楼景观营造的面貌。

(二)主体岳阳楼阁

从宋院画《岳阳楼图》中岳阳楼的主体构建观察,楼阁主体坐落在石台基上,沿台基向下是石阶梯,石阶梯下的地基面不同于上层台基面,地基面的砖石纹理精细有序,四周有石栏包围,石栏主入口处亦设台阶,层层叠进。周围树影、山石之中可见卷棚式歇山顶建筑,这些亭轩楼阁,依附着高耸的岳阳楼,显得岳阳楼建筑高雅秀逸,也展现了这个时期建筑构造华美精细的特点。

宋代岳阳楼阁为纯木质结构,两层三叠檐,重檐十字脊歇山顶样式,四面轩廊,里外相通,石基台高平稳,24 个屋角翘起,给人以升起、活跃的视感。木质建筑的历史悠久,因木材本身给人自然亲和的印象,方便就地取材,便于加工,且又与祖国的文化性格统一,自然而然成为中华传统建筑材料的首选。木建筑具有连续性使用特点,它生于自然、归于自然,与自然界有一致的生息规律,与“天人合一”观相符合。画面中,由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建造而成的岳阳楼阁仿佛是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灵逸秀美,令人印象深刻。

(三)局部营造

图1 《岳阳楼图》

岳阳楼阁的局部营造以曲线造型最为突出。从《岳阳楼图》中可以看出,楼阁从整体造型到局部构件,都有曲线艺术在其中的变化,如局部的装饰艺术,多层斗拱和屋脊上的鸱吻,呈现曲线特点。屋顶的曲线是岳阳楼阁造型曲线中最为突出的,正是这一特点对岳阳楼阁的整体效果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屋顶曲线的建造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运用非常普遍,且曲线弧度具有地域性特点,由北到南,曲线弧度呈上升趋势。岳阳楼地处长江以南,曲线弧度自然较大。我们从《岳阳楼图》中可以感受到其弧度翘角的优雅、精美、绚丽,这使得岳阳楼阁既庄重又灵动。

在南方多雨的天气,屋顶曲线和翘角多,不利于排水和建筑的保护。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多地关注其审美功能。但同时,外遮檐具有一定的防雨和遮阳功能。南方虽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但林木种类多样,山水风光秀美。把岳阳楼阁屋顶的形式和地方的自然环境特点结合起来,做大弧度优美的曲线,且檐角上卷,跷脚更大,令人心旷神怡。精致的曲线造型、卷起的檐角与广阔的洞庭湖畔相映,使楼阁显得那样典雅别致,这也深刻体现了岳阳楼阁局部营造的巧夺天工。

三、宋代岳阳楼景观营造中的审美语境

(一)顺应自然

宋代岳阳楼的景观营造依据洞庭湖自然优美的地势环境,有山靠山、有水依水,使自然景色之美充分为我所用。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岳阳楼景观营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岳阳楼的景观营造把地形、阳光、水、土壤、植被等地理状况作为基础,使自然的景物充分发挥了作用。画面底部,我们可以看到种类丰富的植被,这样高大繁茂的植被需要较长的生命周期,远处的渔船桅杆林立、渔民生生不息,岳阳楼景观营造顺应了现有自然资源,顺应自然在“天人合一”审美语境中具有生态设计的意义。岳阳楼景观在最少干预自然环境的营造中达到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和谐状态。

(二)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即模仿、学习自然,通过对自然环境形态的研究得出方法论,使得景观营造在表现人造景象与自然景色的和谐关系中发挥功效。师法自然在宋代岳阳楼景观营造中的体现是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把自然环境引入岳阳楼,岳阳楼与洞庭湖、君山岛的秀丽风光相呼应。宋代园林景观布局按山水总的走势,参差错落、高低曲折、烘云托月、量体裁衣来点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感,形成的原因在于“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核心[3]。宋代的园林景观营造遵循着师法自然的原则,岳阳楼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条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比如,画面中右下角的假山,体现出岳阳楼景观营造对自然的学习,使得人工创造与自然意境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共生综合体。

(三)因借自然

岳阳楼通过现有的自然地形条件来营造最优的空间意境,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窗、轩、廊等引入楼阁中,通透的格子窗和外敞的轩廊,成为室内外相联系的过渡性设计。岳阳楼中的轩廊空间是最佳观景处,半开敞的室内空间可以感受到室外的风声水声及鸟叫、虫鸣声,一览广阔无垠的山光水色,这样高超的借景手法,成就了岳阳楼的历史地位。

岳阳楼因借自然的造景手法打破了楼阁本身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界限,把周边的景象尽收入岳阳楼阁内,从而满足观者的视觉审美需求。宋代的岳阳楼景观宛如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作,观者置身其中,体验着亲切自然的山水精神,打开了眼界和心界,回归到生命本身,获得最质朴、真切的审美体验。岳阳楼的借景营造手法重在远借,登高望远,自然秀丽的风光映入眼帘,对自然的归属感溢于身心,置身于岳阳楼阁中又仿佛置身在广袤无垠的自然天地之中。从具体的效果来看,“借景”是使岳阳楼的景观营造呈现出“天人合一”之境界的重要手法,这一手法使岳阳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互融共通、相辅相成,从而赋予了宋代岳阳楼景观以自然之灵气。

结 语

综上所述,宋代岳阳楼景观营造体现了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因借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天人合一”观在宋代的发展特点是系统化的,其审美语境价值具有多领域性,但在岳阳楼的景观营造中充分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的不懈追求。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统合的岳阳楼景观,使岳阳楼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影响愈加深远。景观设计工作者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秉承“天人合一”观,营造出和谐优美的环境,是需要重视的课题。

猜你喜欢
楼阁岳阳楼天人合一
登岳阳楼
孙高华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紫禁城(2020年1期)2020-08-13 09:37:40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海峡姐妹(2019年10期)2019-11-23 08:20:32
滇池(2019年1期)2019-02-14 02:36:54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11
亭台楼阁知多少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9:51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论工程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企业导报(2016年17期)2016-11-07 20: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