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红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一直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高效、速成、快餐式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缺少了“悟”的过程。学生的培养更加需要真心的陪伴,在陪伴中体验、感悟、启心,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慢慢走,慢慢悟,慢慢长,这样的陪伴才能在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回应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成新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
【关键词】培养;陪伴;道德与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2-0025-02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ultivation" has always been a word with high frequency. It is efficient, quick and fast,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a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 in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needs more sincere companionship. To experience, feel and enlighten in the companionship, teachers should let go of the dignity of the teacher, conform to the growth law of students, walk slowly, realize slowly, and grow slowly. Only this kind of companionship can be among the students,deeply imprinted in my heart. Thus responding to the main them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times, and cultivating newcomers of the time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has become the mission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Training; Companionship;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在“培养”的高频率、高动态下,信息量增加,大量的新事物出现,影响着教育的步伐。越来越扭曲的德育观导致个性化纷乱,那匆忙奔波的脚步,一闪而过的教育良机,无暇顾及的学生生命样态。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学校的思政教育、学生的品德养成,其真谛就在那一招一式、一点一滴、一张一弛的生活积淀中。唯有文火慢炖,让教育多一些陪伴,让品德自然地发生、发芽、发展。
一、从说教作用转向体验作用
现如今,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教师仍然保持敬畏心,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主动交流。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只关心教学成绩,忙于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而且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成长规律,只一味地依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无法做到顺应大部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规律。继而导致部分学生因受到忽视无法跟上进度而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失去与教师乃至同学积极主动交流的兴趣,也无法认真投入学习活动中。当学生出现挫败感时,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干预和引导,避免学生因此彻底丧失学习信心。以往的教育引导方式多以说教为主,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为苍白,效果甚微,因此,作为教师要分析当前学生心态,将说教转向体验。
例如,当低年级学生因好奇心而犯错时,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说教。要先分析事件的起因,找到事情的利弊。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没有受到影响后,可先对事件中学生对的地方进行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帮助学生分析事情的危險性,最后再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身为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品德不是纸上谈兵。而应该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入。而陪伴,陪出的是师生的温情,陪出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陪出的是遇事胆大心细的品质,陪出的是思维的品质。这是陪伴式培养的功力,更是简单空洞的培养无法企及的高度。教育就是陪伴,在当今浮躁喧嚣的时代中,安静陪伴更彰显出一种职业精神和素养。
二、从导行作用转向启心作用
当前的学生从小生活在紧张、严肃的教育氛围中,从家长到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渗透教育,教育就是他们天空中的雾霾,让人生畏。当下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留白,这些留白给予学生抒发感受的空间。只是,这些留白中留给成人与学生对话的空间却不多,也就是说,教师在一味地在等待学生倾吐,却缺少了相互的交流,这样的教育也可能是一种缺失。于是有很多有心的教师开始利用便条、日记等写下对学生的无声引领。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日记中写下赞扬与提醒:“今天的你终于记得上完体育课带回自己脱下的衣物,终于记得今天是你值日的日子。责任二字,说来容易,做来不易,但是你做到了!加油!男子汉更需要多些担当,多些责任。”也可以在给学生的信中,写下牵挂与爱护的话语:“足球场上的小英雄,你是我们的骄傲。但是你不小心受伤了,那红肿的膝盖让我牵挂,那坚强的表情让我喜欢,现在,你好些了吗?”在便条中,可以写下关心与帮助的话语:“今天你没有来学校,这是今天的作业便条哦!”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来弥补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空缺,以此表达对学生的责任、坚强、关心、爱护与帮助。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进而对学校、教师产生依赖感。
三、从告知作用转向感悟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去体验一种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过程,这远比听上几十遍的教育言论来得深刻。而教师,守着童心,要想读懂童心,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等待,哪怕等待的时间有些长。
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就有《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一课,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听动物的声音、看动物的视频,为学生讲解讲动物与人类相处的亲密瞬间,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欢笑连连,知道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给予关心和爱护。
身为教师,很多时候会受到课程的限制,拿到教材后,首先会考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不会考虑课堂内容是否会被学生所接受,是否适应当前学生的接受能力。“儿童立场”“以生為本”不应该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播,它应该让我们的思政教育发生一些变化乃至课程的变化。放慢步子,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教育一份从容与恬淡,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学生向我们“既定”的方向前进,“欲速则不达”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警醒。
四、结语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化、课程化的今天,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我们是不是都在功利地追求培养的效果,而缺少了感悟的过程与体验,缺少了陪伴的勇气与耐性?陪伴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没有痕迹,直抵心灵,浸润生命,影响人的一生。不忘初心,是教育更加需要的品质,它渴求执着淡然,渴求坚定与坚持,让培养在陪伴中慢慢走,走得坦荡磊落,走得踏实稳健。
参考文献:
[1]雷永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思政课教学[N].四川党的建设,2019-07-05.
[2]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史小玲.追寻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J].中小学德育,2016(08).
[4]苏勇辉.以“生活”为向度,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9(22).
[5]杨阳.伙伴式学习成长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观察,2019(30).
[6]陈辉艳.从心出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育人育心[J].教师,2018(33).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