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分级分区护理管理中责任制护理的应用价值

2021-07-09 10:52:36范宏艳
甘肃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责任制急诊科分区

范宏艳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急诊科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且人流量大,周转速度快,护理风险大,易导致错误事件发生,对护理工作质量要求较高。近年来随着甘肃省中医院急诊科患者增多,医疗资源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医护人员沟通不足,从而影响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是依据患者病情及所需医疗资源针对性进行护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相应护理内容的调整[1]。研究表明[2],分区护理管理能够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医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责任制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由专职责任护士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面护理,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是优质护理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医院自2019 年7 月开始实施将责任制护理用于急诊科分级分区护理管理中,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甘肃省中医院急诊科包括抢救室、观察室、监护室、输液室,抢救室有8 张床位,监护室有10 张床位,观察室有28 张床位,输液室有33 张床位。医护人员共有48 人,其中医生13 人,护士35 人。35 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42 岁,平均(30.15±3.87)岁;工作年限1~22 年,平均(8.02±3.87)年;学历:专科12 人,本科21 人,硕士2 人。自2019 年7 月开始将责任制护理用于急诊科分级分区护理管理,选取2019 年7 月—2019 年12 月甘肃省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72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13 例,女159例,年龄18~72 岁,平均(46.38±4.15)岁;2019 年1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372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20 例,女152 例,年龄18~74 岁,平均(45.40±4.89)岁。入选患者年龄≥18 岁,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功能制排班,护理人员由护士长调配,夜班由4 人分别对抢救室、观察室、监护室、输液室进行值班,无责任人员;质量在护理部安排下,由护长进行考核。

观察组:实施责任制护理联合分级分区护理管理,(1)分级责任制护理管理。①患者分级。根据卫生部出台的急诊分级指导原则将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确定护理流程。1 级:濒危病人,患者生命随时受到威胁,通知医护人员现场等待,准备急救医疗资源,开放绿色通道,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2 级:危重病人,极易转化为1 级,患者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伴随明显的急性意识模糊、心绞痛等,应立即提供监护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3 级:急症病人,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应尽快进行急诊处理,每2 小时巡视1 次;4 级:非急症患者,病人目前无急性发病表现,不适主诉较少,可按照就诊顺序依次就诊。②护理人员分级:护士长将护理人员按照工作能力、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分成3 个责任组,即高年资组、中年资组和低年资组,每组设置责任组长1 名,责任组长安排护理人员负责一定数量病床,所管患者应从入院到住院或者转院全权负责;确定夜班小组长,负责夜间科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控制,参与夜间突发情况时人员的调配工作,下班之前进行质量检查,有关问题及时与组长交流并进行处理;轮班护士负责书写急诊细节管理文书,并检查科室内细节及流程相关问题,交由小组长,每周向护士长反馈;建立护士长带班责任制,护士长每天带领组长与夜班小组长安排科室工作,每天早上和下午带领当班护士查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分析护理差错的原因,通过定期的晨会共同商讨应对措施。(2)分区责任制护理管理。将本院划分为3 个区域,抢救区为红区,诊疗区为黄区,就诊区为绿区,红区患者主要接待1 级、2 级患者,由高年资组负责护理;黄区接待的为3 级患者,由中年资组负责护理,主要为患者输液、给药、监测生命体征等;绿区接待的患者为4 级患者,由低年资护士负责,主要负责给药、健康教育、解答疑问等。

1.3 观察指标

(1)抢救成功率。经抢救后生存,病情稳定,送入病房为成功,抢救过程中死亡为失败,统计2 组抢救成功率。

(2)护理质量。出院前1 天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问卷评定,内容包括专业能力、团队精神、临床护理安全、健康宣教、文书书写5 项,每项满分为20 分,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

(3)护理问题。观察并记录2 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给药错误、查对错误、管道标识、文书书写、物品管理等方面的差错发生率。

(4)家属满意度。出院前1 天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定,内容包括医生接诊、就诊秩序、用药指导、责任心4 项,每项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好。患者家属与患者为一一对应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软件SPSS 23.0 处理。

2 结果

2.1 2 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死亡21 例,成功351 例,成功率为94.35%(351/372)。对照组死亡49 例,成功323 例,成功率为86.83%(323/372)。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3,P=0.000)。

2.2 2 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专业能力分值、团队精神分值、临床护理安全分值、健康宣教分值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 组护理质量比较(,分)

表1 2 组护理质量比较(,分)

2.3 2 组护理问题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49%低于对照组7.80%(P<0.05),见表2。

表2 2 组护理问题比较 例(%)

2.4 2 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有关医生接诊、就诊秩序、用药指导、责任心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家属满意度比较(,分)

表3 2 组家属满意度比较(,分)

3 讨论

急诊科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工作繁重,且护理风险较高。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预防护患纠纷。责任制护理应用于分级分区护理管理,能够将护理内容进行细化,使护理内容更加明确,为高效、安全的护理模式。责任制护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实施方式上要求每名责任护士负责特定的患者,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等一系列从入院至出院的全方位护理服务[3]。研究表明,责任制护理有助于提高科室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4]。

本研究将责任制护理用于急诊科分级分区护理管理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责任制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可提高急诊科抢救成功率,改善护理质量。原因可能在于该护理模式将护理人员及患者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有助于高危患者得到更高效的护理,促进病情转归。责任制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促进护患之间有效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5]。责任制护理有助于促进护患沟通,而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有助于医护之间专业联系,高效沟通,及时为患者解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将急诊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划分为不同区域救治,使责任护士分工更加明确,工作内容更细化,护理针对性更强。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责任制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有助于增加患者家属满意度,与临床研究具有一致性[6]。该护理模式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护理,从而预防并发症,促进病情转归,因此患者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急诊科分级分区护理管理中责任制护理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增加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责任制急诊科分区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4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环球时报(2022-03-29)2022-03-29 17:14:11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浪莎 分区而治
主审法官责任制论析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西藏科技(2015年11期)2015-09-26 12:11:30
基于SAGA聚类分析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
电测与仪表(2015年8期)2015-04-09 11:50:16
基于多种群遗传改进FCM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
电测与仪表(2015年7期)2015-04-09 11: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