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欣欣,白晓洁,王起越,李俊虎,曹茜倩,林媛媛,封启龙
(1.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01;2.太原市卫生学校临床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012;3.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山西白求恩医院心血管内科,山西 太原 030032)
病理性心肌肥厚是由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如未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将最终发展为不可逆转的心力衰竭[1]。然而,目前对心肌肥厚尚缺乏有效干预措施,许多临床使用的药物也仅限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因此,如何对心肌肥厚进行有效干预,仍是临床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天然化合物姜黄素(curcumin)对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均表现出显著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对心肌肥厚也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但其对循环微颗粒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2-5]。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细胞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s)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MPs是细胞受刺激后从细胞表面脱落的直径0.1-1 μm的细胞外囊泡,其内容物所包含的mRNA、蛋白质、微小核糖核酸等物质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MPs在健康人循环血液中就有少量存在,在病理状态下如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疾病、肿瘤等疾病中含量则明显升高。目前认为,MPs具有促进凝血反应、血栓形成、炎症反应、上调血管张力、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作用,并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8],但其在心肌肥厚大鼠体内的改变及其确切作用尚不清楚。
本实验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术(abdominal aortic constriction,AAC)建立心肌肥厚大鼠模型,用姜黄素干预4周后观察其对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同时检测了各组大鼠循环血液中的微颗粒水平。探讨姜黄素的心脏保护作用是否与微颗粒有关,进一步观察了MPs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1.1 材料
1.1.1动物和细胞株 SPF级健康SD ♂大鼠,体质量为(180-200)g,购于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晋)2015-000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
1.1.2试剂 姜黄素购自上海易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DMEM低糖细胞培养基购于Hyclone公司;BCA蛋白质定量试剂盒、CCK-8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购自CellMax公司。
1.1.3器械 台式低速离心机(SC-3612)购自安徽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高速离心机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超级恒温水浴箱、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购自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M模式超声系统(Vivid 7)购于美国GE Healthcare公司;酶标仪(SMP6)购自美国Molecular Devices公司。
1.2 方法
1.2.1模型制备及动物分组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大鼠模型。大鼠麻醉备皮后,沿腹正中线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肌层,在肾动脉分叉处上方约1 cm游离腹主动脉,用4-0结扎线同时结扎垫扎针和腹主动脉,抽出垫扎针,抗菌处理后关闭腹腔。Sham组大鼠(n=10),只穿线不结扎,其余步骤相同。16周后超声心动图评价手术大鼠心功能,达到心肌肥厚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AAC组(n=10,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处理,持续4周);姜黄素组(n=10,每日按100 mg·kg-1剂量给予姜黄素灌胃,持续四周)。每组10只大鼠中随机抽取6只进行超声和血压检测,4只用于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检测。动物发生死亡则补足至10只。
1.2.2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待肌肉松弛后行心前区备皮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观察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以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d)。
1.2.3心率及血流动力学检测 25%乌拉坦(4 mL·kg-1)麻醉大鼠,将其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四肢连接上心电图导联线记录心率(HR)变化;颈部备皮后沿颈正中线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肌层,暴露右颈总动脉,穿线结扎远心端,动脉夹夹闭近心端,穿线备用,使用眼科剪在右颈总动脉中上1/3处剪一小口,插入充满含肝素生理盐水的动脉插管,固定并结扎,待出现血压波稳定10 min后记录大鼠平均动脉压(MAP);缓缓推动插管至左心室,记录以下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力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
1.2.4血浆样本制备及提取微颗粒 参考文献[9],从左侧颈总动脉收集血液于含3.8%枸橼酸钠采血管中,1 550×g离心20 min取上层乏血小板血浆(platelet-free plasma,PFP),将PFP 15 000×g再离心45 min,弃上清,PBS液吹打沉淀得MPs悬液,-80 ℃保存备用。
1.2.5循环MPs蛋白含量检测 严格按照BCA试剂盒说明配制标准品与工作液,取各组MPs加入工作液,每个样品设置6个复孔,37 ℃孵育30 min,酶标仪检测吸光度,按标准曲线计算蛋白浓度。
1.2.6循环MPs对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以2.5×104的密度铺96孔板,贴壁后将Sham组、AAC组和姜黄素组微颗粒以100 m g·L-1的浓度加入培养基,Control组加入等量PBS,孵育24 h后,每孔加入10 μL CCK-8检测试剂,1 h后,酶标仪检测吸光度,按公式计算存活率。
2.1 一般状况和存活率实验周期内,与Sham组相比,AAC组大鼠毛发干燥发黄、饮食、饮水量及活动度下降,姜黄素组大鼠的上述表现明显改善。Sham组与姜黄素组大鼠无死亡,存活率为100%,AAC组大鼠在给药开始后d 6和d 25各死亡1只,存活率为80%(Fig 1)。
2.2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与Sham组相比,AAC组LVIDd从(5.05±0.24)mm升高到(7.44±0.52)mm(P<0.01),LVIDs从(2.01±0.22)mm升高到(4.02±0.47)mm(P<0.01)、LVPWd从(2.17±0.10)mm升高到(2.66±0.16)mm(P<0.05),EF从93.00%±1.35%下降至80.00%±4.49%(P<0.05)、FS从60.50%±2.53%下降至46.38%±4.90%(P<0.05),表明造模成功。使用姜黄素(图中简称Cur)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LVIDd、LVIDs和LVPWd分别下降至(6.09±0.22)mm(P<0.05)、(2.38±0.17)mm(P<0.01)、(2.20±0.10)mm(P<0.05);EF以及FS分别升高至92.88%±0.95%(P<0.01),61%±1.80%(P<0.01)(Fig 2)。
Fig 1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s for rats with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hypertrophy
2.3 动脉压与心率术后20周,与Sham组相比,AAC组大鼠MAP较Sham组升高明显(139.84±6.76)vs(88.89±12.42)mmHg,(P<0.01),姜黄素治疗后,MAP明显降低(117.08±5.57)mmHg,(P<0.05)(Fig 3B、C)。AAC组大鼠HR增加(401±26vs233±8),(P<0.01),如Fig 3A所示,使用姜黄素后,心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 3D)。
Fig 2 Assessment of global cardiac function using echocardiography in rats with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hypertrophy 4 wks after treatment
Fig 3 Measurement of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in rats with pressure-overload hypertrophy
Fig 4 Results of hemodynamics after treatment in rats with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hypertrophy
2.4 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20周,AAC组大鼠LVSP较Sham组显著下降(100.22±8.95vs159.51±2.56 mmHg,P<0.01),+dp/dtmax(4.11±0.46vs8.40±0.31 mmHg/ms)和-dp/dtmax(3.39±0.37vs6.95±0.47 mmHg/ms)均明显下降(P<0.01),LVEDP明显升高(4.55±1.05vs-11.63±1.90 mmHg,P<0.05),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姜黄素组大鼠的上述指标LVSP(142.02±5.30 mmHg,P<0.01)、LVEDP(-5.34±1.65 mmHg,P<0.05)、+dp/dtmax(6.56±0.63 mmHg/ms,P<0.01)以及-dp/dtmax(5.12±0.56 mmHg/ms,P<0.05)均得到明显改善(Fig 4A-D)。
2.5 循环MPs蛋白含量测定利用BCA试剂盒进行循环血MPs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AAC组大鼠血液中混合微颗粒蛋白含量较Sham组明显升高(371.43±5.62)vs(120.8±3.44)mg·L-1(P<0.01),姜黄素干预后,微颗粒蛋白含量明显降低(245.05±3.80)mg·L-1(P<0.01)(Fig 5)。
2.6 微颗粒对内皮细胞存活能力的影响将对照组的HUVEC存活率设为100%,细胞存活率的统计结果表明,与Sham组大鼠循环血MPs共孵育的HUVEC存活率为(98.88%±4.30%),AAC组存活率明显下降(80.18%±6.17%,P<0.05),姜黄素组微颗粒共孵育的HUVEC的存活率明显升高(93.61%±2.26%,P<0.05)(Fig 6)。
Fig 5 Result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rotein concentration
Fig 6 Cell survival rate of HUVECs treated with rat circulating microparticles
循环微颗粒与多种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在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多种疾病或病理情况下,均发现有血中微颗粒的明显升高[10],提示含量改变有可能作为临床凝血异常、炎症状态和血管功能障碍的疾病标志物[11-12]。Mallat等[13]也报道有冠心病家族史健康个体的内皮MPs水平明显高于无冠心病家族史的健康个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循环血液中存在高含量的促凝性内皮MPs,可能是冠状动脉内血栓产生和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升高的MPs也主动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14-15],且其升高程度往往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6]。
前期本实验室发现,大鼠心力衰竭后微颗粒水平明显升高,且对内皮细胞迁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17]。众所周知,内皮细胞作为血管系统的重要成分,其功能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8]。本实验我们发现,心肌肥厚大鼠血液中微颗粒水平亦表现为明显升高。那么,升高的微颗粒是否与心肌肥厚有关?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发现,MPs与HUVEC共孵育后,可明显降低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提示MPs直接参与了血管内皮的损伤。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黄色多酚类化合物,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2-5]。本研究利用缩窄腹主动脉建立大鼠慢性心肌肥厚模型,观察了姜黄素对慢性心肌肥厚的影响。结果显示,姜黄素可以明显提高模型大鼠存活率,降低MAP,改善LVIDs、LVIDd和LVPWd,提高EF与FS,同时使LVSP升高、LVEDP降低,证实姜黄素具有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经姜黄素干预后,肥厚大鼠循环MPs水平明显下降,且可显著提高体外实验中HUVEC的存活率。
综上所述,姜黄素对压力超负荷型心肌肥厚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效应,这一作用与姜黄素有效降低循环血中MPs水平,提高内皮存活率有关。关于MPs确切的有效成分,尚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