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乐迪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每个人都能找到人际交往中的更优解,只要你愿意走出围墙。你不必面面俱到,在属于自己的小小星球里,我们并不孤单。
上心理选修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量化自测:你究竟向别人展现了多少真实自我。全班30个人中,最多的也只有70%,最少的则是30%。
“没有展现出来的部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具体有关什么内容呢?”老师在屏幕那边一脸慈祥地问。
我们聊了很多具体的情景:假如你可以不计后果地想做什么做什么,会是什么样子?
親戚家的小孩儿非得要你的限量版玩具?打他!因为我真的很生气。
参加聚会不想说话?完全可以直接摆一张冷脸事不关己。
听起来,这样的日子简直不要太爽。
但是也会遇到一些问题:看不惯你的人可以毫无保留地骂你,你同他观点不同必然要遭炮轰;不小心踩了身后人一脚可能不会获得一句大度的没关系,反而被趁机当作吐槽发泄的对象;因为对方不喜欢社交,所以你对人家打招呼很可能会热脸贴冷屁股……
很有意思的是,被誉为行为艺术界的“黑玫瑰”的南斯拉夫女艺术家玛丽娜,曾经亲身实践过类似的实验——将自己的身体麻醉6小时,在桌子上放了72种道具,把自己交给观众摆布,而且她提前以法律声明的形式免除了所有参与行为艺术观众的一切责任,即使你杀死了她。
实验最开始,人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下手,可是后来开始有人把饮料倒在她的头上,用剪刀撕烂了她的衣服,把玫瑰花刺刺进她的身体,拿起刀子在她的身上划出伤口……最后,一个人拿起手枪放到了她的嘴巴里,在即将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尚有一丝良知的观众终止了他的行为。
这样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相安无事一片和气地生活,好像是因为大家都没在随心所欲做自己,不然世界好像真的会乱套。
最初强调我们要做自己的人,想必本意是好的,他也许是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具社交,希望多一点儿真诚坦率,少浪费生命。
但是因为得了这句话便解放天性放飞自我,简直是对这句话的一种侮辱。正义、良知、道德、礼貌,这些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在反抗所谓的人际交往时,我们首先要分清哪些是繁文缛节,哪些是社交礼仪,哪些是圆滑油腻,哪些是基本素质。
你不能因为觉得注意社交礼仪很累,就要求大家都包容你的脾气,还美其名曰个性,因为人际关系应该是双向理解尊重的。
当然,如果遇到那些非把自私说成是在做自己的人,不妨直截了当地戳破他:你不能做自己,做自己真的会很变态。
编辑/张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