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唐宋诗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1-07-11 11:17王军胡修金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家国情怀

王军 胡修金

摘要:唐宋诗人尽管生活的时代不同、背景有别、性格迥异,但作品大都以国家情怀为主旋律,叙述着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家国情怀,有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大自然的滋养、有社会环境的孕育,但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苦心的修炼。在不一样的生活境遇中,其家国情怀表现出高度的生命自觉与责任担当,或孝亲敬友、或戍守边防、或造福社会、或复国兴邦,让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唐宋诗人;家国情怀;多重滋养;责任担当;强国兴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3-0017-03

0 引言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最能集中体现士大夫文人家国情怀的当属唐诗宋词。唐宋诗人们尽管生活的时代不同、背景有别,性格迥异,但作品大都以国家情怀为主旋律,叙述着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本文试图从环境影响和生命自觉两个侧面,探讨诗人们家国情怀的养成与付出,进而领悟家国情怀的真实蕴含。

1 滋养唐宋诗人家国情怀的多重维度

唐宋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虽扎根于个人际遇与乡土情思之中,但更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及社会环境的孕育。应该说是多方因素滋养的结晶。

1.1 传统文化的熏陶

唐宋时期,思想开放,文化繁荣。儒学主张积极入世,匡世济民;道教主张适时出世,返璞归真;佛家则注重心性修养,众生平等。这些传统文化为文人提供了精神动力,直接影响到诗人家国情怀的产生与发展。在逐梦仕途的过程中,无论入世或出世,士大夫、文人都可以从中寻求到理论根据,以期达到心灵的安定与心理平衡。孟浩然恰逢盛世,且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但苦于“欲济无舟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最后只得回归鹿门山,继续他的“诗隐”生活[1]。

1.2 大自然的滋养

我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都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唐宋广阔的疆域,秀美的山川,更能吸引士子们的目光。李白初出川蜀时,眼前豁然开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被长江的宏伟气势所折服,一种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诗中既有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更隐含着诗人对盛唐万千气象的歌颂!

唐宋诗词中,触景生情,借景言志的例子不胜枚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激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报国之情;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抒发的是贬谪士子的凌云之志;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隐喻的是爱国人士的忠贞之意。

1.3 社会环境的孕育

唐宋两朝,前期国家昌盛,社会太平;中后期则国势衰微,社会混乱。尤其是宋朝可谓多灾多难,先后经历了剿灭南唐、北宋亡国、南宋偏安、联合灭金、辽灭南宋等一系列社会变故。这些变故为诗人提供了丰富创作题材,同时,也孕育了诗人们不一样的家国情怀。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也成为激发诗人家国情怀的一个爆发点。动乱中,杜甫囚困长安,他目睹了战乱对国家、对人民的摧残,于是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感叹!他对底层民众的苦难感同身受,便以史诗般的笔法创作出“三吏”“三别”,反映百姓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家国情怀。动乱过后,杜甫开始漫长的漂泊生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一家饥寒交迫彻夜难眠的窘境。尽管如此,但诗人仍惦记那些和自己一样无所栖身的穷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千古金句,表达了杜甫心系天下,为民而忧的宽广胸怀!

开宝七年,宋太祖挥兵南下,围困金陵。南唐后主李煜率众投降,南唐灭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這曲亡国之音,道出了李后主对故国无尽的思念与忧愁!

“靖康之变”终结于北宋。宋高宗带着南宋小朝廷,沿江淮一路南逃;李清照夫妇也紧随其后,历经九死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委婉的哀词记录下李清照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孤寂与悲愁[2]。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山东,自幼深受爱国思想的教育。祖父辛赞告诉他,大宋才是我们的祖国,要光复中原,回归大宋。于是,怀揣抗金复仇理想的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率领沦陷区人民起义抗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描绘了他指挥千军万马与金军作战,然后率领精锐骑兵突破金兵防线,投奔南宋的壮举。

1.4 自我的修炼

唐宋诗人虽为天之骄子,但在朝廷派系斗争中,似乎都难逃“贬谪”的命运。不过,这“贬谪”倒成全了他们。让他们在反省、磨砺中,锻造自己家国情怀的成色与韧性。

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后,有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的彷徨,但他很快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进而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行路难》)的人生理想!李白浪漫式的表达,让其家国情怀充满了主观抒情的色彩,呈现出豪放飘逸的个性风格。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放下士大夫文人的颜面,粗布短装,带领家人开荒种地,养活自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正是他超凡脱俗,坦荡达观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他还借由黄州的山水咏叹古今,升华自己匡时济世的远大抱负!登赤壁,临大江,心驰神往,他想到了古战场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于是写下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透露出苏轼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精神及英雄本色。就任密州知州后,他以一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展示出一位英武将军引军出征的威武阵势,宣示了诗人决心抗敌的政治主张[3]!

2 突显唐宋诗人的生命自覺与担当

唐宋诗人尽管生活的背景不同、性格迥异,但作品大都以国家情怀为主旋律,叙述着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2.1 孝亲敬友,和睦邻里

唐宋诗人继承了儒家“百行孝为先”的传统,把“善事父母”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善事父母”,既有饮食起居方面的侍奉,更有精神方面的慰藉。唐代诗人孟郊出身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拉扯成人,因此他善事母亲的愿望比一般人更为强烈。孟郊仕途不顺,五十岁后才谋到一个小小的职位。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日夜伺候,以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便是他献给天下母亲的一曲颂歌。

从善事父母,到善待亲友,再到和睦邻里,进而兼济天下,这是唐诗宋词演绎士大夫、文人社会责任的基本逻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的是手足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表达的则是朋友之谊。这些意蕴深刻的诗词背后,隐藏的却是人们相互帮扶,彼此慰藉的人生故事。这些对于淳化家风、民风,稳定社会秩序,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戍守边防,强军卫国

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边境线上尤其是西域一带外族滋扰不断,因此常有军队驻防。唐玄宗实行募兵制后,一批批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建功边疆。文人们上马迎敌,下马吟诗。边塞诗应运而生,且精彩纷呈。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极言戍边环境的遥远、苦寒与苍凉;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描述了将士血洒临洮,弃尸长城的惨烈;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则传递出战士浓浓的思乡之情。王昌龄,二十六岁从军西北,先后转战萧关、临洮、玉门关,碎叶城等地。五年中,他先后创作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等优秀诗篇,融家国情怀于诗篇之中,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首创[4]。

北宋积弱积贫,西夏犯境,范仲淹临危受命,镇守西北。他拟定的“敌强我弱,以守为攻”的积极防御策略,曾一度被朝廷主战派所否定。他悲痛万分,挥笔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流露出诗人虽思念家乡,但仍须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

2.3 服务社会,造福一方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唐宋士大夫文人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一贬再贬,先在永州任职,十年后,又被派往更为偏远的柳州任刺史。他想,既然我不能在庙堂上运筹帷幄,那就在地方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吧!于是,他根据柳州适合林木种植的特点,引导百姓垦荒植树,发展林果经济。“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垂阳当覆地,耸干会参天”(《种柳戏题》),从其诗作中,我们欣赏到了一位勤勉垂范的地方官员形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苏杭”的美誉一半来自杭州西湖。这西湖美景的基础,可是经过唐宋两代的治理才奠定的。唐朝时,杭州,虽系江南名镇,但并不繁华,况且旱涝灾害常常交替发生,百姓生活远未达到安居乐业的地步。元和年间,白居易自请外放到杭州做刺史。他在治理西湖水患的同时,竟意外地打造出一番西湖美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在《七律·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这样描述了他视察杭州西湖工程时,流连西湖美景的情形。两百多年后,北宋词人苏轼第一次游览西湖时,提笔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美丽景致。十五年后,当苏轼调任杭州任知州,再次游览西湖时,他才发现西湖严重淤塞,生态已经严重恶化。于是,便组织民众挖泥起淤,疏浚河道,修造堰闸,彻底解决西湖蓄水、排洪及通航问题。为处置湖中的淤泥和杂草,苏轼想出了筑堤造景的办法。一道三十里长的大堤,如长虹卧波,将西湖一分为二;堤上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这便是杭州人为之骄傲的“苏公堤”!

2.4 反抗侵略,复国兴邦

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沦陷;南宋时,元军进攻,东南蒙难。朝廷统治者担心“靖康之乱”重演,不敢言战,以至屈辱求和,苟且偏安。可仁人志士们前赴后继,同入侵者进行了殊死较量,谱写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在众多抗金英雄中,以岳飞最为著名。他带领的岳家军,转战于川陕与两淮之间,纵横千里,坚持八年,屡战屡胜。就在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之时,他却蒙冤被害,致使北伐之功毁于一旦。“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以一曲《满江红·怒发冲冠》,宣誓了抗金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对卖国贼无耻行径的愤怒与控诉!

如果说杨万里的“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朝廷文臣对南宋王朝弃北逃南、妥协投降政策不满情绪的委婉表达的话;那么辛弃疾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爱国战将对南宋统治者的严正警告。沦陷区人民已经对异族暴君顶礼膜拜了,复国之战如果继续拖延下去,沦陷的国土就回不来了!为此,辛弃疾忧心如焚!

宋元联手剿灭金国后,元军暴露出独霸江南的狼子野心,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文天祥临危受命赴元营谈判,不幸被敌人拘押,后逃脱南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表达了他南下福建,追随南宋朝廷的赤胆忠心。后来,文天祥率部在广东与元军决战,不幸被俘。面对诱降,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豪迈气概予以回绝!被囚元大都三年后,文天祥高唱《正气歌》,为国捐躯,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5]!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唐宋诗人的家国情怀,一如陈年佳酿愈久弥香,让人陶醉;一如沙场号角深沉嘹亮,令人奋进!传承和弘扬唐宋诗人的家国情怀,将有利于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我们集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申维.苏东坡传[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9.

[4]季风.唐诗宋词里的趣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张学淳.唐宋诗人故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责编:王锦)

作者简介:王军(1976—),男,湖北荆门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家国情怀
新时期体育在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