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南方,谭 峰
(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痴呆病中第二大类型,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我国为脑血管病高发区,55岁以上的痴呆患者中血管性痴呆占比约30.6%,且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65 岁以后,大约每增加5 岁,发病率增高1 倍[1]。血管性痴呆的防治缺乏特效药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醒脑开窍”针刺法正切本病之病机,本研究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探究其机理,以期为制定本病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以“血管性痴呆”为第一诊断的患者,共8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40 例,其中男 21 例,女 19 例;年龄 60~85(70.23±7.12)岁;基础脑血管病:脑梗死27 例,脑出血13 例;病程18~49(30.36±11.53)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23(15.17±5.26)分。针刺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61~86(71.54±7.28)岁;基础脑血管病:脑梗死29 例,脑出血11 例;病程15~46(28.93±10.43)d;NIHSS 评分 7~24(16.03±5.81)分。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①通过临床和神经心理学检查表明符合痴呆诊断标准,同时排除由意识障碍、谵妄、神经症、严重失语及全身性疾病或脑部变性疾病所引起的痴呆。②临床检查有脑血管病所引起的局灶性体征,如偏瘫、中枢性舌瘫、病理征、偏瘫、失认、构音障碍等,脑CT 或MRI 提示大血管梗死、重要部位的单血管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脑室周围广泛白质病变或上述病变共存等。③在明确诊断卒中后3 个月内出现痴呆,突然出现认知功能衰退或波动样、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1.3 纳入标准 ①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及人格改变;②CT 或MRI 结果支持临床诊断;③认知障碍发生于脑血管病后1 个月以上;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⑤患者对参加本项研究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的患者;②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③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不能配合者;④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⑤对研究治疗方案不耐受者;⑥不愿接受本研究治疗措施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基础药物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卒中二级预防等治疗,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每片 0.1 g),每次 1 片,每日 1 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7,每片10 mg),每日 1 片,口服;0.9% 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吡拉西坦注射液(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0021691,5 ml∶1 g)1 g,静脉点滴,每日1 次。针刺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选取主穴:内关(双)、人中、三阴交(双)。辅穴(除百会穴外均取双侧):极泉、尺泽、委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四白、太冲。使用华佗牌针灸针(规格:40 mm×0.35 mm),应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①应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3](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量表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等 7 个维度 30 个项目,分值 27~30 分,<27 分为认知功能障碍,分数越低提示痴呆越严重。②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4]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包括进食、洗漱、如厕、穿衣及翻身、坐起、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10 个项目3 个等级,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③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患者取仰卧位,运用迈瑞(Mindray)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DC-N2S),选用2 MHz 探头经颞窗检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MMSE、ADL 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MMSE、ADL 评分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针刺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MMSE评分ADL评分组 别n治疗后24.45±3.46①②20.21±3.32①40 40针刺组对照组治疗前18.35±3.26 17.86±2.98治疗前32.73±8.86 33.52±9.73治疗后51.37±10.63①②42.28±9.16①
2.2 两组治疗前后双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对照组双侧大脑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治疗后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大脑后动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左侧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左侧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 <0.05
组 别n治疗后58.85±10.64①②52.17±9.85 40 40治疗后62.96±11.32①②55.58±12.89 LMCA治疗前55.52±12.53 54.39±12.62 LACA治疗前50.65±11.45 51.21±10.98针刺组对照组LPCA治疗前41.76±9.86 40.91±10.16治疗后43.13±10.23 42.39±9.5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右侧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c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右侧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n 治疗后60.85±10.64①②51.35±10.53 40 40治疗后63.77±10.68①②54.36±11.69 RMCA治疗前57.38±11.69 55.43±12.02 RACA治疗前51.38±10.54 49.39±9.45针刺组对照组RPCA治疗前40.46±10.11 41.17±11.62治疗后42.31±11.27 40.85±10.6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脑血管疾病呈逐渐增加趋势。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出血性及混合性卒中等)导致的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伴有失语、失认、失用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5],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现代研究认为,血管性痴呆是在脑血管病变基础上,脑组织损害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受损机制的观点是由Tomlinson 等最早提出的,即认为积累性的灰质与白质破坏导致认知障碍[6]。尸检结果显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脑白质缺血区,存在缺氧诱导因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其存在长期、慢性缺氧。通过对高危人群的随访,发现患者脑白质血流量的减少在痴呆发生前就已经发生。白质病变会造成远端神经出现营养失调,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7]。
本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如原发血管疾病药物、改善神经细胞代谢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抗氧化药物、中药制剂等等,但临床疗效尚不令人满意。中医认为,血管性痴呆属“痴呆”“呆病”范畴,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病因病机为患者素体亏虚,肾精不足,血气耗损,髓海失养;或因多思焦虑,耗伤心神,又加年迈,阳虚阴盛,心神失养;或因肺气不调,气机虚弱,湿聚生痰,痰瘀阻滞,闭阻清窍,元神失司等。针刺疗法是传统中医药疗法,有运行气血、扶正祛邪、活血通络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对于肢体功能障碍及认知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醒脑开窍”法是目前血管性痴呆治疗的一种常用治法。它针对“痴呆”脑窍闭阻、神明失司的基本病机,通过补气之不足,调元神之府,益肾养精,补髓海之空虚,拨气血于反正,以血养神,以气通窍,恢复神清智明,并调节与心神相关之心、肝、脾、肺、肾等脏腑,起到标本兼治之效[8]。对于“醒脑开窍”法的作用机理,陈娟[9]研究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IGF-1 含量,下调MMP-2、MMP-9含量有关。叶海森等[10]研究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改善患者痴呆症状和独立生活活动的能力,提高本病治疗有效率,上述功效可能与其限制MMP对脑组织的酶解作用有关。
本研究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结果显示,针刺组治疗后较对照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MMSE、ADL 评分(P<0.05);针刺组治疗后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双侧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中取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神开窍、补益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太冲疏经通络,风池、完骨补益脑髓,百会、四神聪、四白开窍醒脑,共同起到益气养血、醒脑开窍、补肾益神的作用。方中三主穴,内关归属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穴归属督脉,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归属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神志病,可用治中风神志障碍;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全经连络人体背部、头颈面之阳位,总督一身之阳气;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阴经交会于三阴交穴,三阴交联络、调节三阴经之气血。中医学认为,中风病是在正气虚的基础上,脑窍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而导致发病的。本方三主穴合用,起到调节脑窍神志、调和阴阳气血的作用。研究显示,针刺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前循环血流有改善作用,而前循环主要供血区为大脑额叶、颞叶等与认知、生活能力密切相关的部位。针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或许与其对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增强大脑相关部位血流供应,从而减轻慢性缺氧引起的神经退行性损伤有关。研究中患者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尚不能排除与选穴、针刺方法、疗程等有关,另外针刺改善认知及脑血流速度的具体机制,亦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