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固化视角下对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的探究

2021-07-11 16:14苏勇舜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

苏勇舜

【摘 要】 阶层固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会导致不同阶层流动受阻。教育是社会上层自由选择的附属品,而社会下层被生活支配无力考虑教育,相比之下中产阶层的教育充满了不安定和焦虑情绪。文本从社会阶层固化视角出发对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的原因,指导中产阶层对自己实际情况做理性分析,树立合理的教育心态和教育期望。

【关键词】 阶层固化;中产阶层;教育焦虑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3-0053-03

一、社会阶层固化的概念及中产阶层现状

(一)社会阶层固化的概念

社会阶层固化是相对于社会流动而言,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地位的流动,一个健康的社会阶层是可以相互流动的。而社会阶层固化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使这种流动处于停滞状态,不仅是一代人的阶层属性发生僵化,更反映在代际间社会阶层的流动困难。

在社会阶层固化的背景下,代际内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难发生变化;代际间子辈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与父辈同等的社会地位。个人的先赋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就容易产生不安、不稳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二)社会阶层固化背景下教育的作用机制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科举制时期,人们可以较公平地通过读书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李煜提出,教育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改革开放初期以绩效主义的文化再生产为主导模式,这是一种“精英化”的教育,致使不同阶层的子女产生教育差異。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教育作为阶层向上流动的中介作用起积极效应。1992年改革深化时期,教育受到市场的影响成本显著上升,资源转化模式的作用增强,择校和借读现象盛行,学区房的热潮出现,优质阶层将聚集在“优质学校”的周边。家庭资源所代表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子女提供了更好的教育选择。虽然社会还是以中考和高考为教育筛选机制,但绩效主义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其效用还是有所减弱,其结果将是绩效主义的文化再生产和资源转化模式并存。

(三)社会阶层固化背景下的中产阶层现状

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也在不断壮大,2018年3月何立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改革开放深化时期,虽然资源转化模式增强,但还是有一部分较低阶层的人通过教育进入重点高校,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在下岗潮背景下,一部分人尝试下海从事工商业活动,获得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从而改变自己社会阶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于稳定,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也开始凸显,中产阶层的比例趋向稳固增长,对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阶层固化背景下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现状

在社会生活中,中产阶层焦虑是来自多方面的,中产阶层的人作为成熟的社会个体,有一定的行事判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他们的焦虑大部分是在预料之中的、可控的。但子女未来的教育结果是未知的,使得家长群体对子女培养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焦虑。社会学家齐美儿所说:“相对于最低阶层麻木不仁的生活在惯例里,相比于最高阶层有意识的维护惯例,中产阶层就特别显得与生俱来的易变、不安分。”相比社会下层的人内心充满自豪感,对上层的人又有一份自卑,使得中产阶层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教育焦虑主要表现如下:

(一)子女“择校热”的兴起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重点学校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子女进入重点学校读书,“以钱择校”“以房择校”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在义务阶段推行“划区就近入学”的政策,起初是为了让国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但优质学校严重供不应求,哄抬了学校周围的房价。与此同时,大量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支付高昂的房价购买学区房,使得学区房市场供不应求。较高阶层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所以优资教育资源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而较低社会阶层主要考虑日常生活开支,对子女教育并没有一个冷静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中产阶层想要给孩子择校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带来的经济成本极大,因此中产阶层教育焦虑显得更为明显。

(二)子女“辅导热”的火爆

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分数是主要的评判标准。然而学校作为公共服务机构,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无法满足个别学生提升自身学业成绩的需求,驱使家庭寻找校外辅导班去帮助子女提高学习成绩。虽然《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但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想上好的大学,就只能通过美术、传媒等艺术类高考的方式走捷径,这样也催生各种美术文化课全托式机构的诞生。而对于中产阶层来说培训费用是一笔昂贵的支出,但这笔经济投入不一定可以带来好的教育结果,因此导致了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的焦虑感与不安。

三、社会阶层固化背景下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的原因

导致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

(一)社会层面

第一,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筛选假设理论认为,企业人事在招聘时,由于获取的求职者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招聘成了一种有风险的投资,企业人事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会借助一定信息进行筛选,而学历就成了企业人事选择人才的重要讯息,较好的教育结果反映了个人通过了严酷的升学筛选,受教育程度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也被称为“文凭理论”,这使得读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会对未来就业产生直接影响。毕业生拥有较高层次的教育文凭可以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跻身主劳动力市场,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由于学历的重要性,中产阶层家长绞尽脑汁地帮孩子赢在学业的起跑线上。

第二,信息传递不对称下的夸大宣传。中产阶层家长对孩子成绩焦虑,同时公共性质的学校无法提供针对化教学,家长不得不依赖校外培训班。而培训班常常会对宏观情况和自身条件夸大甚至虚假宣传。如某英语培训机构宣传:“高考想报考985大学英语135分以上,211大学英语120分以上才有资格,英语差的孩子就算其他科目再好,也将和985、211等大学无缘。”还有一些机构吹嘘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学成果,这无疑都在增加家长的教育焦虑。培训机构一方面宣传现在大学录取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表达“我”能让你的孩子上重点学校,让家长吃下辅导班给的“定心丸”。这些课外辅导班以及线上教育产业的崛起,一方面迎合了社会各阶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成为社会阶层,尤其是中产阶层焦虑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二)家庭层面

第一,有一部分中产阶层家长中之前是“考一代”和“学霸一代”,作为父母他们对孩子最负责的教育就是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和生存策略的理解传递给孩子,父母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孩子也可以这样,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教育期望,让孩子奋发读书也成了父母的自然选择。而文化资本的不可继承性,使得孩子成绩成为了引发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很早进入社会打拼,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成为中产阶层,他们很明白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长自身无法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合适的教育帮助,这部分中产阶层不仅有对自己知识缺乏的焦虑,更有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第二,攀比、盲目、从众心理的驱使。当家长看到别人家孩子都在参加培训班、成绩变得优秀,内心不得已会惊慌失措,希望自己孩子也能有出息,因此也要带着孩子投身其中。家长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更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于是家长心中就是永远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三,中产阶层认为,物质和精神的享受终究是有限的,所以常常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有非常强的理性色彩。所以中产阶层是理性的“经济动物”,作出的决定都是充分考虑后的理性结果。在网络空间中,中产阶层又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切身利益的话题相对会比较敏感,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中产阶层的收入可以满足日常的基本需求,但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使他们常常会感受到一种压迫感。所以在处理孩子教育问题时就会产生教育焦虑。

四、缓解中产阶层教育焦虑对策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伴随着教育费用的上升,致使教育机会的分配机制向不利于劣势阶层家庭的方向演变。中产阶层家长希望孩子能保持阶层并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愈发凸显,这就需要想办法去打破这个局面,本文提出缓解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对策:

(一)政府层面

第一,推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非重点学校的扶植力度。以高等教育为例,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2019年预算经费收入8所高校经费超过百亿,其他部署院校预算经费收入低于50亿有46所,而拥有我国在校生人数更多、高校数量也更为庞大的省属高校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经费支出少于10亿,省与省之间、同省之间的地方高校经费差距也非常大,相比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差距甚至达数十倍。二八定律依旧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因此加大非重点学校、实力较弱的省份的教育扶植力度迫在眉睫。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很大程度是因为教育支出已经占到了总支出的较大比例,而职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稍不留意就会被社会淘汰,目前中产阶层多为80后独生子女,他们承担着赡养家庭的沉重压力。由此可见,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在医疗、教育、税收、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公共信息传播的监管,避免无良企业和媒体的误导宣传,缓解中产阶层的焦虑问题。

(二)家庭层面

第一,避免盲目攀比、从众的心理。很多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别人,因此变得焦虑。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而人性的建构与发展就必须服从与服务于人的身心发展的时序规定,特别是大脑的发育规律。只有当教育顺应了个体发展的时序规定,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全面教育,这告诉我们尊重孩子每个阶段成长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第二,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树立孩子正确的学习观。PISA2018結果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幸福感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学校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不高、负向情绪学生比例高等方面。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四省市学生学业压力大,家长、教师支持度不够,以及学生个体因素密切相关。对孩子有过高的教育期望就会加剧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尽力而为、发现问题并积极改正、面对结果顺其自然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邓超.浅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

[2]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4):97-109,207.

[3]方长春.生源效应:居住空间阶层化与教育不平等[J].社会科学文摘,2019(10):62-64.

[4]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吴克明,卢同庆,曾新.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9):42-47.

[7]辛琳.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1(3):38.

[8]刘俊利.社会分层与教育资本视域下国内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9]汪冰.“中产娃”父母的焦虑在蔓延[J].商学院,2019(10):115-116.

[10]刘奕辰.中产阶层“焦虑情绪”的网络表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1):106-108.

[11]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心态[J].文化纵横,2016(4):32-39.

[12]胡弼成,上官晴.论教育时序[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13-18.

[13]贾瑜.学生幸福感:现状、影响因素及启示: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6):36-42.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
《大变革:农民工和中产阶层》
“被中产”?
中国中产阶层演变及社会作用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美欧中产阶层遭遇“空心化”
中产阶层不等于中等收入阶层
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
中国中产阶层究竟如何界定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谨防中产阶层由“敏感”转变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