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然,曹 伟,张学勤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0)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肝脏主要用于代谢与排毒。因此,合理做好对于肝脏的保护,对于人体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临床过程中,作为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之一,肝脏血管瘤对于患者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1]。相关数据[2]显示,该病的诱因相对较为复杂,其中,较为常见的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劳累、先天发育异常以及激素刺激。在临床过程中,该病患者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当肿瘤增大至直径高于5 cm时,患者可伴有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与此同时,患者可伴有腹部包块,且肿瘤可对患者相关脏器造成一定程度的压迫,继而诱发肺部张胆囊积液、阻塞性黄疸以及肝腹水等问题,不利于患者健康的保障[3]。在临床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对于肝脏血管瘤患者的诊断,医疗人员针对患者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医疗技术提出了相应的检查手段。就目前而言,在临床过程中,医疗人员多数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两种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大量数据显示[4],上述两种方法在肝脏血管瘤患者诊断过程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于患者健康的维系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针对在肝脏血管瘤患者临床检查过程中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所取得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水平,继而为患者后续治疗工作提供指导。
在2015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入院就诊的肝脏血管瘤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42~71岁,平均(56.56±3.14)岁;患者在临床过程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黄疸问题,且患者腹部有肿块感。在研究开始前,研究人员已经就相关内容向患者进行了说明,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表示知情同意,且签署了相应的同意书。
1.2.1 MRI检查组 MRI设备由飞利浦公司生产,型号为3.0T。在检查过程中,医疗人员应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并对患者腹部进行线圈的安装。入床方式为先足后头。在检查过程中,需对患者病灶部位的矢状面、冠状面以及横断面进行平扫检查。仪器检查参数如下:层厚参数为6 mm;视野参数为27×27 cm,间隔参数为1 mm;相关序列如下:T1W1(TR 450 ms,TE 15 ms)、T2W1(TR 3 500 ms,TE 105 ms)。平扫结束后给予患者增强扫描,在进行扫描前,应进行造影剂的注射,造影剂选用钆双铵注射液造影剂,药物使用剂量为15 m L。增强扫描选取T1W1序列。
1.2.2 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组 CT设备选用128层增强CT仪,设备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型号为SOMATOM AS;具体检查内容如下: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检查要点告知,从而确保患者的接受检查前5h禁食。在检查前15 min,医疗人员应指导受检者进行饮水,饮水量为800 mL。在扫描前,应使用注射器为患者进行碘海醇对比剂的注射,对比剂剂量为100 mL。仪器参数如下:电压120 kV,电流240 mA,矩阵参数为512×512,视野参数为50×50 cm,层厚参数为5 mm,扫描间隔设置为1.0 mm。重建厚度参数为1.5 mm,静脉期延迟时间为60 s,动脉期延迟时间为30 s。
本次研究将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并对不同检查方式的影像学指标进行了分析。
选取SPSS 2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代表,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代表,使用t检验,针对相关数据,经计算,以P<0.05,表示相关差异具有统计价值。
在诊断结果方面,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无统计价值(P>0.05),见表1。
表1 患者检查结果
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患者肝脏实质上可出现类圆形低密度肿块阴影,病灶边界相对较为光滑。经过增强扫描可见患者肿瘤边缘出现结节状与斑点状的强化,相关增强密度与大血管密度较为接近。总体来看,患者肿瘤强化表现相对较为均匀,且比正常肝脏组织的实质密度略高。MR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动脉期结果与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静脉期,患者可出现增强范围扩大与扩展的问题。在平扫时,患者TI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其结节状与斑点状强化较为明显。在检查过程中,通过结合患者病理学资料,医疗人员可以有效实现对于患者临床症状与肿瘤情况的系统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2],作为临床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肝脏血管瘤可对患者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疾病类型的角度分析,该病主要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毛细血管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领域相对较为常见,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该病病灶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单发病灶相对较为常见[5]。通常情况下,患者病灶无包膜,其中央伴有瘢痕组织。对于患者而言,随着血管瘤的不断生长,其周围组织由于受到压迫可出现该病症状,继而导致患者肝窦出现扩张与淤血,对患者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临床过程中,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与深入,医疗人员结合医疗技术针对患者诊断方法进行了合理的探索,旨在进一步促进患者治疗方法的有效发展。其中,作为当前临床检查过程中常用的检查手段,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均在肝脏血管瘤患者临床诊疗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其中螺旋CT的优势在于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基于此,在检查过程中,通过该疗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医疗人员对于不同密度器官的鉴别能力[6]。此外,作为临床检查方法,其成像速度相对较快,可以有效实现检查时间的合理缩短,对于患者健康的有效维系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在相关资料显示[7],在临床检查过程中,通过相关设备的应用,检查人员可从多个轴位对患者病灶进行观察,对于其进一步了解患者病变位置与肿瘤细胞浸润情况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相比之下,MRI检查的优势在于其可以有效实现对于患者软组织的合理检查。实践表明,在临床过程中,其对于含血管病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8]。医疗人员指出,其检测原理主要是利用了血管瘤内血液流速较慢的这一特性。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基于这一检查模式下,医疗人员可以合理实现对于患者病情与病灶表现的合理监测,对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9]。总的来看,上述两组检查方法均具有较好的检查效果,在肝脏血管瘤患者检查过程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基于此,在诊断过程中,医疗人员可以合理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检查方法的选择,与此同时,亦可采用二者联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以期进一步提升影像学检验水平。
本次研究表明,在临床检查环节中,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检查均可有效实现对于肝脏血管瘤患者病情的合理诊断。在诊断准确率方面,二者数据无显著差异。在影像学方面,二者均可有效实现对于患者病灶具体情况的表现,这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至关重要。
综上,在肝脏血管瘤患者诊断过程中,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均具有较好的针对价值,基于此,在临床过程中,医疗人员可依据患者情况选择上述检查方法或采用二者联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