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正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与国际化办学相接轨的重要途径。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以下简称S校)合作办学的国际化经验值得借鉴。借助PDCA国际化循环理论框架,考察分析英国S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发现其通过明确系统的国际化计划、有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合作办学评估以及国际化激励和整合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合作办学的全面国际化。相比而言,中国Z校为代表的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上则存在着针对性的国际化计划缺乏、组织机制不健全、评估方法单一、资源支持不足等诸多问题。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全面国际化进程中,应积极制定明确系统的国际化计划、建立高效有力的运行机制、精简评估方法、制定数据驱动的年度评估 、建立系统的支持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1)02-0070-07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引入先进办学理念、与国际化办学标准相接轨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有效的借用西方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技术水平,最终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目标。本文对中英两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为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提供方法和途径。
1 中外合作办学与全面国际化的内涵
1.1 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1]根据定义,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办学方式是通过国内外合作,而不是合资办学或者外方单独办学;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国内地公民;办学须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因此,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交流、合作办学、协同科研、资源共享等有偿服务活动。
1.2 全面国际化的内涵
关于国际化的定义,加拿大学者Knight的过程论引用最多。[2]在此基础上,Hudzik提出了全面国际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这一新概念。全面国际化被定义为一种组织范式,即“在组织任务中,通过系统地,全面地思考、实践来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3]本文将使用“全面国际化”这个定义,是因为它的全面性涵盖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各个领域,并且在评估过程中更加重视过程。
2 PDCA国际化循环理论
PDCA国际化循环理论也被称为 Shewhart循环理论,最早运用在全美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为组织规划、评估行动,提供了一个模型和策略。[4]PDCA国际化循环理论基于质量改进的目的,以及周期性评估的模式,为评估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指导。PDCA国际化循环理论主要分成“计划”―“执行”―“检查”―“行动”4个阶段,为组织规划行动、实施行动、检查行动提供了模型和策略。“计划”阶段,包含了分析、意识、承诺和计划4大要素。“執行”阶段包括了国际化的实施和实现。“检查”阶段包括回顾过程、结果分析。“行动”阶段则包括了国际化过程的巩固和整合,将国际化纳入高校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PDCA国际化循环理论是一种系统方法,用来研究国际化各个阶段如何协调并取得成果。本文也将使用该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进行系统分析。
3 国内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基于与英国S校的比较
3.1 案例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的基本情况
3.1.1 英国S校国际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S校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2019年被选为英国西北部发展最快的大学,目前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0多名学生和2000多名工作人员。在2019年S校合作办学满意度调查中,超过97%的师生认为,S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学院的 Kirsty Marshall教授参加了S校与芬兰的国际化项目,正如她在访问中说:“在芬兰的经历让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每天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满足不同的期望。既要反思教学方法,学习与外籍学者交流合作,还要尝试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而S校学生Brendan参加了中方“ONEDAY PROJECT”国际化项目,结束后分享体会,“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成功应对了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诸多挑战,并拓宽了国际化视野。”
为了更好的促进国际化,S校建立了新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专门处理国际化的相关事宜。并开设了“Erasmus +” 的系列国际化项目。截止2019年底,S校与中国、芬兰、法国、马来西亚等共计12个国家建立了24项长期的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与中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筹办中英时尚设计学院,与法国高等技术工业学院(ESTIA)所合作的机器人自动化等。除此之外,与中、美、加、澳共7个国家建立了15项多种类型的短期交流项目,共同应对地方和全球化的挑战。“Erasmus +”项目为师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国际化培训,如国际化年活动(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YEAR),通过1年的时间学习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安全、国际历史,以及跨文化的主要理论和实践、国际政治与安全(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SECURITY),通过多元视角看待国际上具有国际意义和影响力的事件。早在2011年,英国文化协会发起了一项国际化文化配对运动,将中国的专业技术学院与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配对。 最初的重点是时装设计,目的是双方交换工作人员和共享学生项目。在此之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S校深入合作,建立了中英时尚设计学院。最初,由于制度以及文化差异,联合学术项目遭到了多种阻碍。经过多方的沟通和协商,到2019年英方项目负责人 Bashir Aswat 教授表示,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设计的典范,与此同时,学术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服装与服饰设计、时尚传媒、时装管理3个专业的联合项目。随着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当地时尚纺织行业的认可支持。更重要的是,该合作项目自2014年启动以来,对数百名两国学生和工作人员的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许多S校学生来华参与实习和全职工作,艺术与媒体学院院长艾伦·沃克教授表示中外合作办学让更多的英国学生了解中国,留在了中国。
3.1.2 英国S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经验
总体来看,英国S校合作办学的国际化进程与PDCA国际化循环理论是一致的,本文也将通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4个阶段进行分析。
首先,制定了明确系统的国际化计划。国际化计划是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化的书面承诺,包括目标、使命、宣言、实施计划、分配资源或时间表。国际化计划提供方向,表达机构承诺,并且可以定义机构国际化的特定目标。S校在每一个合作办学项目创办前,均需对国际化内外部环境详细分析,解读国家、地方和高校层面的政策。在S校2016~2021的国际化战略中,可以看到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对内外部背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采用比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英国国际化趋势和 S 校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全面审查。这些研究结果为国际交流合作中心规划和实施合作办学提供了坚实的背景。在《2016~2021 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S校有着坚定的国际化承诺,并制定出相对应的国际化计划。正如S校的国际化承诺所说的“S校将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校园,根植社区与城市合作,使曼切斯特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并通过有效的国际伙伴关系,为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国际机会,把学生培养成为全球公民”。
其次,国际化计划得到积极的贯彻落实。S校国际化目标的执行情况清楚地写在战略计划和年度报告中。每个目标下都有明確的战略举措,如在国际招生上,S校的国际招生目标是 2020 年达到 8.5%,而到2025 年达到 10%。采取的策略包括:1)优化注册管理;2)深化城市合作;3)加强国际化努力;4)包容性校园文化建设。自2012年以来,每份年度报告中,均系统的在每个目标下列出本年度内完成的活动和任务,以及下一年度计划开展的活动清单。通过每年度细化的工作总结,能够有效梳理出当前的工作重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建设目标。
再次,系统的合作办学评估。如何结合S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国际化评估,同样也是S校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以“Erasmus +”的系列国际化项目为例,通过跨学科的一系列合作,建立学生档案袋,帮助学生反思跨文化体验。为了解国际化项目和服务的现状,定期审查各国际化项目的目标和进展情况 (我们是否实现了不同领域的目标?进展如何?我们做得怎么样?)。每2年进行1次学生国际化满意度统计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决策、申请过程、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支持服务,以及对机构的建议。在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到S校不仅重视定量数据的分析,而且特别重视师生对国际化项目经验的反馈和评价。
最后,建立国际化激励和整合机制。为了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多种类型的国际活动,奖励和表彰机制同样必不可少。S校为学术人员建立了专项国际化基金金,以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协作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专项补助金,以支持学校的国际化合作项目招生工作,并帮助教师用于持续的专业发展和跨文化能力培养。除内部拨款外,亦提供鼓励措施,包括资助员工参与会议及其他专业发展活动。S校还设立了年度奖励,以表彰为海外学习做出杰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包括:1)将海外教学或者学习经历纳入教师年度考核;2)参与国际化的情况与终身教职的评选相关联;3)为同意开设和/或教授海外学习课程的教师保留教研资金,并额外奖励休假时间和津贴。
S校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化活动,同样建立了系列奖学金制度。为参与合作办学优秀的学生提供起始金额 1000 英镑的奖学金,最多将获得 2500 英镑的出国留学奖学金。目前,S校30,000名学生中有700人获得这种津贴。教学、科研、服务的国际化一体化是系统内国际化制度化的关键因素,而自2012年以来,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便致力于如何将国际视角融入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使命、教学、研究和服务中。例如:“Erasmus +”项目中全球学习评估项目的开发和实施;筹备建设国际化委员会,如海外留学委员会、国际化伙伴委员会和教师兴趣小组,以促进国际化等;与招生服务处和其他单位进行有效合作,以增加国际学生的入学率和保留率;支持学校和系课程的国际化;协助教师、学校和其他单位发展他们感兴趣的具体国际合作。
通过对S校合作办学国际化过程分析,在计划和整合阶较为出色,经验值得借鉴。在计划阶段,S校首先对合作办学项目从海外留学、全球形式、海外学习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内外部条件分析,通过详细的统计数据体现了发展趋势,在与项目负责人 Bashir Aswat 教授访谈中也体现了对当前国际化和合作办学的理解,以及对高校未来合作办学的期望。其次,具有明确的国际化承诺和意识。从国际化战略计划和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到S校具有坚定而明确的国际化承诺。并且超越校园,延伸到当地社区,在过去的10年里,S校对国际化作出了系统的规划,2008年,S校制定了首个战略国际化计划,战略国际化计划被纳入 2014 年全校战略规划。每2年1次学生国际化满意度收集的数据为制定国际化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S校的国际化承诺也分散到所有学校和主要行政单位,经过过去15 年的文化培养,国际化已经成为S校园的流行语。S校各自的国际领域都有自己的委员会和研究项目,吸引师生参与。
3.1.3 中国Z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
Z校是一所以时尚艺术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中英时尚设计学院为Z校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共同筹办,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陈列与展示专业(时尚传媒方向)、时装管理专业。中英时尚设计学院以“校地合作、校企融合、中外协同”战略为基础,已形成“品牌育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双证融通、品牌项目”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国际化办学道路,从而为宁波区域经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国际化校企协作创新平台。中英时尚设计学院目前共有全职老师27名,其中外教8名,有过海外留学背景的老师占了60%以上,教师群体以80后、90后教师为主。当前全院共有学生560余名,短期留学生每学期10~30名,长期留学生每学期2~3名,来源地有英国、印度尼西亚、非洲等多个地方。
人才培养上,通过引进英方优质教学资源和课程认证体系,中英双方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引进英国的创意教学法,同时深化项目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创新,通过中外合作、專业协同、校企联合等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师资建设上,学院重视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完善教师梯队建设。每学年年初,学院选派来华的新外籍教师参加TEFL培训,帮助其更好更快的了解中国文化与教学方式。2020年,学院探索国际化人事管理制度创新,相继出台《关于外籍教师薪资体系与年度考评的管理办法》、《关于外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办法》,“引进来”与“留下来”两手抓。同时,学院切实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帮带工作,教师开展相互听课、观摩工作,提升课堂把控能力。导师们就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耐心指导,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社会服务上,通过中外合作、专业协同、校企联合等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国际化上,深入国际合作,搭建学生游学、留学平台,提供学生个人学历提升机会。学院每年平均有14位学生赴索尔福德大学进行长期学习,学分互认。
3.2 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结合PDCA国际化循环理论框架中四大板块九大要素,对中英两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经验相比较分析,发现以Z校为代表的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国际化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针对性的国际化计划,组织机制不健全,缺乏多样化评估方法,资源支持不足等。现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具体分析。
3.2.1 缺乏针对性的国际化计划
一个有针对性的计划能够对国际化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使之规范化。通过书面的国际化承诺,能够帮助师生深化国际化意识,教学中融入国际视角。国际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系统的国际化计划有助于为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过程中的优先事项提供一致的发展方向以及清晰透明的规划。
通过对国际化计划的明确阐述,可以激发内部(如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以及外部(如校友、基金会、政府机构和海外高校)的参与和支持。这些支持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从国际化周期的计划阶段过渡到操作阶段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缺乏系统的国际化规划,大多数学校更加重视年终的国际化绩效考核,而对具体的国际化计划缺乏必要的重视。
3.2.2 组织机制不健全
国际化作为一个系统转型的过程,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机制作为支撑。组织机制对于国际化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结构,便利国际倡议的发展和传播,以便在整个机构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根据组织变革理论,进化变革是最常见的组织变革类型,但这种变革通常包括系统中的微观改进或渐进变革。通过改进或进一步扩大组织,将外部问题内在化。
国际化计划的执行依赖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尽管研究表明,向全校师生传达国际化计划的愿景和目标对于推动国际化计划的实施至关重要,但是如何有效传达以促进广泛的师生参与仍然存在困难。绝大多数师生并不清楚最新的国际化计划,缺乏必要的国际化意识。国际化领导小组以及校园国际化委员会是常见的领导组织形式,承担着制定、协调、监督国际化目标实施的责任。然而,全面国际化需要在跨学术单位之间建立密切联系,而现有的国际化领导小组往往由高层领导组成,缺少必要的跨学科教师参与及跨学科的联系,也不利于系统的国际化评估。
3.2.3 评估方法单一
为了检验国际化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国际化项目的质量,目前国际上有八大国际化的评估模式比较受学者的认可,分别为:1)国际化质量审查程序(IQRP);2)美国ACE 国际化评价指标;3)日本大学国际化评价标准;4)CHE 国际化指标;5)NUFFIC国际化评价指标;6)DAAD数据收集;7)高等教育国际化绩效评估表;8)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5]由于国际化的复杂性,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的评估指标,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我国当前评估模式下,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以国家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学校是评估和监督的对象。然而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这种以政府意志为主导的评估模式逐渐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改革与发展的制度障碍。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中外合作办学仍然是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办学模式。这种集中式的评价结构抑制了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结果主要依据学校提交的自我评估报告。自我评估报告是一个建构性的过程,它反映了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就被评估项目的方向和状况进行的协商和对话。但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性不应仅仅依靠自我评估报告,应同时引入多种评估方法,如第三方评估以及社会影响来综合评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评估指标也不应简单的一刀切,这同样不利于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且绝大多数国际化评估更加重视国际化投入(即支持国际化的可用资源)和国际化产出(即作为国际化努力而开展的活动和方案的数量),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3.2.4 资源支持不足
根据整合阶段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雄厚的办学資源作为支撑,办学资金和师资队伍则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师资、教学等成本原因,学费昂贵,而且由于学科性质不同,财政补助差异巨大,这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中外合作办学随着一带一路以及国际化办学的需要,近几年蓬勃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以全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青年教师偏多、中高级职称教师稀缺的局面。青年教师虽然绝大多数均有过国外交流学习的经验,能较为熟练的使用英语进行国际化教学工作,但经验较为缺乏,流动性较大。在学科建设上,缺少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带头人,也没有举办和参与相关国际性会议,缺乏国际学者进行来往交流。因此,在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结构不合理、队伍稳定性差、专业教师梯队断层、缺少专业带头人的现实状况下,国际化办学理念难以深入整个教师群体。教师群体的整体教育教学能力也难以适应国际化办学,造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面临严重的师资困难。
3.3 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国际化方法和途径
3.3.1 制定明确系统的国际化计划
尽管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标,但由于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体制管理转型的复杂性也为国际化达成共识提出了挑战。而制定明确的国际化计划则有助于融合各个部门的愿景、背景、需求,动员全校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国际化计划应包含4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目标、分配的资源、行动方案、时间表。[6]首先,国际化计划应包括对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目标的说明,以及师生所需的全球能力。其次,应对财政和人力资源有效的分配和利用。例如,财政可能包括学术交流、教师发展研讨会、国际课程开发等预算。人力资源包括必要的师生国际化研究、教学、服务。再次,确定具体行动方案。对当前的国内外国际化背景、国际化政策、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当前趋势和国际化现状进行全面的审查。明确具体的国际化承诺,积极促进各部门的教师和行政人员参与国际化计划的制定。体现每个项目的国际化特色,并系统的整合到所有部门。积极搭建平台,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海外学习机会。通过海外实践和体验式学习,提高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能力,从而促进多元化课堂建设。最后,制定阶段任务时间表,为推进项目国际化进程提供必要的支持。总之,通过设立目标、资源投入、活动方案制定、阶段时间表等方式,为国际化计划提供清晰的蓝图,激励利益相关者有序的参与国际化。
3.3.2 建立高效有力的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系统的组织机制。通过召集跨学科教师,组建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委员会,将国际化计划纳入合作办学项目的精神、政策和实践。多元化的教师参与,为跨学科交流搭建桥梁,促进跨学科合作,畅通沟通渠道,讨论和分享国际化的新倡议,培养集体领导。其次,建立多元的教师参与机制。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体制转型和知识国际化的关键力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服务。[7]通过举办公开教师国际化论坛,邀请教职员工就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提出建议和反馈,也为教职员工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计划创造机会。为了帮助课程国际化,高校应积极提供支持。提供教师必要的专业发展机会,明确课程国际化目标,积极创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和环境,从认知上帮助教师提高国际化认识。畅通晋升渠道,将国际教学、国际化研究与教师的晋升考核挂钩。最后,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学校应积极为师生建立沟通网络,提供必要的沟通渠道,以及学习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战略性使用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网络。帮助师生了解最新国际化情况、分享资源、参与国际学习、推进国际化计划。例如,创建国际教师数据库系统,帮助教师搜索世界上最新的研究热点,匹配相同研究课题的专家学者,方便互动交流或者创建网上学习平台,为师生参与国际活动提供全面的指导方针和资源。
3.3.3 精简评估方法,制定数据驱动的年度评估
在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应关注办学过程,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投入和产出。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系统设计评估计划,其中S校的国际化计划、年度国际化报告等措施值得借鉴。首先,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国际化维度指数(IDI)提出了外语学习、国际课程、出国留学机会、外国学生人数、教师的国际流动、国际发展援助(基金)以及国际化培训和研究7个要素,为我们评价合作办学项目的描述性结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8]其次,建立国际化评估专家小组。针对数据统筹分析,重视评估师生获得的国际化支持的类型和数量,将学校的国际化计划目标与他们独特的学术议程联系起来。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重视师生国际化满意度统计调查以及对国际化项目经验的反馈和评价。通过开展研讨会、主题交流分享、面对面沟通交流。调查范围包括决策、申请过程、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支持服务,以及对机构的建议。
3.3.4 建立系统的支持制度
资源依赖理论阐明,个人和组织需要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从而实现组织目标。[9]个人支持对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整合至关重要。個人支持指的是将整个机构的国际化目标与各个部门和教师的议程联系起来的策略。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老师的积极参与。通过将国际化计划与各学科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如有针对性的开设国际化研究项目,为教师提供科研支持,有助于调动老师参与国际化办学的积极性。
通过将国际化要素纳入终身教职和职称晋升评定,鼓励教师自发的将国际化视角纳入日常教学、研究和服务。其次,将国际奖学金和服务纳入教师招聘指导方针,对于培养广泛的教师支持者和国际化倡导者至关重要。因此,为了鼓励课程、研究和服务的国际化,组织领导应积极寻找对这些工作感兴趣和有经验的教师。高校需要创造国际化校园环境,提供教师发展的机会,包括专业、教学、课程的发展。交流计划往往是教师在教学、研究、学习和咨询方面获得国际教育前沿的核心方法。例如提供年度资金支持海外访学,发布国际课程开发时间,与校园国际访问学者进行互动和协作,定期举办讲习班、座谈会和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教师通过国际交流获得更多的国际化视角,使他们的教学和研究进一步刺激学校的国际化,进而服务社会的教育事业。在校园内,国际化教师提供的国际视野可以进一步影响学科对新教师聘用,并推动学校的制度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陈小红.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J].大学教育科学,2004(2):22-25.
[2]Knight J.Updated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03(33).
[3]Hudzik J K ,Stohl M .Comprehensive and Strategic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Higher Education[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2.
[4]Ziegel E R ,Tague N .The Quality Toolbox[J].Technometrics,1995,37(4):468.
[5]Childress L K.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s fo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e Development and Monitoring of Writ- ten Commitment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J].Online Submission,2006.
[6]Bond S.Untapped Resource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Experience:A Selected Literature Review. CBIE Research Millennium Series No.7[M].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BIE)/Bureau canadien de l 閐ucation internationale (BCEI).220 Laurier Avenue West,Suite 1550,Ottawa,Ontario K1P 5Z9,2003.
[8]Burriss A P.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three higher education insti- tutions[M].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6.
[9]Dooris M J,Lozier G G.Adapting Formal Planning Approache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 tutional Research,1990,67:5-21.
[10]Paige R 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indicators[J]. Nagoya Journal of Higher Edu- cation,2005,5(8):99-122.
Exploring the Overal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Sino-Foreign School-Running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QIN Wen-zheng
(Sino-UK International School,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 Sino-foreign school-running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nect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internationalized education.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Salford in British is worth learn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y of PDCA Internationalization Cycl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S School in the UK and finds that the systematic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effective operation mechanism,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ncentive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 can promote the overal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By comparison,vocational colleges represented by Chinese Z School have many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ino-foreign school-running cooperation,such as lacking of targe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imperfect organization mechanism,singl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 support.In the future,we should formulate a clear and systematic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establish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operational mechanism,streamline the assessment method,establish a data-driven annual assessment,and establish a systematic support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ino-foreign school-running cooperation;overall internation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