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纵深推进大背景下,我国继“素质教育”后进一步地提出了“核心素养观”理念,并且成为学校教育中无可逆转的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一流传深远的信条式论断,意在强调——培养核心素养应从“童子功”现象开始。就小学语文学科活动而言,如何把核心素养工程落在实处呢?就教学改革路径探寻角度,试对此提出一些策略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改路径;探寻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启蒙工程。在这一不容忽视的“原始黄金期”,对儿童的教育与培养状况如何,不仅非常重要,还是“无可逆转”的。作为母语学科,“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培养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把这项教育与培养工程认真地抓好、抓实呢?本文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简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善于在“情趣激发”中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与其他人群相比较而言,儿童群体对于“兴趣与情感”元素存在更为强烈的依赖性。只有从根本上激发儿童学习的情与趣,才能真正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活动模式,进而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地放大“滚动学习”效应;否则,要么就是浅尝辄止,要么就是事倍功半。以《蟋蟀的住宅》教学为例,如何让儿童切实感知蟋蟀的“建筑”智慧呢?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蟋蟀住宅以及建筑过程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并在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下,引导小学生通过“视文互动”与小组活动形式,开展相互之间的研读、探讨和交流;最后以“我眼中的小可爱”为题,写一写学习心得或者其他一种小动物。既有效激发学习上的兴趣和情感,又能在读写互动中培养儿童的学科能力与素养。
二、善于在“生活涵养”中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修养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们的外延是恒等现象。”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善于把语文活动自觉、主动地投放到生活元素的“常态化”涵养和滋润下,既可不断地增加教学厚度,又能在“学用结合”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为促进教学相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与之相反,过于忽视或者淡化生活化教学现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事倍功半或不尽如人意的。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在联系生活认知基础上,开展“认真读书志在哪里?”主題下的相互探讨和交流共享活动;在《王戎不取旁道李》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如果我是王戎的小伙伴,我会怎么做呢?”为题,让小学生开展实际生活状态下的学习与思考、体会与分享……既可促进儿童更好地参与和深入,又能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善于在“个性弘扬”中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修养
就学生发展与成长来说,“自主性发展”是基础,“可持续发展”是过程,“个性化发展”才是根本性目的,培养“核心素养”同样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活动形式,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个性化培养与持续性发展”问题,努力从潜移默化中赢得令人期待的厚积薄发的效果。以《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为例,教师提问“在儿童急追下黄蝶‘无处寻现象的原因可能会有哪些?”以此引导小学生通过“读、悟、说”形式,开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表达。有人说蝴蝶“遁入”菜花丛中,儿童确实看不到了;有人说在“菜花黄”的保护下,儿童如何会看到“黄蝶”呢?还有人借助课文插图,说黄蝶飞入菜花田,儿童不愿深入践踏,自然是“无处寻”的结果……这种“哈姆雷特”效应不正体现出儿童个性萌发吗?
四、善于在“德智互动”中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修养
如果说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硬核”,德育无疑就是无可或缺的“灵魂”现象。“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诸如此类的经典性古训,都是在强调——“教书与育人”是学校教育的“一体两翼”,只有两者和谐互动起来,才是促进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和培养核心素养的“活力所在”。以《大自然的声音》为例,课文教学的全部内容不仅在于让儿童学会并懂得“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还在于让他们从自我“探寻与追踪”中发现更多,更在于通过“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意识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再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儿童“内外兼修”的能力与素养,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必需”元素。
总之,培养学生以“学科能力”为体现的核心素养,既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又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就小学语文学科活动而言,教师善于以“情趣激发、生活涵养、个性弘扬、德智互动”为基本抓手,能够把儿童引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王坦坦,姜晓武,李文立.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华少年,2020(16):33.
[2]陈少娟,张晓华,胡志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校园(阅读),202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