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竹英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河桥中心卫生院,甘肃 兰州 730332)
患者受支气管肺组织病变的影响,导致肺动脉高压而引起的心脏病属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持续递增的趋势,该病有着发病缓慢,病情治疗周期长,并发症较多的特征,若未予以患者及时的诊断与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患者合并心力衰竭,不仅增加了病情的治疗难度,而且严重时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在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仍需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与负面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与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对比和分析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开展综合护理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河桥中心卫生院收治的82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 的配比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 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实验组男女为21∶20,年龄22~60 岁,平均(54.6±6.8)岁;对照组男女为22∶19,年龄21~62 岁,平均(54.2±7.1)岁,一般资料P>0.05。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1)健康教育与生活指导。对患者予以健康知识宣教,以提高患者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病情的有效认知。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当中可采用口头宣教或媒体宣教的方式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加强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而有效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2)环境与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交流,采用专业化的护理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并予以疏导,加强护患信任与配合,可采用激励性与鼓励性的语言提高患者疾病治愈的信心。定期对病房内进行卫生打扫,做好病房内的消毒工作,防止引起交叉感染,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针对自理比较困难的患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等,并擦拭身体,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防止出现压疮,将室内的温湿度调整到合适的状态,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同时,叮嘱患者家属留意陪同即可,保持病房内的安静,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空间。(3)病情监测。由科室内的护理人员24 h 轮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是出现紧急的状况,需要第一时间汇报给患者的主治医师,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方便医生对病情的观察。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讲解用药的相关知识,并叮嘱药物的剂量及服用方法等。(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热量及低脂肪的食物,可多食一些新鲜的蔬菜及水果,在烹饪食物的时候尽量使用植物油,少食蛋黄、动物内脏及奶油等食物,每餐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5)并发症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是临床护理中的重点问题,若未能予以患者针对性的并发症护理措施,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疾病康复效果,严重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并发症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效率。(6)运动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身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症状完全消失,心理状态良好即为显效;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症状有所改善,心理状态与康复治疗前相比改善>80%即为有效;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症状无变化或出现病情恶化,即为无效。(2)采用SF-36 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使用SPSS 20.0 软件纳入研究数据,t 值检验,通过()表示;χ2值检验,通过率(%)表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实验组有效40 例,占比97.56%,对照组有效34例,占比82.92%,实验组(χ2=6.5241,P=0.0252)占比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实验组生理(82.52±2.42)分,心理(80.52±2.46)分,睡眠(81.52±2.68)分,自理能力(80.11±2.73)分等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咳嗽、气急等,虽病情发展缓慢,但具有危害性较大的特征,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合理有效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都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3]。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救治成功率显著提升,综合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需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临床护理,并且在整个恢复期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的不良认知进行纠正[4]。同时,综合护理还包括对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的宣传,评估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增加患者的认知程度,经过临床研究显示,此种评估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尽快康复[5]。与常规的护理模式相比,此种方式更加完善,且患者的配合程度比较高,为提高护理满意度提供有利的条件[6]。综合护理强调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让患者通过正确的认知与良好的心态接受保守治疗,确保患者在护理后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同时,综合护理是护理人员基于专业角度上,为患者在认知与行为上提供正确的指导,在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的同时,能够缓解其对疾病存在的顾虑[7]。综合护理通过对患者予以不间断的实时监控,不仅能够做好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及时处理工作,而且能够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此外,综合护理可弥补常规护理存在的不足,使护理内容具备标准化与程序化的特点,让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并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提升患者对医院医疗水平的信任,从而体现出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8]。综合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通过以往临床护理资料的综合分析,为患者制定预防性的护理方案,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护理效率与护理治疗,还能优化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与思想,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护理工作当中,使护理流程不断更新与完善,进而促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护理工作的良性化发展。通过本研究论述可知,实验组护理效果与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的实施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