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摘 要:在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均十分重要,且两者有着一定关联,将它们的结合教育做好,能让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保障初中教育的成果。为促进初中教育的成功,教师应该掌握心理教育、德育存在的联系,再探索德育、心理教育良好结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结合;心理健康;初中德育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身心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重点,而此点也会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德育的目标在于要求学生正确约束个人行为,而他们的心理状态正会影响其所作所为,由此可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具备重要的探究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的潜在联系
在素质教育不断落实的环境中,心理教育、德育的有效结合,是现代教学的实际需求[1]。在它们的有效结合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将会更为迅速。心理教育、德育首先都属于针对学生内在品质的一类教育,心理教育可以归纳到德育中,德育属于心理教育的一类情感体现。在初中,当学生心理健康时,他们才能保障思想价值观的正确性,在积极的价值观影响下,才不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初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策略
(一)在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借助德育加强心理教育
在德育中,为保障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状态充分把握,即把握学生的身体、心理两类状态[2]。而在心理教育中,教师也会尝试利用优秀文化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了解如何打开心扉。因此,教师可以在对学生心理状态充分把握的前提下,通过德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的健康心理,避免其出现错误意识及行为。
例如,在初中阶段,部分学生会因为得不到家长的关心,或受错误影视剧影响,在校内会欺负同学。对于此类问题,教师的说教一般无法达到较佳效果。为此,教师需要和学生交心,掌握学生信息,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然后,了解学生内心的“疙瘩”,安慰并疏导学生,再和学生的家长联系,使其能对学生加强关注,做好家庭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家长传递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换位思考,了解做人的正确道理,让家长了解德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对学生行为、心理状态积极关注,让德育、心理教育呈现“双管齐下”的效果,让学生正确约束个人行为,保持其健康的心态。
(二)以健康校园环境的营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德育效果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较大影响。环境属于引导学生发展、净化其心灵的关键因素[3]。在初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校园、班级等学生会接触的环境,都会影响其道德观、价值观的发展,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该结合两类教育,参考学生需求,构建良好的校园健康文化氛围,让学生可以处在积极环境中,不断学习及成长。
例如,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下创建及完善心理咨询室,健全基础设施。学校可以聘请经验更为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并组织心理咨询的校内活动,基于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做好积极引导,确保存在心理问题的各个学生能找到问题突破口。其次,校内可以尝试团队建设,健全德育的计划及目标,多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完善德育。最后,学校应该把握两类教育存在的区别及联系,确保两者的有效结合,让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两类教育的方法尝试融合,彰显两类教育的互补性
在德育中,教师一般会通过说服教育、榜样教育等方式完成工作,但此方式不能关注学生内心,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被削弱。但是,在初中,德育有着更为成熟的教材和教育系统。在心理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方法更加丰富,有更多的教育形式,如心理咨询及辅导等。为此,教师可以结合两类教育实践的方式,重视道德教育所需的内化,利用心理健康的各类课程形式,让德育实际的内容得到传达,合理安排各类学生易接受的实践活动,在德育的同时做好心理教育的渗透,确保学生可以利用德育的要求,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通过德育理论与心理实践的结合,促使学生发展道德认同感,使其展示个人感性经验、情感需求,让德育实际的体验感受可以得到优化。
在初中,学生处在学习成长的特殊、关键阶段,在青春期等因素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进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正确约束言行举止。为此,初中教育应该对心理教育、德育更为关注,及时落实,尝试探索两类教育的共同点,让它们灵活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初中校园可以更和諧。
参考文献:
[1]吴临惠.中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科技资讯,2020(9):192,194.
[2]南章迪.初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250.
[3]李广慧.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体系建构分析[J].语文课内外,2019(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