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妮
摘 要: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手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科技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创业型企业的技术转移成功率、对促进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创业型企业以及创业型企业技术转移工作开展所涉及的相关机构部门的调研,分析了目前创业型企业技术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适合创业型企业技术转移的模式,并为保障创业型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顺利实施提出措施建议。
关键词:扎根理论;创业型企业;技术转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21)04-0166-04
Abstract:Technology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start-up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and to promote the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 and rapid grow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work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departments involved i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work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constructs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 suitable for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by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Key words:grounded theory;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l
0 引言
近年來,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科技创业企业迅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运营,知识产权活动也大量增加。技术转移是指技术拥有人通过某种方式将技术和相关权利转移给其他人的行为。技术转移,是实现技术创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手段,是新一轮创新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加大了研发经费投入,专利数量逐年增加,但专利技术与企业需求融合度不够、企业资金和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技术转移的效果。
目前企业技术转移模式的研究中,大多是从企业的技术转移的现状和普遍问题入手,缺乏针对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具体模式研究。本文针对科技创业企业技术转移的实际情况,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和调研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应创业型企业技术转移需求的创新模式,对提高创业型企业的技术转移成功率、促进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法最早由美国两位学者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 于 1967 年提出,被誉为定性研究中最为科学的方式之一。它是基于对详细丰富资料的剖析、编码、归纳、对比、演绎和概念提炼,自下而上归纳构建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是通过综合查询网络资料、档案记录、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的方法来收集资料。研究对象是科技创业企业,分别是泉州市奥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睿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泉州数字城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领航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内容是科技创业企业的技术转移方式、技术转移投入成本与收益情况、获取专利技术渠道、技术转移过程中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技术转移中的困难等。以及与科技创业企业技术转移工作相关的政府服务机构、技术转移平台、科研机构、创业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机构,分别是福建省科技厅、泉州市联创专利技术转移中心、泉州师范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泉州)基地。调研内容是工作内容、服务机构与企业的联系情况、工作方式、服务项目、服务模式、服务水平等。
1.3 研究过程
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分析。
1.3.1 开放性编码
开放式编码属于一级编码分析,是将收集到的各种原始数据进行碎片化标签化,使其变成有意义的词句或段落,再对其定义概念化,整理提炼形成新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定义现象,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多次整理分析,以及对不同概念的比较,最终得到19 个范畴和 55 个概念,如表 1所示。
1.3.2 主轴编码
主轴性编码也被称为二级编码,是对不同范畴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思考,提炼出主范畴,比较整合概念类属,将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使得研究内容范畴更加集中。通过对这些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得到了 7 个主范畴,如表2所示。
1.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又称三级编码,是进一步提炼出核心范畴,构建新的理论框架的过程。本文根据所归纳的二级编码,概括组合成1个核心范畴。即创业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
1.3.4 饱和度检验
本文依据扎根理论的科学分析方法,对随机抽取样本进行了扩充和调研回访,检验后发现没有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因此认为,本文分析从理论上是饱和的。
2 基于扎根理论的创业型企业技术转移的模式构建
目前,常见的企业技术转移模式是专利许可、直接转让模式,是应用最早且应用较多的技术转移模式之一。高校等科研机构是创业类企业专利技术主要供给方,企业是专利技术需求方,两者以点对点方式联系,促成技术转移。但高校的专利成果开发往往是以科研为导向,没有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原料使用、设备扩增、规模生产等的实际问题。所以对于企业而言,高校的技术注重前瞻性,与实际生产应用不能很好契合,多数无法直接使用,转化的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太高,一般企业很难负担。而且多数高校没有单独设置负责科技成果转移工作的科室,这就造成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对接工作困难,造成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科研机构的研发内容无法符合企业生产服务需求。另外,专利许可和直接转让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专利,且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效益回收成本,对于创业型企业在创业初期,资金、技术人员和设备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也并不十分适合。
本文在调研了解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期望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合国情的,适应创业型企业技术转移的模式,并提出保障企业技术转移的模式能顺利实施的措施建议,以指导创业企业的技术转移实践工作,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2.1 创业孵化器模式
近年双创背景下,创业孵化器、创业园、创业基地等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的园区迅速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促进了中小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创业孵化器提供了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人才建设、法律事务、办公费用减免、财税优惠等差异化服务内容,提升项目孵化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创业孵化器大多是大学科技园模式,该模式通常是以高校为中心,依托大学的人才力量、设备以及科研经费等创新优势,对专利技术进行管理,促进技术成果在企业的孵化。创业孵化器成为技术转移便捷高效的途径之一。
2.2 校企联合研发模式
该模式通常是企业和高校建立联合研究所实验室共同研发,企业派专职人员参与到科研技术开发与转移工作。企业根据市场导向提出技术研发的需求,在研发的过程中企业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和使用需求不断引导科技工作人员对专利技术进行改善,专利技术研发成功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可以继续关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为企业提供顾问或独立董事等服务。该模式有强烈的市场针对性,保障了技术供需的匹配度,提高了专利的质量和可行性。该模式也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增进了院所和产业界的联系,加快了技术转移效率。校企合作开发模式既发挥了企业市场优势、高校科研优势,又发挥地方政府资金及政策扶持优势,有效利用了高校的科研立项经费和科研设备,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实现了实验室到科学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设立校院地协同创新技术转移联盟,以联盟为平台,发现和跟踪各类技术成果项目,建立集团成果及需求信息库,建立校院地协同创新沟通机制。
2.3 衍生创业模式
衍生创业母体组织可以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可以是企业组织,衍生创业的主体通常是一个创业团队。高校和科研院所衍生创业模式是指研究人员通过技术创业或技术入股形式创办企业,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工艺。高校衍生创业以高校技术资源为基础,以大学科技成果为依托,由大学和企业及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由大学教师或外部企业家创办。衍生创业模式针对性更强,技术风险更低,研发进度更快。高校科研人员直接从事或参与企业决策,帮助顺利实现技术转移,促进为科技成果产业化。
2.4 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模式
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是指为实现创新技术从供给方到需求方的转移,提供各类服务的专门机构,它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转移中介平台有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职能明确且服务专业。技术转移中介平台模式让专利信息交流渠道更通畅,确保更高效率的技术转移。目前部分省市和高校成立了各级技术转移平台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各级技术转移平台连接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汇集资源、资本、技术、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为客户提供含成果评价、科技查新、委托研发、资本对接、人才培训、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一站式科技服务。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于本校专利技术,主要职能是促进本校的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签订成果技术转让合同、协调分配转让权益、对知识产权和专利转让的初步阶段给予一定资助辅导等技术转移活动。
在實际的技术转移过程中,创业企业往往不是采用若干单一的模式,而要综合多种模式实现技术转移的目的。
3 保障创业型企业技术转移模式实施的建议
3.1 政策支持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府等相关部门应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应尽快出台政策鼓励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成立技术转移部门,要求单位为技术转移中心配套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提供创新科研人员的职称评聘和激励机制,调动大学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各项技术转移工作正常开展;改革科技立项研究项目的验收内容程序,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效果作为评估验收项目成绩的指标之一,促进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设立专项计划对技术转移进行资助、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制定更多财税政策鼓励和扶持创业企业的技术转移活动,激励企业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支持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保证技术创业的空间和基础设施供给,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创投、孵化等服务,帮助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国家级省市级统一的技术转移平台,创建创新共同体和创新网络,打破机构的封闭状况,让分散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机构专利技术实现统一的配置和共享互通,为跨区域和跨部门的协作提供支持,让企业省时省力的查询到需要的专利技术;对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培训,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3.2 人才培养
技术转移的成功运作,需要大量既懂得技术,又懂实验室技术商业化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组合及科学,法律和商业的复合型背景,需要技术转移培训机构培养更多技术转移工作人员。
大学应将科研经费向技术转移适度倾斜,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和绩效考核制度,在专业技术职业职称评聘中优先考虑技术转移工作人员。应从科技转化开发的项目利润中提取比例给予奖励,提高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转移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兼职挂职,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创业。企业应鼓励技术员工多参与产学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共建科技特派员和特聘员,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校企联盟项目资金,促进项目资本对接,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各种创新创业类的竞赛,双创教育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文化氛围,培养了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通过竞赛,越来越多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越来越多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的研究成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价值最大化。
3.3 资金扶持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想要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通常会遇到资金问题。由于风险高,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愿介入,企业很难获得正常的银行贷款和其他的常规金融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应设立更多科技立项课题经费,让企业可以申请项目或与高校合作项目得到技术研发的经费支持。风险投资公司追逐高风险高收益,可以为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进行技术专利的购买弥补资金缺口,还能够为企业后续使用科技技术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且帮助企业通过公开上市等途径,让企业收益最大化,弥补传统金融服务体系的不足。目前许多创业孵化器与金融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有合作关系,创业企业可以借助创业孵化器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 乔,黄瑶妮,张东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研究[J].当代财经,2019(7):28- 36.
[2]罗林波,李剑,张刚刚,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管理关键问题探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9(6): 75-78.
[3]刘华,周莹.我国技术转移政策体系及其协同运行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3):105-112.
[4]戴炳钦,简兆权,伍紫莹.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中的角色定位——以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2019(7):83-86.
[5]许长青,金梦.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