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华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是有层级的,具有“上下位关系”,根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习者已经知道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为了提高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的有效性和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层级结构的能力,本文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谈谈知识层级结构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用知识层级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在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从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对变迁进行探究。
知识层级结构和本专题的教学内容对应情况如下:(第一层级)统摄性较低的概念、基本事实: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服饰)和习俗;(第二层级)学科视角、核心概念与方法:社会生活近代化、近代化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第三层级)跨学科主题:世界近代化;(第四层级)哲学思考:唯物史观。
对于第一层级,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为第二层级近代化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打下基础。对于第二层级,在教学中提供鸦片战争前后服饰和习俗变化的图文资料,探究变化的原因,从而形成近代化的历史概念。再提供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迁的图文资料,探究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同化。第三层级和第四层级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知识层级结构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近代化核心概念的形成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一类历史史实本质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概念获得有两种方式。一是概念的形成: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事例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获得概念的方式;二是概念的同化:用定义向学生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概念,获得概念的方式。
探究变化的原因并形成近代化的历史概念:
在第一层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形成近代化的历史概念。
材料一: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生活方式、文化的涌入。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原因2:断发后便于操作机器。经济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时报》(1912年3月5日)
原因3: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政治民主化带来了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材料五: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清《上海县续志·序》
材料六:同、光间,男女衣服务尚阔袖……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
原因4:思想理性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通过分析,学生归结原因: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认识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近代化的过程。从而形成近代化的历史概念。
近代化核心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材料的有关概念,学生要在辨别新概念与原有的上位概念的异同中产生新概念,并将概念组成更新了的概念网络。当学习者具备较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认知能力时,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更多地被采用。在讲到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时,引导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60~70年代衣服样式单调的原因是:没得穿和不敢穿;改革开放后:有得穿,也敢穿,实现了概念的同化。
跨学科主题层级的突破 第三层级是跨学科主题,是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共同存在的主题。在总结“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要素”时,学生能明白中国的近代化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在教学中,始终用唯物史观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有学者说:“在构思科学教育的目标时,在知识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而是用趋向于核心概念的一个进展过程。”“这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與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可见,在高三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学科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以同化新的信息,帮助学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