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语文”教学探讨

2021-07-09 16:27田巧红
文学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语文

田巧红

内容摘要:语文作为我国传统三大学科之一,在任何阶段都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充分契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诗意化这样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以下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诗意化教学策略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以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 诗化语文 教学策略

所谓“诗化语文”就是指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以诗意化的生活为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诗化语文”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文学修为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诗意和诗情,从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文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与此同时,在“诗化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得以全面提升,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诗化语文的教学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都过于沉闷和枯燥,主要是因为教师通常采用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填鸭,导致学生在被动的知识接收中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语文的美感,最终也就使得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而诗意化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诗意的语言中感受和想象到非常美妙的画面和意境,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进而不断提升学习兴趣。

1.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诗意化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语言的优美和教学内容的饱满,所以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充分接受优美语言、情感的熏陶和洗礼,这对于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诗意化语文教学是在充分契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这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

1.3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语文学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迫于教学的压力,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而严重忽略了学生三观意识的培养。但是诗意化语文教学充分契合了素质教学改革的教学理念,其通过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情感来对学生进行洗礼,从而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意识。

2.诗化语文的教学策略

2.1诗化语言。诗化语言是诗意化语文教学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关键所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诗意化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诗化语言。而诗化语言共包含有两种,一种是诗化教师语言,一种是诗化教材语言,二者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和语言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的诗化教师语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采用一些诗意化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采用诗意化的语言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课堂导入:秋天的雨活泼而灵动,有的时候像门帘上的珠子,一大颗接着一大颗,有的时候像是飘落的柳絮,飘飘洒洒。它滴落在树叶上为树叶洗澡,它滴落在地面上溅起美丽的水花。秋天的雨往往还伴随着微凉的风,时而冰凉,时而清爽,好不惬意。在这样一段诗意化的导入语言中,学生被教师引领到了美妙的感受和想象中,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而所谓的诗化教材语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引领学生抑扬顿挫且富有情感的去朗读教材文本,同时教师也需要尽可能的挖掘教材文本语言中的诗意,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材文本,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质量。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花的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富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来感受课文的诗意和深意,从而良好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所在。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结合重点语句来挖掘文本诗意,如“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白的黄的衣裳,冲了出来。”这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良好的表现了花的活泼、灵动以及美好,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童真和丰富想象力。如此,通过诗意化教材语言学生对教材语言的内涵和情感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有效锻炼语言思维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习质量。

2.2诗化情境。诗华情境是诗意化语文教学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诗化情境的构建能够让学生在有关情境中感受语文的美,并且显著提升学习质量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生活元素来构建诗化情境。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其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播放能够引领学生去到诗化情境当中。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候的场景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视频中,穿着美丽服饰的傣族姑娘和小伙尽情的向彼此泼着水,在他们脸上布满了幸福的笑容,欢笑声不绝于耳。画面是那么的美,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被深深的吸引了,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而就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中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

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意,所以通过生活元素的导入能够为学生构建起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纸船和风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放风筝的生活元素来为学生构建诗意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普遍都有放风筝的经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在放风筝的时候的情形,或者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述自己在放风筝时候的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奔跑只为了让风筝乘着风飞翔起来。而在风筝飞翔起来之后,它翱翔在天空中的样子是那么美!放风筝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将风筝放飞之后的成就感以及和家人朋友一起欣赏风筝的喜悦感。在教师的语言构建中,学生仿佛真正投身于放风筝的美妙画面中,充满诗意的午后以及充分诗意的风筝。如此,在这样的诗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对于教材文本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质量。

2.3诗化情怀。诗化情怀是诗意化语文教学的升华,诗化情怀的构建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促進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以及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三观意识。而诗化情怀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教材情感的挖掘和延伸。

例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文本情感的深入挖掘来升华学生的情感理解,并通过课外阅读的延伸来诗化情怀。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最后一段“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中所蕴藏的情感。在这一段语言描绘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所学校的热爱,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我国各族儿童团结友爱的品质,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民族友爱团结的思想观念。而在深入挖掘教材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在契合教材情感主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民族团结心连心》、《56个民族56朵花》等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料来深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情感。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爱国主义文章来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此,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文本情感挖掘以及契合文本情感拓展,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诗化的情怀,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文本的同时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三观意识

3.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手段,积极采用诗意化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诗意化的语言、诗意化的情境以及诗意化的情怀来有效践行诗意化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诗意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以及让学生在诗意中洗涤陶冶心灵,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让学生更为健康的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摘要)——浅谈他的散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2):295—297.

[2]苏雪林.沈从文论[C]//沈从文评说80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语文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