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瑾毅 方婉君 张涵盈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今老百姓的经济生活多姿多彩,造就了经济新闻的多元盛世。多元化的社会下,新闻的价值取向即整个媒体的新闻立场、倾向也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引导受众做出正确的决策。
社会转型期这一时代背景为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闻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平民化、深度化等诸多特点。与此同时,大量经济题材的报道、节目开始涌现。为满足受众当下多样的诉求,我国的经济新闻报道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其功能。
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是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在日常报道时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主要是指新闻媒体在题材选择、报道侧重点、报道角度等。从宏观来看,是指整个传媒在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新闻立场和此时新闻文化图景。改革开放以来,诸多新特点在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中可循:多元化的取向,打破以往国内报道多为单维度政治宣传取向的格局,兼顾全社会各个阶层的诉求;生活化取向,新闻报道更多的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强调新闻的接近性、本土性和适用性;平民化取向,新闻报道“将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读者”,主流媒体开始重心下移,一个个平民人物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除此,转型期的新闻报道价值取向还包括深度化、专业化、国际化等诸多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受众对于经济新闻需求的暴增,经济新闻媒体呈井喷式涌现。许多主流媒体开始注重经济新闻版面,将头条和重头稿选用经济问题。此外,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除了简单的消息、深度报道,宏观报道和深度大稿比重上涨。
经济新闻的报道价值取向是指经济新闻报道者在对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经济故事等所有有关经济事实的选择取舍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截止到2020年,中国新闻奖共颁发了三十届。将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从中可发行在诸多题材的报道中,经济新闻报道占据三分之一,说明经济新闻报道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经济新闻报道除了量的保证,还要努力实现质的飞跃,除了传递经济信息,还要有和社会转型期相匹配的价值取向。
2019年,受非洲猪瘟暴发,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养猪户抛售清栏等因素影响,国内猪肉价格暴涨,突破历史高位。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且增加猪肉进口量,保障供应,调控价格。“关于猪肉的通讯”一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表的。该文是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价值呈现的呢?笔者结合报道来源、报道内容、采编背景等进行分析。
报道来源指的是新闻作品的刊登媒体,媒体定位将直接影响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作为新华社所属媒体,《经济参考报》有极强的政治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这篇“关于猪肉的通讯”中也有所体现,该报道在猪肉价格大幅度涨价的背景下,侧重反映为 “稳猪价”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效果,起到良好的正面导向作用。在新闻报道方面,该报组成了大型的新闻采集网络,增强了问题分析的专业性,用经济专业解决经济问题,彰显报道权威性。
“新闻题材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及内容,选定题材是新闻采访写作的开端。”经济新闻报道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了能让受众获取第一手的经济资讯,能让受众感受到身边的经济变化,而这些内容都应从生活中来。该篇报道从百姓日常生活最关心的猪肉价格取材,关注人们身边的经济生活变化。该报道中还涉及生猪养殖检疫、环保、产能等方方面面,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出了媒体在报道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当代新闻写作》提出新闻报道体裁的四分法,分别是消息、深度报道、通讯和新闻特写。不同的体裁在内容呈现、叙述方式、对象以及篇幅上都不尽相同。
“关于猪肉的通讯”体裁为通讯。通过大量的信源提供者,充分收集相关信息,让新闻事实充实并得以延展,语言也较为活泼、生动。例如报道中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养殖场老板、专业等多方人士,内容更加充实。此外,文章在表上运用“组合拳”“菜篮子”等生动形象的词汇,打破经济新闻报道给人们的惯有印象“数字多、乏味、难理解”,使原本专业性极强的经济新闻报道“软化”,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可读性。
报道视角是新闻报道看新闻事件的角度和眼光。林晖教授指出,新闻报道主要有政府视角、百姓视角、专业视角等三种视角。“关于猪肉的通讯”这篇报道从多元视角剖析,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首先,政府视角下,该报道是对内进行政治传播的一篇典范报道,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迅速被受众了解到,塑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该报道第二部分“转折——‘大动员’合力之效彰显”中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对这一现象的政策举措,报道积极将各部门为民排忧解难的举动传达给广大市民,达到了良好的辅政作用。辅政强调媒体不应仅仅是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更要为了辅助各方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智出力。
其次,百姓视角下,该报道为受众解答了猪肉价格为何会涨,并且回应受众关切,提供11月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的走势表明猪肉价格已经开始回降。此外,记者走访了多家业内人士、企业,回应了“当前养殖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破解产业难题。报道采访了湖南益阳市某郊外的一家养猪场,通过养猪场老板曾建波的反馈,反映出养猪产业不能再仅仅依靠传统的粗放养殖法,而是要更加严密管理,增强环保意识,只有现代化的规模养殖才能有更大的产能效应,将关注点聚焦于破解产业难题,真正为养殖户提供产业发展方向应是规模化、绿色化、现代化。
最后,专业视角下,记者采集专家意见,指出从未来看,只有思考供给侧改革思路,才能改善肉价周期性涨跌局面。通过引入市场资本,养殖取得规模效应,生猪存栏量得以牢固,企业才能抗风险;同时,改良生猪品种和优化养殖条件,由增产向提质过度,猪肉才能多样化、优质化。
经济新闻需要传递经济信息,也需辅政亲民,结合时代发展,传播相应的价值取向。结合本篇报道,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媒体应当有亲民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反映人民的心声,服务人民的利益,关注人民诉求。受众对于经济新闻报道的基本诉求和最高期望都在于“实用”,主要体现为报道要能帮助受众透视环境、决策经济。
该报道抽丝剥茧的分析价格上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指出本轮猪肉价格上涨是“黑天鹅”和“灰犀牛”共同发力的结果,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
有学者指出“建设性新闻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快速地向公众提供信息来传播新闻,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观察者,通过面向未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为新闻报道增加新的维度。”记者通过走访养殖场老板、多家企业和专家,给予养殖户们提出当前产业转型的意见,即:稳定市场秩序,揭示经济规律,推动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建设性意见的提出,使报道有的放矢,彰显权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设置相关议题,有效的引导公众舆论,强化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营造天朗气清的舆论环境。所谓议程设置,指的是大众传播具有为受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体在新闻呈现和信息发布中,以不同深度、角度赋予各种“议题”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于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更是重要的影响源,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这篇报道及时的回应了舆论关注,主动针对热点话题设置议题,告知受众进入11月,生猪价格一路上涨的情形将有所缓解,逐步开始回落,降幅超16%,安抚受众心理,将舆论焦点引导到政府举措和产业的发展转型上,让猪肉价格上涨的社会性“话题”演绎成为了宏观经济“议题”。
经济新闻报道的重点应该从对一般生产过程的描述转为重点对生产关系的描述,揭开经济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转向首先是根据经济报道对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于1859年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过如下论述:“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思想来源都与其经济结构密不可分,如果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涵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也就掌握了这个国家制度体系、意识形态等的核心钥匙。经济新闻报道如果只单单报道经济基础那部分,也就无法广泛、齐全的观察上层建筑。这篇报道无疑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上层建筑的反映,精准把握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走向。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新闻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经济新闻媒体要呈现出有价值的新闻,其功能除了及时向受众传递经济信息,更要积极回应这一时期,受众和经济发展的新诉求,注重经济新闻的实用性,对于经济发展的建设性,对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作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在议题的设置上要多注重对于生产关系问题的报道。“关于猪肉的通讯”从微观的稳定猪肉价格问题着手,深入分析揭示了背后的经济规律,对于养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也提出了要规模化养殖等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