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贤
摘 要:自立精神和自理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都应该从小培养与教育才能够真正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的重要课程,对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充分重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立精神;自理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小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课程。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需要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激发小学生的自立精神,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激发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逐渐在思想层面上明白自立、自理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自我走向成长、走向社会的必备素质,真正促进小学生形成自立的价值取向与人格特征。
一、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目前的时代环境下,大部分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或者与哥哥姐姐年龄差距较大,因此更加受到家长的溺爱与关注。在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时,家长容易心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而忽略了锻炼学生自立和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了依赖家长、依赖教师的心理。这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与培养生活技能与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形成独立发展的能力,面对挫折与困难时,能够自主协调情绪,从而更加坚定、轻松地解决难题,自理能力也是与他人正常交往沟通的基础,面对事情具有一定自主思考与解决能力,不随波逐流,有主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压力,促进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闡述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自我的综合发展。自立、自理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一定的生活技能的体现,能够使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起独立的精神,适应学习与生活,这也是锻炼学生的重要渠道。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的方法
(一)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资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的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教师需要联系整合这部分教学资源以更加趣味化的方式展现在课堂,吸引学生投入课堂,真正重视自立和自理能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立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生活的关注,提高对生活案例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向学生进行展现,丰富、充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以课本知识为纽带,为学生创立真实的生活情境,从而引导小学生在情境中开发自立精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营造一定的有关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的话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阐述自我的看法。教师再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来引导学生重视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要学生明白过度依赖会对自我产生不好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转变传统的观念,了解自立、自理的重要性。
(二)开发多样化的课堂教育模式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具备自立、自理习惯的成功人士的成长视频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视频也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更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小学生主导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讲述身边案例,促进小学生自主观察描绘生活中自立精神的内涵,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还可以通过活动比拼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比拼,激发学生的自立精神,促进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中明白如何锻炼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
(三)加强课堂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如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家务,家长在一旁进行观察记录,让家长也明白生活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使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自立和自理能力。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运用在生活中也是检验学生自立精神的内容,需要教师与家长切实以小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主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带领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要学生主动将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践行课堂中学习到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明白知识对自立、自理生活的指导意义。
三、结语
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是小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切实立足小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知识,充分了解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锻炼自立和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少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N].汕尾日报,2021-01-23.
[2]李元云,潘文波,张又霞,等.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