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非 董子川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普及率达64.5%。网民群体规模的持续壮大为网络谣言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在这种情况下,辟谣已经成为有公信力追求的党报党媒的重要工作,更是树立党报党媒权威性、严肃性的重要手段。网络谣言看似轻飘飘不值一提,但若处理不好,则能掀起重大舆情风暴。如何甄别、处理网络谣言,是对当今新媒体时代媒体人的一大考验。本文就常见网络谣言与甄别策略提出浅见,供读者参考。
谣言的主要目的是骗人,让更多的人相信它、传播它,没有什么比煽动情绪更能让人盲从了,所以绝大部分谣言都是煽动情绪型谣言。但是因为这类谣言的重点是煽动,所以难免走极端,编造不够完整,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简单的逻辑归谬就可以辟谣。
比如,在年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下达时,坊间有一些言论煽动老百姓情绪,试图抵制禁鞭法令。类似的言论包括“放鞭炮是一种传统民俗,几千年都这么过来了”、“婚丧嫁娶,都习惯于放几挂鞭炮,既是图个热闹,也是符合传统”、“不放鞭炮,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等等。对于这类站不住脚的言论,时评作者可以采用逻辑归谬直接破除。
比如可以做一个设问:是不是传统民俗都应该毫无保留、全方位地继承呢?然后再举出几个反例——“中国古代有很多民俗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比如端午节饮雄黄酒,因为发现雄黄中含有砷化合物,对人体有害,这一民俗就逐渐消失了;又如闹洞房,因为不符合现代文明标准,稍有教养的人对此都十分鄙弃;最著名的裹小脚,更是早已被政府层面下令废除。”
对于一些明显看起来很极端的网络谣言,可以避开其言论中复杂的问题,直接进行逻辑归谬,直接让读者意识到其观念的错误,从而实现戳穿谣言的效果,这种归谬法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体现智慧的力量,能获得读者的信任,增强媒体的可信度。
有些谣言喜欢用看起来很“大”很“严重”的数据、情形来吓唬受众,进而形成欺骗。这类谣言是如今舆论场上最容易引起关注、引发传谣的谣言。对于这类“纸老虎”谣言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变现能力强,因此在金钱的诱惑下,难免泥沙俱下,真伪难辨。这就要求媒体人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政治站位,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谣言,只要看清了他们的本质,就可以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辟谣。
比如2013年,有一条网上新闻指出,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后,整个广场扫出了5吨垃圾。这一新闻貌似是批评老百姓素质差,实际上是想把“看升旗”与“爱国”联系起来,再把“爱国”与“素质差”联系起来,用心十分险恶。对于这类谣言,时评作者要用最简单通俗的方法直抵本相,予以袪魅。
如何袪魅呢?《襄阳日报》在《5吨垃圾不能说明国人素质差》中做了一道简单的小学数学题:11万人一共扔掉5吨垃圾,那么人均扔掉多少垃圾?5吨即5000千克,即1万斤,11万人扔掉1万斤垃圾,平均每人扔掉的垃圾不足一两。
通过简单精算,将“5吨”这种大数字转化为“一两”这个小数字,并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鸡蛋、香蕉皮)予以类比,起到了直抵本相的作用,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看出其中的问题,谣言撑起的“纸老虎”,也就不攻自破了。
近年来,网络上还出现了一些谣言很有特殊性,这类谣言几乎全部是虚构,进而表达一个虚构的理念。因为是“虚对虚”,所以从谣言内部结构来看,并没有逻辑错误;如果被谣言带入了惯性思维,反而不容易辟谣,这是生命力最顽强的谣言。对于这类谣言,要抓住其最离奇、最不靠谱的一点进行攻讦,进而实现辟谣。
每年冬至前,一些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就爱转发一则饺子的故事: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冬至那天向穷人舍药治冻伤,药名叫“祛寒娇耳汤”,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煮好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因为有“医圣”大名,再加上“冬至吃饺子”的民俗背书,受众往往会相信这一故事,进而相信后文的“养生知识”。对于这类谣言,想要直接辟谣比较难,难点在于既要让读者相信,还要足够浅显易懂,言简意赅。
但是如果抓住这个故事中比较离谱的一点进行以点破面,则会非常简单。笔者在《从“冬至吃饺子”谈常识》中就实用了这一方法——“辣椒虽然是中国用量最大、最广泛的香辛料,却是常见香辛料中最晚传入中国的。辣椒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回欧洲,明朝才传入我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吃辣椒的时候,已经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全国普遍吃辣椒的时间,已经是道光之后。因此,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哪怕医道通神,也不可能发明“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制成的饺子。”
类似的谣言近几年也非常多,比如凤凰网曾刊发图片新闻,称“台湾人的福利非常好,水费全免,电费非常便宜,天然气很多地方都全免,冬天的暖气也相当于不收费。”
台湾地区的福利好不好,水费电费是不是便宜,很多人并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辟谣,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抓住其最离谱的点进行反击,就可以破除整个谣言——台湾地处亚热带,不至于使用暖气。
随着新媒体的发达,近年来出现一些以图片为主要信息源的谣言。这种谣言的特点是貌似有理有据,而且有照片佐证,似乎是“眼见为实”,但实际上其证据根源就立不住脚——图片本身是伪作,其言论自然就都是空中楼阁。比如微博上非常流行的谣言“美国新闻博物馆里有一个触目惊心的东西,那就是2001年9月12日那天各国著名报纸的头版,所有的头版都是9.11事件,只有我们的是领导开会”并且赔上一张报纸墙的图片,貌似是指责我们的《人民日报》没有为9.11事件予以报道。但实际上,只要我们翻开2001年9月12日的《人民日报》,就会发现当天的头版赫然刊登了4篇与9.11事件有关的新闻。
类似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比如“柏林墙倒下当天,无数人涌入西柏林”“贫穷的父亲,用一生的努力送儿子读到博士”……只要仔细看图,就能看出其图文不符,一张图是双向车流,地区不详;另一张图是泰国照片,博士服制式不同。
这类谣言的漏洞在于,真的假不了,假的毕竟是假的,所以它们的图片往往非常模糊,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这种模糊度非常刺眼,只要看到明显不同于常见图片的模糊照片,再加上貌似“客观”实则“逢中必反”的言论,作为媒体人,只要勤于思考,多利用搜索引擎反查就能轻易找到漏洞。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流量成为媒体最看重的因子,但也因此,有很多自媒体和无良媒体,以蹭流量为第一目的,甚至为了流量不惜制造谣言。对此,作为党媒,要做到不蹭拿不准的流量,冷静观察突然火爆的流量,准确争抢新闻第二落点。
比如2021年年初爆出的新闻“江苏女辅警与多人发生关系敲诈获刑”,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一时间流量激增,各种自媒体、营销号纷纷跟进。随着当地政府试图将相关信息封锁,该新闻更是引起反弹式关注,最终传出了所谓的“女辅警照片”。该新闻是3月12日爆出,仅仅一天后,3月13日,所谓的“女辅警照片”就已经在网上流传,制造出无数“10万+”。
对于这类“惊天爆料”,作为有公信力追求的媒体需要谨慎对待,从常识、逻辑上进行基础分析,重点是做到五看:一看该信息曝光速度是否正常;二看是否有人造流量的嫌疑;三看是否有明显得利者;四看信息源是否可靠;五看爆料本身是否有瑕疵。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变现能力强,因此在金钱的诱惑下,难免泥沙俱下,真伪难辨。这就要求媒体人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政治站位,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