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粮食产需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7-11 17:44杨帅唐彦
粮食问题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杨帅 唐彦

摘要: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贵州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粮食生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粮食形势已由过去的“紧平衡”省份开始向销区省份过渡。本文在对贵州省粮食生产和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贵州省粮食产需的特征、趋势和成因,并提出确保贵州粮食安全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粮食生产 粮食消费 产需缺口 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粮食问题又集中表现在生产与消费的平衡状态,故研究粮食生产与需求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建议,是粮食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就贵州粮食安全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粮食自给压力不断增加,粮食供需由过去的紧平衡转为现在的输入性平衡。因此,探索与研究贵州粮食产需变化趋势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省粮食生产现状

(一)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状况

1. 粮食播种面积情况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环境因素决定贵州省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粮食播种面积增长空间有限。

2. 粮食产量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把农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各项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相继出台,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贵州粮食总产量从2000年开始跨进1100万吨的台阶,但由于耕地资源缺乏,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等原因,贵州粮食总产量增幅逐步放缓。此外,由于气候多样,区域差异明显,更增加了贵州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给贵州省粮食安全造成较大压力。

3. 制约贵州省粮食产量增长的因素

一是耕地质量下降。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贵州省不少地方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严重,耕地资源受到污染,耕地质量总体下降。

二是未来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贵州省山地丘陵面积比重大,喀斯特地貌广泛,有58.07%是裸岩石砾难以利用,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三是种植结构调整。由于种粮成本较高,农民种粮收益较低,农户更愿意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不断减少。

四是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旱涝寒雹等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制约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旱灾对贵州省的影响较大。如2011年的特大旱灾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当年的粮食缺口达到500万吨。贵州的干旱属于工程性缺水。虽雨量充沛,但由于土壤的蓄水能力较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五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贵州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差,生活艱苦,农业收益较低对人才缺少吸引力,贵州省农技人才缺失,农业基础推广队伍不足。

六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贵州省目前有近700万劳动力外出务工,包括了大量从事农业生产必需的青壮年劳动力,导致了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低龄化。

二、贵州省粮食需求状况

(一)贵州省粮食需求总量变化

粮食需求总量取决于人口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进程、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等因素。从图3可以看出,贵州省粮食需求量近年来稳步增长。

(二)贵州省粮食需求结构变化

粮食总需求可分为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直接需求是城乡居民对口粮的需求,间接需求是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工业用粮等方面的需求。

1. 口粮需求逐年减少,非粮食类食品消费呈上升趋势

口粮需求是粮食需求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常年占粮食总需求的50%左右,口粮需求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外出就餐和购买熟食的机会增加,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口粮消费必然呈现下降趋势。另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等其他副食品消费趋增,口粮消费被间接消费取代。

2. 饲料用粮是消费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饲料用粮是生产肉禽蛋奶所必须的原料,随着畜牧业和食品行业的发展,饲料用粮需求上涨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增加,畜牧业加快发展,促进了饲料用粮的增加;大规模的产业化养殖模式逐步取代传统分散的农家饲养方式,饲料用粮越来越多的替代青饲料,对饲料用粮需求也随之增加。

3. 工业用粮比重不断增加

工业用粮在贵州省粮食消费总量上位居第三位。贵州省工业用粮包括制酒用粮、食品及副食酿造业用粮,其中以制酒用粮为主导,占工业用粮总量的80%以上,且这个比例仍呈现上升趋势。俗话说一斤酒,三斤粮,近年来,贵州省酿酒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工业用粮比重的不断增加。

4. 种子用粮缓慢递减

贵州省种子用粮消费在整个粮食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2%左右,种子用粮等于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用种量的乘积,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而单位面积用种量与种植技术密切相关,随着农业科技进步,优良粮食品种和新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单位面积用种量也随之减少。

(三)贵州省粮食需求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人口数量增加是粮食消费量增长最直接的原因。贵州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到2019年末常驻人口总量达到3622.95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4.1%,因此,人口增长直接带动了贵州省粮食需求量的刚性增长。

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收入增加,居民对于粮食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增长。此外,深加工产品的消费比重增加,而这些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从而推动了粮食消费量的增长。

三是消费结构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同,其中,城镇居民食品结构中对粮食间接消费需求相对较高,而城镇化通过影响进城农民的消费结构,使贵州省粮食消费总量增加。

三、贵州省粮食产需趋势变化分析

从粮食消费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贵州省城镇常住人口短期内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人口增长带动粮食消费的刚性增长,同时粮食转化消费将会保持在较高水平,粮食总消费量呈平缓增长态势。从粮食生产看,受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贵州粮食产量难以大幅提高。综合起来,一方面粮食消费增加,另一方面粮食生产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即便贵州省粮食消费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粮食产需缺口仍面临不断加大的问题,粮食安全形势面临挑战。

四、确保贵州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发展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国家农业和粮食政策的稳定性,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和稳定粮食产量,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1.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以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为出发点,防止耕地资源继续流失,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第一,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各级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二,依据省政府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划定基本农田,加强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2. 建立农业增收长效机制

增加农业吸引力,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与城镇主体产业(工业、服务业)之间形成良性的双向流动。如通过各种奖励或补贴等优惠政策,增加农业生产的实惠。

3. 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首先,水利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田间水利配套;其次,合理布局各类骨干水源工程、灌区配套与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加強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再次,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石漠化治理、水源涵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贵州省发展的问题。

4.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多方统筹协同的工作合力。建立各有关方面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创新机制,在农业科技关键领域与推广上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二是要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引导鼓励各方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三要加强产学研与农科教有机结合,整合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资源,加强合作,提高效率;四要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供需对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努力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做好粮食流通工作

粮食流通是联系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粮食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建立在对粮食产需平衡关系正确判断的基础上,采用调控手段加以协调。因此,由于粮食的刚性增加,除将重点放在稳定生产上,还需搞活粮食流通体制。

1. 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第一,积极培育粮食交易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范贵州省与产区省份的市场衔接,重点抓好省、市、县三级粮油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市场功能,从而形成有序的市场网络;第二,建立健全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并依法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第三,利用国际、国内两大粮食市场,通过粮食进出口进行品种调剂,提高管理粮食供需平衡的水平,为粮食大流通奠定基础。

2. 健全科学、合理的粮食储备制度

要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根据贵州省粮食供需基础上的粮食市场波动情况,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探索建立储备粮灵活有效的市场吞吐机制,适时收购、适时轮换、适时抛售,确保市场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3. 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准确掌握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储备、销售、消费等方面的数据,建立并逐步完善覆盖全省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为粮食宏观调控打下坚实基础。

4. 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第一,要对贵州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各品种的消费情况等指标进行监控,设定警戒线,当接近和达到警戒线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第二,对全省各地区的粮食市场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掌握粮食价格及供求等情况,定期发布粮食生产、购进、消费、库存等方面的信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5. 制定和及时启动地方粮食安全应急预案

当粮食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粮价大幅上涨等情况时,及时启动预案,确保有效应对粮食市场发生突发性事件,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三)增强惜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节粮措施

1. 抓好粮食生产与养殖业节约

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效益。加强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节约。扶持节粮型牲畜养殖业,改进畜禽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饲养转化率。

2. 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储粮条件,采用先进储粮技术和设施设备,满足安全储粮和降低粮食损耗等要求。进一步普及科学储粮知识,提高农户储粮水平。

3. 减少粮食流通损耗

加快发展“四散”化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搭建全省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加强运输中转、接收、发放和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减少包装破损、装卸泄漏抛洒、运输途中洒落等造成的粮食损失。

4. 倡导节约,引导消费

大力开展社会倡议活动,宣传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健康用餐的消费理念,引导广大餐饮企业做好加工、经营、消费等环节的节粮减损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作者单位:贵州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浅论雷州市广垦东西洋米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基于SFA河南省18地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江西省粮食安全中的涉农财政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