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法相融”中的分数概念深度学习

2021-07-11 11:49林志辉陈柯柯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分数

林志辉 陈柯柯

【摘 要】学生对分数的“部分与整体”意义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分数的简单计算虽是一节同分母计算课,却承担着丰富分数概念的教学价值。本节课在“分吃一块巧克力”的大情境中,在大活动的推进里,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围绕算法的探究、迁移和融通,从算理的明晰走向算理的深化和内化,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分数“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意义理解,实现从程序性的知识学习走向理解性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分数  同分母  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96、P97。

分數的意义理解及运算是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第一学段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主要集中在“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意义理解。本课作为“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后续课例,同样也承载着促进学生对分数的“部分与整体”意义理解的要求。那么,如何在一堂计算课中丰富分数概念呢?

学生对于分数的加减都有了怎样的认知起点呢?为此,笔者抽样属地农村及城市三年级165名学生进行分母为1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前测(如图1)。

从前测反馈中(如表1)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学生基本都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这样的课堂里我们教什么?课堂的增量在哪里?深度学习是理解性的学习,如何带领学生从已知的程序性知识走向理解性学习是笔者在思考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会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这里的“结合具体情境”明确了应在结合情境表征的情况下学习分数。对比多个版本教材,都编排了大量的图形、情境、文字与符号等不同表征及多种表征相互转换的内容。学生会算,就表示他们真的明白为什么这样算吗?它们的表征情况又如何呢?于是,笔者展开了进一步的前测(如图2)。

笔者通过提供具体情境,让学生尝试通过画一画直观表征算理,写一写符号表征算式(如图2),发现学生算理表征的正确率并不高,即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我们确定了以多元表征为载体,以理法相融为路径,丰富分数的概念意义的教学方式。

一、情境导入,激活概念

师:假如这是一块巧克力,把它平均分成2份,再把剩下的部分又平均分成2份。你能看到哪个分数?你是怎么想的?(如图3)有几个这样的分数?

学生提出看到2个 ,4个。

设计意图:通过巧克力的均分,促进学生对分数“部分与整体”意义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的算理埋下伏笔。

二、理法勾连,丰富概念

1.算法探究,明晰算理

师(出示图4):你更赞成哪种?

生1:我支持右边的,8+8=16,2+1=3,所以就是。

生2:我支持左边的,妈妈说过只用加分子,分母是不变的。

师(出示图5):现在你又怎么想?同桌互相交流。

生1:我支持左边的,吃的一直是同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只被分成8份,而不是16份。

生2:对,这块巧克力被平均分成8份,先吃了2份,再吃了1份,吃了这8份里的3份,所以是。

生3:2个加1个等于3个,就是。

师:你们是这个意思吗?(播放学生直观表征视频)

师:为什么+ 不等于呢?

生:比还要小,越加越小了。

(教师课件呈现色块比较大小,如图6)

设计意图:图形的表征是学生真实的分数加减前概念,当学生在辨析中进行表征互通,将抽象的数运算具象地表达出来。通过结果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意识到分母相加是错误的,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路径,更对数感有了一定的培养,增强了思维的双向性。

2.算法运用,内化算理

师: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吃”一块巧克力,你们会怎么“吃”呢?

(学生完成“课内活动单(一),同桌分吃巧克力”)

(教师反馈学生作品)

师(如图7):想象一下图怎么画。

生:我想他可能是一个人吃了里面的4份,另一个人吃了1份。

师(如图8):真会推测,那同学A比同学B多吃了几分之几呢?

生1:多吃了,同学A吃了6份里的4份,同学B吃了其中的1份。

生2:同学A吃了4个,同学B吃了其中的1个,列式就是                      。

师:你觉得他们是怎么吃的呢?

生1:我觉得可能是一个人吃了其中的3份,另一个人吃了其中的2份。

生2:我猜可能是一个人吃了,另一个人没有吃。

生3:可能和前面一幅作品吃得一样多。

师:他们俩谁吃得多,多吃了几分之几呢?

生1:同学A比同学B多吃了1份,也就是。

生2:3个比2个多1个,列式就是。

师(如图11):现在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1:一个人可能吃了,另一个人吃了,算式可以写成。

生2:我觉得整块巧克力都吃完了,还可以写作1,所以算式还可以写成。

设计意图:通过看算式猜图,看图猜算式,这样双向的作品反馈,互译直观的图形表征和抽象的符号表征,学生的表达从模糊走向精准,不断丰富对分数概念的认识。

(三)聚焦疑难,深化算理

师: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分着吃,你们打算吃多少,留给我多少呢?

学生完成“课内活动单(二),和老师分吃巧克力”。

师(如图12):你觉得他是怎么分这块巧克力的?你能想象他画的图吗?

生:平均分成了4份,他吃了,给老师留了。(如图13)

师(如图14):你觉得他会怎么列算式?

生1:我猜他会列成。

生2:我觉得他会列成,因为1=,所以可以直接写成1减啊!

(师拓展“1-()”,并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如图15)

图15 课件演示“1-()”

设计意图:等值分数是学生在求解“                     ”的主要难点,本环节通过3层表征互通,逐一破解。第一次展示学生的作品,通过看算式猜图、看圖猜算式,不断让学生感悟到分数部分与整体及测量的概念。接着展示第二层次的作品,让学生意识到还能写成的格式,将上一个环节中的等值分数进行迁移。最后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增加功能,将一块巧克力不断细分,通过极限的思维将等值分数进行破解。

三、拓展提升,延展概念

师(如图16):我这里有一块巧克力,你知道我吃了多少巧克力吗?

生1:,因为平均分成4份,巧克力占了3份。

生2:,因为。

师(如图17):继续分,现在呢?

生1:平均分成8份,吃了7份,所以是。

生2:。

师:继续不断分下去,现在呢?(如图18)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

生:原来我是切割的,但是现在切小了之后越来越难数了,还是前面同学们的1减去空白部分算得快,所以我直接用,把1想成,这样就快了。

师:继续想象,不断细分下去,你还能知道我吃了几份吗?

生:只要把1想成几分之几,然后减去空白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的两种思路(累加色块和单位1减空白)各有千秋,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和符号表征的勾连中理解了分数加减的算理,丰富了分数的概念。

【反思】

大情境——素材结构化

从前测、新授到练习,一直沿用分巧克力这一情境,充分发掘资源素材。从练习环节的同桌同吃长方形巧克力,到和老师分吃圆形巧克力,再到拓展题中的正方形巧克力,学生在结构化的素材中不断丰富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通过情境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和符号表征间的互通、互译、互联,唤醒原本深藏不露的知识前概念和方法元认知,在表征的勾连中,对算法与算理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

猜你喜欢
分数
分数乘法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借助“表格”解答稍复杂分数问题
分数乘、除法常见病号
一道分数加法趣题
分数大战小数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找老师要分数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