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命的呐喊

2021-07-11 11:05廖凤月
牡丹 2021年8期
关键词:哈尼族民间舞蹈编导

风格性是民族民间舞蹈舞台化创作的基本立足点。舞蹈當中不同的节奏、力量、速度、动作造型构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这就形成了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灵境》编导在进行哈尼族棕扇舞蹈编创时,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符合舞蹈作品立意的哈尼族棕扇舞元素,例如,“白鹇鸟洗脚”,将这些舞蹈动作进行变形和拆分,使之符合舞蹈的主题和立意,整个舞蹈作品具有沉着、古朴、厚重的舞蹈风格。

云南省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为云南所特有的少数民族。哈尼族就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哈尼族棕扇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哈尼族棕扇舞在各团体、院校的晚会上不断出现,但是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却未有深入的体现。

本文主要以舞蹈编创的视角来分析《灵境》这一哈尼族棕扇舞蹈作品,将《灵境》这一舞蹈作品放在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结合云南民族舞蹈编创的现状进行剖析,探索云南民族舞蹈编创的新发展。

一、作品主题

早在清代,郑板桥就阐释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目光所及之处,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才会有“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舞蹈编创亦是如此,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而舞蹈编导需要有一双能够洞察生活的慧眼,能够将别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呈现不一样的新意。

哈尼族棕扇舞是云南人司空见惯的舞蹈,但《灵境》的编导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给哈尼族棕扇舞做了全新的阐释,赋予《灵境》更多的人文精神与时代内涵。《灵境》这一舞蹈作品以棕扇为道具,叙述了白鹇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命岌岌可危,渴望绿树成林的故事。白鹇鸟是哈尼族的图腾,被哈尼族视作神鸟,象征着吉祥、幸福、安全。而哈尼族棕扇舞是一种模仿白鹇鸟动态的仿生性舞蹈。哈尼族本身也是一个崇尚自然、爱护自然生物的民族,有许多为保护自然而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导在选材时巧妙地将哈尼族棕扇舞与当下热议的自然环境问题结合在一起,赋予了《灵境》这部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哈尼族崇尚、爱护自然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所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相结合。

二、编创手法

编导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作品营造了一种既在民族语境之内,又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独特意境。舞蹈作品的调度、队形虽然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都是在哈尼族棕扇舞的民族语境之中变化、发展着。例如,哈尼族的逆时针转圈方式在《灵境》中也有呈现,舞蹈作品营造的棕榈林环境也符合哈尼族的生活环境,符合哈尼族的语境。

编导的编创手法打破常规,不同于以往的民族民间舞编创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想法。《灵境》一开场便展示了一堆由黄色棕扇搭起来的“枯树叶”,还有几片叶子摇摇欲坠,一只白鹇鸟从“枯树叶”中爬出来,慢慢又被树枝上掉落下来的“枯树叶”所埋没。舞蹈开场便点明主题,营造了一只白鹇鸟在恶劣的枯木环境中不断挣扎,奄奄一息的景象。接着,舞蹈延续了这种氛围,用多个舞段来描绘白鹇鸟在“枯树叶”中出现、寻找、觅食、挣扎的场景。

编导对舞蹈队形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在使用“L”队形后又迅速推进到上场口的“小方块”队形,给白鹇鸟造成一种被动感和压迫感,同时将大的队形收缩成一个小方块,有了放大和缩小的对比。

舞蹈作品中反复出现了白鹇鸟衔树叶的动作,这个动作来源于哈尼族的一个传说:以前,哈尼族的一个老者生了重病,病危的时候,一只白鹇鸟从远处叼来了草药,把这个老人救了。为了纪念这只白鹇鸟,人们就用棕扇来模仿白鹇鸟跳舞。

白鹇鸟一般用嘴来衔东西,在舞蹈作品中白鹇鸟用嘴将植物衔起来,表达了白鹇鸟想要用嘴将这些生物唤醒,从而摆脱这个凋零的环境去寻找绿色家园的美好期盼。这将哈尼族民族文化转化成了舞蹈动作语言。其中,白鹇鸟将一抹绿叶从“枯树叶”堆里衔出的时候,便将舞蹈主题推向了高潮,使观众直观地看到白鹇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挣扎着向前,不断寻找绿叶。这从侧面反映了哈尼族向往美好生活,拥有不断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植物凋零、动物生命垂危之景象,让人倍感环境保护的迫切。

三、音乐选取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离不开好的背景音乐。《灵境》的开场音乐便带给观众一种空灵之境,并且哈尼族特有的打击乐不时出现。女声吟唱的“哈尼,哈尼山”传递着哈尼族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每一次的音乐变奏,编导都敏锐地抓住音乐营造的形象并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白鹇鸟在一堆“枯树叶”中将树叶衔起、放下,又衔起、又放下。突然音乐变调,白鹇鸟便拖着一片“枯树叶”往舞台斜后方拉扯,同时伴随着古朴、沉重的律动,使观众的心为之颤动。只有舞蹈与音乐的高度融合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说,音乐是整个舞蹈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四、结语

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化编创,《灵境》这一舞蹈作品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灵境》层次分明、表达清晰,并且融入了编者独特的审美,传达了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主题,使作品内涵得到了升华。

作为新时代的舞蹈编创学习者,应该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沃土,把握民族民间舞蹈舞台化创作的艺术性、风格性、时代性,创作出既有深厚文化内涵,又具有时代价值的作品。

王玫曾经说过,舞蹈编创中最难做的就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既要把握“度”,而且要兼具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民族民间舞蹈要上升为舞台艺术,还需要兼具艺术性,同时需要有民族背景文化的支撑。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对于风格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满足以上条件,舞蹈编导才能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云南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廖凤月(1997-),女,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猜你喜欢
哈尼族民间舞蹈编导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