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度贫困县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摘 要]随着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切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贵州面临的重要任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增强农民增收的有力武器,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加快构建贵州现代农业产业体现和经营体系的重大机遇,是探索贵州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然要求。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融合层次低、经营主体发展不充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要素保障程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重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多元化培育、提升贵州农产品品牌,突出产品差异性、加强要素保障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贵州;农村一二三产融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4.061
1 贵州一二三产融合的意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升价值链,能够集聚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同时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旅游等业态有机整合,推进各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在实践意义上,一是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农民通过务工可以提高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农民通过土地、资金等入股合作社或者公司,通过入股分红增加了财产性收入。二是通过产业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动,促进农村新业态形成,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把价值链的流通利润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在一二产融合方面,形成了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在一三产融合方面,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农村物流、农村电商、订单农业、定制农场等新模式、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带动了城乡消费升级,促进了农业发展“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培养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推进美丽贵州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三产融合发展有利于将贵州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贵州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二产融合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高质量城镇经济,有利于充分利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等外部资源优势加快本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 贵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2.1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考察贵州时明确指出贵州要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贵州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重新认识山地禀赋,突出发挥资源特色。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达到2280.56亿元,总量排名全国第14位,稳步迈入中等农业省份行列,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规模步入全国前列,茶叶、辣椒、刺梨等多个山地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名列全国第一,“黔货出山”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下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市場的一抹“新绿”,“茅台”“老干妈”等品牌享誉全球。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19年底,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03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广泛运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6个。在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十三五”时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突破万元,达10756元。农民收入的增收促进了农村消费能力的持续增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方面,2019年贵州凤冈县、江口县确认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2020年贵州余庆获批“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
2.2 一二三产融合的主要模式分析
2.2.1 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关岭牛产业融合发展为代表。关岭牛分布在北盘江沿岸,是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优质黄牛。关岭县围绕种、养、加、销全过程,着力“抓良种、控成本、提质量、增效益”,形成了“种草养牛、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市场运营”的闭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是贵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关岭牛养殖过程中,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关岭牛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国有背景的关岭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探索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养殖利益联结模式。龙头企业关岭牛投资公司负责指导各乡镇平台公司组织各村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合作社发动群众在荒山荒坡和低产农作物用地种植优质牧草,指导农户组建“五户联保”养殖小组。在市场销售方面,采取订单销售模式,关岭牛已经进入北京华联、永辉、星力、盒马生鲜等零售巨头,并在安顺、青岛开设了专卖店。
2.2.2 农旅融合模式
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农旅融合取得了一定成绩。据统计,2017年以来,累计超过100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扶贫受益增收。遵义市花茂村、安顺市塘约村、杭州萧山对口帮扶从江、世界银行保护传承贵州自然与文化遗产等入选《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贵州成功举办贵州省首届乡村旅游创客大赛,发放“乡村旅游e贷”14.3亿元,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经营户超过2000家。发布了第一批6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盘州市、江口县、湄潭县等4个案例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播州区花茂村、江口县云舍村、台江县长滩村等12个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数量居全国并列第三位。农旅融合主要有以下模式:其一,推动农产品与旅游深度融合。如遵义围绕湄潭、凤岗打造的茶文化旅游,围绕“生态贵椒,香辣天下”打造的辣椒文化旅游胜地。贵阳、六盘水、兴义等地围绕“水果+乡村旅游”模式,打造的精品水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游,加快推进了与特色旅游、绿色餐饮、文化节日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二,围绕乡村人文自然风景打造的乡村旅游。如盘州妥乐依托世界古银杏之乡打造的银杏观光游,农户通过乡村旅舍、农家乐等形式深度融入,农民切实受益,加快推动了农村发展。其三,运动康养健身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展乡村主题旅游。中国唯一的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与举办地兴义将运动与乡村旅游融合,徒步游、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正在兴义流行。
2.2.3 大数据与农业融合模式
相关研究显示:2019年贵州省大数据与一产融合方面,畜牧业和农产品种植业的融合水平相对较高,融合进程整体处于初中级阶段。物联网普及、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产品全过程质量追溯、电子商务应用是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着力点。在大数据、区块链应用方面,贵州自留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掌上自留地”项目,采用大数据技术建设了农产品种植物联网监控平台、溯源平台、电子商务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依据订单安排生产,实现了以销定产,有产必销。贵州正安县的贵州省初景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对林下半亩鸡(鸡的活动范围为半亩林地)实行实时监控,上海消费者能够通过软件观看鸡的喂养、活动、运输、屠宰过程。
3 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较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贵州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上还处于中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较低,产业间互联互通性不强,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同质竞争、恶性竞争较多。其一,利益联结覆盖面不广,合作形式较为单一。贵州省村社一体合作社大部分已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但农户参与进来的比例不高,利益联结覆盖面不广。其二,农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融合发展主体对产业链延伸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停留在农产品加工上,在文化传承、乡土风俗、民族风情等要素的融合上不够,高品位、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不足。特别是乡村旅游中,未将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挖掘、开发出来,大多数旅游商品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未形成贵州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式单一,发展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经营主体发展。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发展不充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数量较少,带动作用不明显。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2019年底新认定的299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贵州仅仅10家企业入选,贵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总量为到37家。而山东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83家企业入选,是我省的2.24倍。我省龙头企业除茅台、老干妈享誉全球外,其他都较弱。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于“小、散、低、全”的初级阶段,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够强,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条不完整。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经营实力较弱,小、弱、散问题仍然突出。虽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上来了,截至2020年10月底,贵州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49万家,但整体经营实力较弱、正常运转的农民合作社占比少(约占54.6%)、“空殼社”仍然存在(约占45.4%)、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一线人才缺乏、带动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依然突出。还有部分合作社没有探索好发展模式,“僵尸合作社”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小、政策支持力度较低、参与融合能力较差。2019年贵州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为361个,同期四川省第五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为815家,是贵州的2.26倍。同时,四川、山东、湖南等地专门出台了农场培育扶持方案,贵州在政策支持上仍然滞后。
3.3 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贵州安顺调研时,有关部门同志指出当前贵州省农业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初加工产品同质化严重,精深加工产品缺少。如茶产业上,都匀毛尖、遵义绿茶都比较有名,安顺也是绿茶,同质化严重。贵州正安差异化发展白茶,但是没有发展精深加工,白茶大部分都是以茶青形式卖给了浙江茶商。调研时有同志反映“由于正安县精深加工厂不多,大部分茶青都被浙江老板收购到浙江加工,钱都被浙江老板赚走了”。乡村旅游上,像遵义茶海之心、六盘水妥乐银杏、万峰林民宿这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较少,大多数同质化严重。实际上,同质化现象不仅仅是贵州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我国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农业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种养方法基本上没有差异,部分人只能靠品牌赚钱,否则只有比拼价格”。
3.4 产业融合资源要素保障程度较低
推进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已成为突出制约因素。
第一,土地供给有限。贵州作为喀斯特地区,92%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土地供给受到自然限制。由于贵州农业用地的稀缺属性,土地流转租金高,制约了土地流转,土地难以向产业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土地管理政策红线的实施,也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设施用地、产品加工和仓储用地等带来了困难。
第二,资金筹措难。因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疫情的大环境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第三,人力资本供给不足。农村生产人员大多数为年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县乡一级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的人才短缺,经营管理型、社会服务型等人才严重不足。
4 促进贵州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贵州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程度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一产是基础,二、三产是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一,要发展好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够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在原产地开办加工业,能将产业链上的附加值尽可能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第二,要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农旅融合要抓住“以农促旅、以旅兴农”这一核心,因地制宜既发展好第一产业,又发展好乡村旅游业,利用贵州山水资源优势,以“吃住游玩购娱”为基本功能,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引导发展观光旅游、运动休闲、养生养老、农事体验等业态,实现旅游业与特色种养殖、加工流通业、餐饮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产业的交叉深度融合。
第三,要实现大数据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在生产上,运用大数据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做好农业个性化定制服务。在销售上,更好利用电商渠道进行销售,开拓直接营销渠道,推进农产品直销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开发,不断完善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要挖掘贵州文化元素,使产业融合充分利用贵州优势、体现贵州特色,要深入挖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融入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节庆之中,凸显贵州产业融合的独特性,减少趋同现象。
4.2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多元化培育
“春江水暖鸭先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产业融合具有较强敏感性,是产业融合的先行者。
第一,要通过政策支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不断创新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合作社、家庭农村监管、决策等机制,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机制。
第二,要充分发挥好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物流流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区域性的联合社,为广大农民合作社提供综合性服务,在联合社层面强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第三,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办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通过入股、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4.3 提升貴州农产品品牌,突出产品差异性
贵州农业产业发展对农业领域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鼓励企业和生产地重视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把食品安全放在品牌建设的首要位置,主攻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在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第二,有序构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促进行业质量和效率提升。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调动企业开发认证“三品”的积极性。
第三,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品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有影响力的贵州知名品牌。
第四,要加强品牌保护,举办有关知识产权和品牌知识讲座,提高生产者的品牌保护意识。
第五,要做好贵州品牌推广活动。通过召开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形式的特色品牌推介会,推动贵州优质特色品牌产品进超市、进社区。
4.4 加强要素保障
第一,多举措加强土地使用效率。针对企业多次提出来的设施用地受限问题,建议适当提高设施用地规模,将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仓储物流、休闲观光等项目用地纳入设施用地上来。针对土地流转费用高、流转周期短等问题,建议参照浙江模式设立土地流转专门服务机构,制定相关制度奖励土地长期流转,制定全省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格式。
第二,加大农村产业融合配套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产地产业路、水渠、喷灌设施建设,支持冷链物流建设,特别是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加工、冷链设施车辆及冷库建设。
第三,创新方式解决融资难题。通过探索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以土地经营权等参股龙头企业等方式来进行融资。
第四, 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应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能力、家政服务、在职学历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探索贵州省职业农民资格制度,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实现农民身份转变为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2]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3]罗爽.贫困乡镇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浅析——以黔西县定新乡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8):256-257.
[4]王桂朵.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2018(2):6-8.
[5]刘安凯,葛磊.产业融合振兴乡村——贵州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当代贵州,2018(39):52-53.
[6]朱慧利.产业融合文献综述[J].中国市场,2019(29):55-56.
[基金项目]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2020年重点课题“贵州深度贫困县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张继勇、戚芸榛、罗爽、谢双扬、付家欣;执笔:罗爽。
[作者简介]执笔作者:罗爽(1985—),男,汉族,湖南岳阳人,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农村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