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1-07-11 06:16郑志强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活化创设情境

郑志强

[摘   要]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从生活出发,从中发掘教学素材与文本知识的融通之处,积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师也可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建立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学习,从而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创设;地理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91-0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还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何贯彻落实这两个“有用”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学习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教研经验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要立足于生活,将生活现象引进地理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生活与地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地理学习。

将生活现象引入地理课堂,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是渗透新课程理念、打造“生动”的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地理课堂,与书上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教室里贴的一年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讲授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为什么现在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学生通过思考和学习,理解了原来这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地球的自转公转”有关。还有,“为什么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不是正午?”“为什么一天中最黑暗的时间是黎明前?”“地震之前有哪些征兆?”这些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人人都敬慕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不仅会摆八卦阵,更会草船借箭、借东风烧赤壁。其实,诸葛亮能做到这些,不是因为他运气好,更不是因为他会占卜、会呼风唤雨,而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就是说他地理学得好。如果掌握了气候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季风的形成原理,了解了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就会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奥妙了。

教学中,如果教师经常用这样的生活化例子解释地理现象,不仅有利于破除迷信,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相对的优势,但是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也不可能都让学生前去观察,因此,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或乡土材料,使复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容易被学生接受,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如讲授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时,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以下生活体验:在夏季白天同样的阳光照射条件下,一盆沙和一盆水的温度明显不一样,沙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而在晚上,水的温度则高于沙的温度。然后笔者总结讲述大陆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的海陆热力差异引起气压变化,形成有规律的、季节性的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气候的深奥的地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设计地理实验,引导课堂探究。地理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增补和延伸。地理实验可以通过模拟地理现象来揭示地理事物所蕴含的规律和原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够非常理性地认识地理规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如在教授“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让第一组和第二组完成以下实验: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土块,一个的表面是裸露的泥土,一个的表面生长有草,分别用两瓶等量的水冲刷土块表面,观察表面土壤流失情况与植被情况之间的关系。第三组和第四组完成以下实验:分别冲刷坡度较陡的土块和平坦的土块,观察地势起伏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第五组和第六组完成以下实验:分别用一瓶和三瓶水冲刷两块具有相同体积的土块,观察土壤侵蚀与降水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性的生活情景教学,学生小组协作探索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理想效果。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地理》的各章節无不包含着国情教育素材。如学习了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我国的人口与气候,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与民族政策等。学习了祖国复杂的地形、气候与湖泊、河流,学生会由衷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学习了地震,联系“5·12”汶川大地震,回顾灾区人民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关爱,每个学生都会为生长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而骄傲、而自豪,爱国热情高涨。讲到资源和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小事,思考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如:家里做饭用煤,既浪费,又污染环境,不如用天然气,在农村还可以用沼气,既经济又实惠;淡水资源缺乏,需要我们每个人节约用水;垃圾会破坏环境卫生,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需要我们为了自身健康处理好垃圾,保护环境;沙尘暴的侵袭,提醒我们要植树造林;等等。这些生活现象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教材,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努力学习的决心。

五、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将生活现象引入地理课堂,对学生关心的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觉得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

例如,“天气预报给人们出行和农业生产带来便利”“避暑应去海边或山区、林区”“地震来临之前有何预兆,面对地震应当如何自我保护,在地震预报方面技术发展状况如何,怎样减轻地震灾害”“我们在家乡建设或经济发展方面如何结合本地實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等关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既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促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

六、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地理知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生才有切身体会,才能体会到生活与地理犹如鱼与水,密不可分。虽说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实践生活阅历仍十分有限,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

例如,2019年春季,孟州实验中学组织学生一日徒步游本市的地方名胜——老家莫沟。莫沟之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窑洞景观并走访当地居民。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走访,了解了窑洞景观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同时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莫沟在污水治理方面的先进措施——雨污分流。学生感慨于人类的智慧,同时也认识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次莫沟之行,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莫沟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窑洞文化,更培养了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七、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将生活化情境引入地理课堂,把初中各科知识联系起来,会让学生觉得更有趣,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广泛用途,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比如,讲到平面图中比例尺的计算时,要用到数学知识;讲到东西方向判断时,要用到物理上的参照物;讲到人口、资源、环保时,又要涉及政治上的国策问题;讲到旅游,可以联系古诗词;等等。

总之,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巧妙地将生活现象引进课堂,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可以避免地理教学脱离实际、枯燥无味,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拉近生活与地理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生活化创设情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