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霁善
内容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一部名垂千古的爱情悲喜剧,该作品在悲剧的命运背景之下演绎的唯美与浪漫让人心醉,而通篇的悲剧色彩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则令人心碎。《塞莱斯蒂娜》是十五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一部西班牙文学上的醒世奇作。它在禁欲主义的大背景之下传达出了宣扬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新思想,有极大的颠覆意义。本文剖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塞莱斯蒂娜》中的悲剧色彩,并对两部剧的中的悲剧根源进行了分析,也浅析了悲剧造成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 《塞莱斯蒂娜》 爱情悲剧 反叛 人文主义思想
悲剧是以剧中人与现实、命运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以及悲惨结局,作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毋庸置疑,悲剧常常是从幸福转为不幸和灾难性的结局,这样的转变通常有多重原因。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塞莱斯蒂娜》中,悲剧的发生来自于一系列难以解释的偶然。但在故事中许多必然性的因素也牵引着结局走向悲剧。本文试将从两部作品的人物自身、历史背景来分析悲剧的偶然与必然和最终成因,比较它们的影响与悲剧意义。
一.悲剧的成因
1.人物自身的性格
雷蒙威廉斯在《现代悲剧》中言道,“最悲惨的不幸不是什么例外,也不是由罕见的情况或魔鬼般的人物所导致的;它自动产生于人的行为和性格,或者说几乎是人的行为和性格之本质。这使得悲剧令人恐怖的紧靠着我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物自身酿成悲剧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激情与冲动显而易见。他的激情浪漫罕见也疯狂,最后为爱情献出了生命。他爱着爱情本身,当做是“虔诚的信仰”。他为了和朱丽叶互相爱慕的幸福而活着,故而当他觉得完美爱情落空时,便只能想到死亡,以反抗现实。他果敢倔强,却被对爱的致命追求所蒙蔽。“爱”,于他而言,超过了一切。他将爱神化,空中楼阁般的爱和理智的缺乏驱使着他走上极端,酿就悲剧。
朱丽叶热情真诚,确信着自己的爱情。但她天真无知,为了挣脱枷锁选择了假死后却因为阴差阳错断送了生命。爱给了她足够的勇气违抗家族和礼教,甚至选择明知是冒险的假死行为。这样过于急切的决定和行动,加速了悲剧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令人扼腕的结局。
《塞莱斯蒂娜》的男主人公卡列斯托的性格特点也是十分显著。他对爱有近乎疯狂的追求,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向女主不断倾倒着爱慕之情。他把梅莉贝娅视为他“荣耀的希望,痛苦的宽慰,心灵的快乐”。这种被过于夸张了的爱恋同样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他的冲动导致他为了追求女主不择手段,甚至请了塞莱斯蒂娜这样的巫婆式的媒人来撮合他的恋情。
女主梅丽贝娅在塞莱斯蒂娜的巧言令色下也爱上了卡列斯托。她同朱丽叶一样,敢于突破禮教的束缚,用情至深。在爱情开始时她迟缓审慎,结束时却足够壮烈深沉。当爱人去世时,痛不欲生的她选择了和爱人共赴黄泉,以自杀宣告与封建礼教的决裂。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激情、勇敢,也敢于挑战封建教条,突破束缚,要求自主,他们这样的性格特征成就了令人惊叹的爱情,但在故事的大背景下成了悲剧的种子。
2.历史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在16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蒙太古、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深刻仇视,代表由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封建上流社会间的冲突。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特点就是思想的跃进。两大家族的年轻人们一发不可收拾地坠入了爱河,家族怨仇和稚嫩的爱情之间就产生了无可避免的巨大的戏剧性冲突。这诚然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浪漫爱情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以及新旧思想的猛烈碰撞。以及封建社会对相爱之人的摧残、对人性的封杀。因而该作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再说《塞莱斯蒂娜》。作为一部写就于15世纪末,也就是在中世纪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之交的作品,它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和突破性,昭示了新观念取代旧思想的历史发展趋向。这部作品开创了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结合当时社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冲突,结束了西班牙的中世纪文学,迎来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曙光。文艺复兴推陈了黑暗中世纪的腐朽思想,带来了如“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新的社会弊病。作者反对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极度享乐思想,这也是造就悲剧的不可不提的一点。
两部作品都在强调个性解放和叛逆思想,传播人文主义思想,追求自由。
3.综合偶然与必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族的世仇与两位主角的爱情形成了必然性的矛盾,一系列的偶然性事件又不断地激化着矛盾。这导致了最终在绝望的处境中,只能选择毁灭性的自杀。
它留给后世人们的,首当其冲的应是对于殉情所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接着是对有机会可以避免,却又并未免去的悲剧结局的遗憾;也有对社会和人性当中存在着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深切思考。
罗密欧服毒实属偶然。劳伦斯神父原本精心了设计让朱丽叶假死,再送信通知被流放的罗密欧,让两人可以一起远走私奔。但信并未送到,罗密欧还得到了朱丽叶已死的不幸传闻。他赶回维罗纳小城,在即将苏醒的爱人身畔以毒自尽,这些阴差阳错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直接原因。
但这对情人不得不死去也是命中注定,他们注定要为社会环境殉葬。他们的结局甚至与自身并无关系,是一系列可怕的偶然的不幸最终毁灭了他们。倘使在这一系列的偶然不幸中,哪怕仅仅是其中一件没出问题,一切兴许就会向指向更好的结局——如果神父的信被如其送达……如果朱丽叶能早一些醒来……其实这些偶然性的巧合几乎都是不现实的,但确实达到了剧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所有事情的发展看起来都不利于这对情人,这也是剧中自始至终都在表现的观点。
这部剧一开始的合唱就提示我们即将看到“一对不幸的恋人”。就在罗密欧和朱丽叶遇到的那一刹那,他们都有一种相似的预感——他们的爱将会以灾难而告终。当班伏里奥说:“去吧,跳舞快要完了。”罗密欧回答:“是的,我恐怕盛筳易散,良会难逢”。由此可见,他害怕事情从那时起只会变得越来越糟。而朱丽叶从乳母那里了解到罗密欧的身份后说:“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
莎士比亚对于这部悲剧的观点是:厄运在和这对情人作对。他们自己并没有错,环境却安排得处处和他们作对,这就是中世纪时期对悲剧的旧观点,也反映了宿命论文化背景带来的影响。罗密欧的冲动、朱丽叶的急切的确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但真正引起这对情人双双丧命的实则是那环环相扣一系列的偶然:天命决定了他们生在维罗纳小城的世仇家族里;茂丘西奥注定会被性子极端的提帕尔特刺死;神父的信本就无法准点送达。结局早已埋伏在草蛇灰线中。
《塞莱斯蒂娜》中的偶然性显然在于那由于一系列意外引发的血案。卡列斯托翻墙时失足坠亡,梅丽贝娅随即殉情,塞莱斯蒂娜被同伙杀死,两个仆人也因谋杀罪被处刑。但事实上男女主人公是无法逃离凄婉爱情的,在所有的偶然背后都存在着必然性再向前推进。这段爱情的开始无疑源于“巫婆”塞拉斯蒂娜蛊惑式的“帮助”、撮合。她传递了爱情,搭建起桥梁,但是用的手段可说是有些不堪。男女主人感情的开始没有做到坦坦荡荡,悲剧结局的伏笔也就此悄然埋下。
另一重必然性原因在于主人公的激进思想与腐朽思想不可避免的矛盾。在女主人公梅丽贝娅的观念中,她深信着按照旧传统组建家庭实是件骇人的事情。她明确表示只要爱情不要传统婚姻,这显然揭示了与时代的矛盾性。中世纪的道德迫使她把终身大事托付给父亲处理,但她追求的是新式的爱情,绝不是中世纪的家庭义务和作为妻子的被奴役。
男女主人公与封建的教条和所谓宗教禁欲主义背道而驰。他们本都是社会上级阶层的年轻人,但偏偏不按旧习走寻常之路。他们私下活动,自由结合,成了违抗礼教的大胆叛逆。卡列斯托与传统偏见产生了激烈矛盾,将本不入流的情爱看的至高无上,甚至将爱人神化。他们的“异端”行为,是造就悲剧爱情的一大原因。
二.悲剧的意义和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家喻户晓之作,影响之广不言而喻。
构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最主要矛盾就是爱情与封建礼教和家族背景的碰撞。戏剧的色彩即是时代的色彩。事实上它成为传世之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与唤起人们的觉悟,以及对于引发种种悲剧色彩的自我命运的悲剧根源的求索。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悲剧根源,这种悲剧根源是推动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潜流,在莎士比亚所处的那个时代,悲剧的根源就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的纯真、唯美的爱情与封建官僚阶层的顽固、凶残以及丑恶之间的极为尖锐的矛盾。《罗密欧与朱丽叶》展露出了这种人文主义光芒照射之下的社会的阴暗,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使得人文主义的光芒更加璀璨,而且也更加突出了16世纪欧洲社会的阴暗面。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悲剧的另一大意义就在于其通过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反抗,保留了爱情的纯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自由浪漫的爱情,是人本性的张扬。而双双殉情的方式,是对此的保全。爱情本身没有破碎,可见人文主义也不会被打破,这可以说是对于人文精神的一种旷达的情怀。因而此处的悲劇是有极大象征意义的。
纯粹的、美好的爱情在主导的封建思想前夭折,另世人着实惋惜。悲剧的最大的意义,便是将美的崇高意义放大,然后促使人进行反思。莎士比亚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悲剧,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自由”等人文精神的向往。因此,可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是人文主义对于人性解放的一种呼唤。
《塞莱斯蒂娜》展现了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抨击和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宣扬。但与此同时,其中的悲剧性因素显现了作者对极度享乐主义和对欲望的过度追求的批判,演绎了一幕人间世俗生活的悲喜剧。
塞莱斯蒂娜不惜牺牲美德、他人人格来换取金钱和自我享乐,无疑暴露出了当时社会唯利是图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观。一方面来看,世纪交接处的人性拜托了中世纪封建的束缚得到了解放,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欺骗、寡廉鲜耻、恶性膨胀的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塞莱斯蒂娜作为一个典型,在追求金钱的同时“毁弃了有价值的人格和理性”,因而造成了无可避免的悲剧。可以说是西班牙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多重基因混合而成的一个畸形产物,带有极大的时代特征。本部作品作为劝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思想文化影响和教育意义。
它的另一重价值在于悲剧揭示了作品的主题。通过一个个“异端分子”的群像,描绘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过渡时期新旧观念的冲突变化。封建的教条和新鲜的人文主义思想碰撞,个性鲜明的角色们以自己方式挣扎出思想和礼教的牢笼,昭示着新思想必然取缔旧思想的历史发展趋势。
西班牙杰出文学批评家梅内德拉·佩拉约对《塞莱斯蒂娜》评价道,“它起码加快了民族生活所代表的两种形式(戏剧和小说)的发展。”《塞莱斯蒂娜》宣示了西班牙中世纪文学的结束,打开了文艺复兴新时代的大门。它如同在漫漫长夜中亮起的一道天光,以反叛的形式点明了新的时代。
总结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塞莱斯蒂娜》皆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惊世名作,带有爱情悲剧所独具的魅力和意义。剧中悲剧的因素虽不尽相同,但都由偶然性与必然性交合而成。二者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的密切贴合,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它们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蓬勃发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叛逆者”们对思想牢笼、封建教条的挣脱。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
[3][西]费尔南多·德·罗哈斯.塞莱斯蒂娜[M].王央乐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孙周年.一部西班牙文艺复兴的醒世之作——《塞莱斯蒂娜》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129-134.
[5]孙周年.惊世奇作《塞莱斯蒂娜》,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3,23(2):88-91.
[6]贺阿丽.偶然的事件还是命运的预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欣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7):133-134.
[7]郭爱丽.挣脱人与社会之枷锁——《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文主义新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4-5.
[8]金宏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悲剧分析.科技导刊[J],2015,5(2):146-14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