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手术对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7-09 03:47申向竹韩亚非杨德真李海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硬膜骨瓣蛛网膜

申向竹, 张 山, 韩亚非, 杨德真, 李海昌

(1.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河北 邯郸, 056000;2.河北北方学院 临床医学系,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颅脑外伤是指于头颅部发生的常见外部损伤,多由跌坠伤和撞伤导致。颅内高压是导致脑外伤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有效降压是临床抢救重点[1]。去骨瓣减压术是临床常用治疗脑外伤手术方案,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但术后颅骨缺损影响大脑神经功能与脑皮质血液灌注,对术后患者行颅骨成形术能有效改善术后不良影响[2]。硬膜下积液是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常见并发症,治疗难度较高,易加重病情,增高不良预后风险[3]。本研究观察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联合早期颅骨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行颅骨成形术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常规时间行颅骨成形术,n=80)与研究组(早期行颅骨成形术,n=40)。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 年龄20~55岁,平均(43.42±7.32)岁; 体质量指数(BMI)19~28 kg/m2, 平均(22.51±2.23)kg/m2; 发病至就诊时间3~21 h, 平均(11.43±6.13)h; 致病原因为高处跌伤21例、交通事故32例、打架斗殴27例。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 年龄19~54岁,平均(42.57±7.12)岁; BMI为18~27 kg/m2, 平均(22.31±2.35)kg/m2; 发病至就诊时间2~20 h, 平均(12.05±5.98)h; 致病原因为高处跌伤11例、交通事故24例、打架斗殴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 经诊断确诊,并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的脑外伤患者; ② 患者可正常沟通,听力与理解能力正常; ③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不超过8分者; ④ 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疾病患者; ② 既往有颅脑手术史患者; ③ 术后发生感染、颅位病变患者; ④ 术后随访失联患者。

1.2 方法

颅骨成形术使用三维朔性钛网经颅骨三维重建加工为修补材料,经高压灭菌后备用。根据患者手术部位选择合适体位,经全身麻醉后沿去骨瓣减压术切口做马蹄形切开暴露骨缘,分离骨膜和皮瓣粘连部分,修整骨缘成斜坡状,置入修补材料并固定,使用自体捏肌筋膜进行硬脑膜颞成形。冲洗创面,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头皮,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照组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行颅骨成形术,研究组术后5~8周行颅骨成形术。2组均于术后 15 d、2个月对神经、运动、日常生活功能进行评分。

1.3 观察指标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4], 包括11个项目,共计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损伤越严重。运动功能[5]采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 100分为正常, 95~<100分为轻度障碍, 85~<95分为中度障碍, 50~<85分为明显障碍, 50分以下为重度障碍。日常生活功能[6]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评定,共包括10个项目,共计100分, 70分以上为轻度障碍, >46~70分为中度障碍, >25~46分为重度障碍, ≤25分为极度障碍。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颅内血肿情况、中线移位、术前是否有脑疝、骨瓣情况等。硬膜下积液标准: CT诊断表现为积液量>5 mm, 中线移位以移位>5 mm为有移位[7]。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能力比较

术前, 2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分

2.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术后脑积水、癫痫、侧脑室扩大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硬膜下积液、颅脑缺损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术后硬膜下积液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硬膜下积液将其分为硬膜下积液组和非硬膜下积液组。2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室内出血、脑池受压、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疝、哥斯拉昏迷评分、去骨瓣侧边、骨瓣最长径、骨瓣最高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中线移位、脑内血肿、蛛网膜撕裂、皮层切开、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骨窗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术后硬膜下积液单因素分析

2.4 术后硬膜下积液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术后硬膜下积液”为因变量(赋值: 0=是, 1=否),以“中线移位、脑内血肿、蛛网膜撕裂、皮层切开、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骨窗面积”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情况见表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线移位、脑内血肿、蛛网膜撕裂、皮层切开、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骨窗面积均为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见表5。

表4 术后硬膜下积液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情况

表5 术后硬膜下积液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去骨瓣减压术是临床抢救脑伤患者的常用方案,能缓解脑内因水肿造成的高压,但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术后实行颅骨成形术非常重要[8-10]。本研究中,术后2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术前与对照组,且研究组硬膜下积液、颅脑缺损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行颅骨成形术有利于改善脑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与生活功能,且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可能为[11-12]: ① 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由于脑组织缺少骨瓣支撑,脑脊液循环、脑皮质灌注、血流动力学易发生异常,早期颅骨成形术能够避免长时间颅骨缺损,稳定颅内压,缓解血管压迫,改善血流循环。② 去骨瓣减压术后使颅骨生理稳定性破坏,脑搏动使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早期颅骨修补能够使颅骨正常生理结构得以修复,消除颅内压力失衡状态。

既往研究[13]表明,去骨瓣减压术后高发硬膜下积液严重时可发展为脑积水、脑水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分析其相关因素有利于预防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本研究显示,中线移位、脑内血肿、蛛网膜撕裂、皮层切开、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骨窗面积均为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独立影响因素,原因为[14-15]: ① 蛛网膜与蝶骨脊紧密相连,蛛网膜撕裂发生于大脑裂缝或视交叉区域,缝蛛网膜撕裂易引发半球硬膜下积液,视交叉区域蛛网膜撕裂易致使纵裂积液; ② 中线位移超过5 mm颅脑损伤较严重,手术性皮层切开易导致蛛网膜撕裂; ③ 脑内血肿影响脑脊液吸收途径; ④ 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小于2 cm的患者,脑桥静脉压力减小,脑静脉回流易发生障碍; ⑤ 骨窗面越大患者硬膜下、蛛网膜下及颅内存在梯度压力,使脑脊液吸收失衡,且压力越大,梯度压力越明显。

综上所述,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联合早期颅骨成形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中线移位、脑内血肿、蛛网膜撕裂、皮层切开、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骨窗面积均为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有效防治。

猜你喜欢
硬膜骨瓣蛛网膜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与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比较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