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欣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不少中西方教育家强调学行结合在教育、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中师生发展进步的重要方法原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博闻强识,积学笃行。学与行相结合,需要间接经验的学习、直接经验的获取,从而丰富认知,更加清晰准确的指导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需实干、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笔者通过搜索文献,阐述博学笃行的含义,陈列不同时期教育家的观点,发现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习“博学笃行”,使做人行事有规矩可循,职责使命谨记于心。
关键词:博学 笃行
“博学笃行”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发展,理念深入人们的思想,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实践,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新时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教育作用。
一.博学笃行的含义
(一)博学
《说文解字》里将“学”解释为觉悟,《白虎通》补充说:“学,觉也,悟也。言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在中国传统儒家的话语体系中,“学”的对象既是书本知识,也是伦理道德。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原文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用“博学”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二)笃行
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学有所得,然后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用“笃行”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学问思辨行”是为学由始至终的循环过程,是人的道德修养过程,是思维形成人格完善的过程。“学”是“行”的基础,“行”是“学”的目的。在认知层次上需要学的努力,在践行的层次上,需要付诸实际行动。学与行进行互动和反馈,才能有效的实现目标价值,在理念和践行的过程中获得行的最终意义。
二.中國不同时期教育家的观点和特点
(一)先秦时期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阳货》中提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在这里孔子明确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学可解蔽启思启行,学是基础。这里的“学”,是指加强修身,学好礼节,方能立身做人。通过学习,可提高道德意识,提升道德境界。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他强调博学,这里的学文,除了对伦理道德的学习之外,还强调通过“闻”、“见”、“问”加强对实践知识的学习。正是因为他重视博学,他才能成为“博于讨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的学者。《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关于行的看法,“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里的行,是指与言相对的行,是一种道德践行的实际活动,注重人们的亲力亲为、实践磨练。他认为人们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他把“行”看作是衡量人道德高低的标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孔子重视学和行的结合,他认为博学并不是学者的终极目的,而是知的开始,需要躬行实践,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于生活当中。孔子的学行结合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把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2.学行结合,需要躬行实践,学以致用。3.他强调学行结合就是学行一致的意思。[1]孔子认为学与行的结合,实际上就是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对学生日后的道德、理想、情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孟子的人性理论基本观点是性善论,他期望人们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恢复和保持与生俱来的善性。注重后天的修养,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展。荀子的人性理论明确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中说道“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待礼义而后治。”《荀子·儒效》中提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2]荀子认为人性的根本是恶的,要改变恶性就要经过后天的努力,站在师者的角度看,通过师法教化、礼仪引导才能“化性起伪”。站在受教者的角度看,要勤奋学习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付诸实际行动于生活中,恶才能有所改善。荀子继承了孔子学行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分,提出反对闭门修养,主张“秋”“见”,重视闻见,强调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
(二)帝制时期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之序,阐述他的学习过程。他把学习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其中博学属于学的功夫。朱熹认为青少年应入小学或大学学习与自己身心发育特征相适应的知识。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对“学”与“习”解释为:“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他认为“学”是未理会得时,便去学;“习”是已学了,又去重学。[3]朱熹注重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认为当格物足够多时,便能够致知,能够掌握世界万物的基本原则,从而自如的待人接物。所以,学子首要做的就是博览群书。“笃行”是朱熹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讲的就是为学最后应该落实到实践上,朱熹曾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即强调“行”才是最重要的,行是知的目的。朱熹曾提到“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形象的比喻出“行”的重要性。光有知而无形,就如镜中花,水中月,虚无飘渺。行在治学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要使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的东西得到落实,做到“知行合一”。[4]
颜元对《论语》“博学于文”的“文”字内涵进行了拓展:“夫‘文不独诗、书、六艺,凡威仪、辞说、兵、农、水、火、钱、谷、工、虞,可以藻彩吾身、黼黻乾坤者,皆文也”,也就是说学习的对象不仅仅是儒家词章,还包括天文、帝制、律例、兵机等一切有用之“物”,更重要的是要去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利于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相关知识。颜元认为:“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如果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习行,那只是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如果把一知半解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便会错误不断,所以博学之后,还要习理于事。[5]颜元认为格物的目的在于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由此可见博学笃行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三)现当代时期
近代以后,人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古代有了很大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业、报刊的发展和更新,新知识、新学科相继出现。但是学行结合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延续与传承。梁启超说“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明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治国学杂话》见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6]梁启超不仅自身才高八斗,学贯中西,他的九个孩子也是个个优秀,出类拔萃。梁启超经常用自己的读书观为孩子们提供指导。《梁启超家书》中,他写给梁思庄的家书中说,在学习专门学科之余,还要选取自己喜欢的“娱乐学问”,如:音乐、美术、科学等等。在他看来,学习知识不仅要注重专精,还要注重广博。梁启超告诫自己的子女读书一定要做到知行结合,学行合一。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专业知识的价值。梁启超的子女在他的读书观指导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梁思成被誉为“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梁思永被我国许多著名考古学者认为是接受过近代考古学训练的考古家和近代考古教育的开拓者,幼子梁思礼归国后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7]
三.外国教育家的观点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有意义学习,相对于机械学习而言,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过程。有意义学习要求教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唤醒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新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新的表象或者概念。新旧知识之间具有递进的关系。[8]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去学习字词、句义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读懂全篇,领会文意,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写作。注重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学习,有利于拓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新知识才能建立内在联系,进行有意义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以前一段知识材料为基础,对后一阶段的内容进行内化、构建、迁移的过程。[9]并有以下几种观点:(1)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被动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联系和结构。(2)在情境中教学。教师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创设与现实生活中密切联系的情境进行教学,重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3)重视合作学习。(4)具有充分的资源。[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在情境中教学”与“行”的思想相统一,注重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主张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且能够运用于实践当中解决问题。
四.新时代“博学笃行”的问题和观点
(一)新时代教师践行“博学笃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不知不觉的进入了智能时代。社会也即将步入“集合物联网、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技术发展的智能型信息物理系统所主导生产的社会性结构革命”。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传播文明,培养未来公民的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知识不断爆发,让教师意识到原有的知识结构老化、原有的工作方式、教育理念滞后,能力、思想退后。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提高职业自信心,克服职业倦怠感,应该直面问题,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学”“思”“行”来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身素养,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未来赋能。在“学”方面,教师要充实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在“行”方面,教师应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相互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开辟创新路径。最后,注重反思,学会表达,反思和表达相结合,形成稳定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11]未来学校教育竞争的核心是教师的竞争,也是学习力的竞争,教师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应该与时俱进,博学、勤思、笃行,在知识、思想、行动上不懈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发展。
(二)新时代青年践行“博学笃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能受到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多,但还是有少数青年学生存在价值观扭曲、生命意识淡薄、民族团结意识不强等问题。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群体。2020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总书记勉励青年学子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在博学、笃行中牢记初心使命。首先青年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其次,青年学生应铭记时代使命,运用自己所学奋力投身实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征途。最后,青年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为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经久努力。[12]博学、笃行,是青年学生不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的法宝,它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
注 释
[1]李尊贤.孔子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J].咸阳师专学报,1997(01):49-53.
[2]曹德本.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17-23.
[3]许伟,黄斌,姚化昌.解析朱熹“问学”思想的“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545.
[4]许伟,黄斌,姚化昌.朱熹“问学”思想——“思行”的现代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8-9.
[5]陈润贤.颜元“格物”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6]陈波.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学、思、行[J].华夏文化,1995(06):19-20.
[7]汤伟.家书抵万金——梁启超家书中的读书观[J].教育现代化,2017,4(37):303-304+313.
[8]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10]卓越鹏.基于“学思行”思想提升高中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11]陈曦.重塑自我,为未来赋能——论新时代教师的“学”“思”“行”[J].福建教育,2019(05):14-16.
[12]丁日,王启丞.试论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做到学思践悟[J].企业研究,2020(01):53-55.
参考文献
1.学位论文:
[1]高雅.大学校训的文化价值及育人功能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8.
[2]罗先凤.中国重点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曹丹丹.陆九渊为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陈润贤.颜元“格物”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5]李时令.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卓越鹏.基于“学思行”思想提升高中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2.期刊论文:
[1]李尊贤.孔子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J].咸阳师专学报,1997(01):49-53.
[2]曹德本.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17-23.
[3]许伟,黄斌,姚化昌.解析朱熹“问学”思想的“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545.
[4]许伟,黄斌,姚化昌.朱熹“问学”思想——“思行”的现代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8-9.
[5]陈波.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学、思、行[J].华夏文化,1995(06):19-20.
[6]汤伟.家书抵万金——梁启超家书中的读书观[J].教育现代化,2017,4(37):303-304+313.
[7]陈曦.重塑自我,为未来赋能——论新时代教师的“学”“思”“行”[J].福建教育,2019(05):14-16.
[8]丁日,王启丞.试论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做到学思践悟[J].企业研究,2020(01):53-55.
3.著作: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