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梦迪
“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这样说过。在我国,器乐教学已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也成为小学阶段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器乐教育进校园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而这其中,民族器乐教育中的美育表現也更加凸显。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审美和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民族器乐教学中的美育体现。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一件事物的原始动力 学生通过对民族器乐的了解和学习进而将这种兴趣和热情迁移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对唱歌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在我的社团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二胡社团中一部分成员通过学习二胡,各方面的音乐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进而对音乐课也表现出了特别高的热情。
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教学难度的加深也有部分学生是刚开始对器乐学习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慢慢地兴趣减弱,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重新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提高音乐素养,增强自信心
通过学习民族器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演奏器乐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需要耳、手以及身体的各项机能共同配合去完成。以学习二胡为例,演奏二胡需要脑、手、眼、耳的协调并用,二胡演奏的音准需要用耳朵去把握,于是我在社团训练中会专门进行音准的专项训练,我会通过让学生反复地听钢琴唱音阶、音程,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准概念。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音准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已经能够独立地演唱音阶,并且能够做到音准正确。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 很多社团成员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变得更加积极,乐于展现自己。从点点滴滴的小变化,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器乐学习带给学生的变化与进步,学生会将这种自信带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
器乐教学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表演不能一成不变,如果在演奏中教学生呆板地一成不变地去表现,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创造精神。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板一眼的去教学,要具有更深厚的教学智慧和良好的探索精神,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就好比火把,需要教师去点燃,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
引导学生主动创编 当学生掌握了更多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自主去创编旋律,或者为乐曲编配二声部。比如我会带领学生为《小星星》编配二声部,让学生自己去聆听音色效果,去感受和体验和声的美妙,当学生发现自己能够互相配合演奏出如此美妙的旋律时,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乐器的学习热情和喜爱。
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民族器乐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大量的练习是学习器乐必不可少的过程,而长时间的练习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耐心与端正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明白只有经过刻苦的训练与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而且在演奏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不动脑筋的练习是没有效果的,那么学生就会懂得任何事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都需要我们反复地练习与斟酌,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社团学习中养成的良好态度和学习习惯同样会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生活中去,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民族器乐的学习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我们在排练一些作品时会根据作品的需要编配二声部或者加入打击乐的伴奏,这样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演奏任务,还要聆听其他声部和打击乐声部的旋律和节奏,如果只顾自己作品就没有办法完成。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学会了“一心多用”,也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既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又很好地与其他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民族乐器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民族器乐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我在社团活动中给学生讲授二胡历史名家的生平和经历,带领学生欣赏名人名家的演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名家的伟大,心生崇敬之情,欣赏着伟大民族音乐家们创作的优秀作品,那种对民族音乐家的崇拜,对祖国的崇敬以及为我们伟大民族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器乐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作为具有这方面特长的音乐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民族器乐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普及,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民族音乐学习民族器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感受祖国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让孩子在浓厚的民族氛围中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柏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