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文
摘 要:中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遇到问题时常常会陷入困扰,当问题无法排解的时候,就可能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重则会造成精神性疾病。中学生目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品行障碍、焦虑障碍与抑郁症方面,对这几项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进行研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识别;干预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
因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因此抗压、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教师或家长及时辅导方可走出阴霾。根据笔者总结,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品行、焦虑以及抑郁症方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呢?具体如下:第一,品行障碍。是否会攻击他人或动物?是否存在故意毁坏公物的情况?是否存在欺骗行为,第二,焦虑障碍。面对问题时,是否存在因担心过度引起的焦虑情绪?第三,抑郁症。是否感到身体疲倦,存在失眠、焦虑、恐惧等心理症状。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一)育人育心,创新传统的心理疏导机制
第一,重视中学生入学教育。在中学生步入校园之初,我们要做好中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中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接触新的人,难免会产生心理压力,教师要有效地疏导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找到新的小伙伴,并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以正确的价值理念来指导中学生的言行举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得与失,和同学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第三,加大心理疏导力度。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富有使命感,以帮助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己任,积极主动地了解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主动同中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有效地疏导中学生的异常心理,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例如班级辅导员要主动同学生交流生活和学习,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变化来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的恶化,出现厌学甚至别的极端情况,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在保护好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二)朋辈配合,寻找实用的心理帮扶机制
第一,加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沙龙、组织心理帮扶专业知识培训等形式来帮助心理辅导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提升心理辅导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学生异常心理识别、异常心理疏导、解决异常心理问题的整体心理帮扶工作。第二,充分发挥朋辈作用,重视朋辈辅导。中学生群体心理还不成熟,同时具有很强的原始群体意识,比起教师、家长,他们更愿意同同龄人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倾诉感情,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重视心理委员在中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开展丰富的心理互助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竞赛等不同的活动方式来开展心理教育,将复杂、深奥的心理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中学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第四,团体辅导和个体帮扶相结合,高效地干预中学生的异常心理。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来不断提升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技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从整体上开展心理辅导,同时针对不同异常心理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使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帮扶。
三、结束语
刚刚升入一年级的中学生,因为突然处于陌生的环境中,所以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对其行为、认知等造成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其定义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是教师或是家长,对于这一类学生要尤为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中判断心理状况。如果发现心理异常,就要找出原因所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将心理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如果任由这些不适宜行为长期存在,没有及时实施识别与有效干预,那么其极有可能最终发展为精神疾病。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常见异常心理,充分尊重个体心理差异,因材施教,科学干预。总之,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对其心理多加关注,使其成长为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是每一个监督人的责任,也希望通过各方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巍.当代中国中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2).
[2]陈奇,丁可,陆怀初,等.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10).
[3]郭爱鸽.中学生异常心理的类型及其识别与干预[J].教育探索,2010(6).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課题,课题名称“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研究”(课题编号:GS[2020]GHB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