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蓬莱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学科“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核心教学目标,也是“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着力点。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计算平均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现象及发生的可能性。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难以处理理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深浅、理清知识衔接等问题。“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分布在小学2~6年级的数学学科中,但在每个年级的课时量都比较少,因此教师针对本年级所涉及的内容应该如何把握和把握到什么程度,还是有一些疑惑的。二是教学过程耗费的时间长,但是效果难以保证。“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要组织学生经历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经常一节课结束,课堂气氛看上去很热闹,但却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实现。
要破解以上这些难题,就需要数学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每一节课的核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亲身经历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慎重思考怎样有效支撑研究问题、经历真实的体验,从而获得思考和成长。对此,真实有趣的研究活动对唤醒学生的统计意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至关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材情境是远远不够的。
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体会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像,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所以,“统计与概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情境,了解数据的来源和特点,感受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初步形成数据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选取他们身边的素材,从而充分吸引学生,感受数据的魅力。一是选取生活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在利用数据解决问题时,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身边真实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统计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价值。创设的情境既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又要凸显数学对现实的适用性,同时还要具有问题性,指向要研究的问题本质,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二是创设大情景,提出大问题。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往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对此教师可以考虑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尤其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可以在课堂上引导他们提出一些综合较强的统计问题,再让他们在课外尝试自己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数据甄别能力和推断决策能力。
依据学段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一是要让他们亲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二是要让他们亲近数据,感悟数据。因此,小学各个阶段的数学教材编排上遵循了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不同的学段又有着各自的主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段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一是把简单的东西做细致—学会收集、整理数据。统计离不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它关系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关系着后续统计工作的开展。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明確数据收集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一个试、举手、投票、起立等方式理清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同伴交流的方式唤醒已有生活经验,确定收集数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二是把困难的东西做深入—感受数据的力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越来越需要借助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从生活中来,是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需要。三是把复杂的东西做得有层次—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统计课程的教育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数据处理的知识和方法,更在于使学生养成基于数据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形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还应组织他们开展小组间相同或不同主题的交流互动,并对数据的来源、处理、结果分析进行呈现和说明,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质疑和提问,营造批判性思考、辩证性理解的氛围。学生在相同的主题下展开不同样本和不同角度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不断感受数据,亲近数据,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大胆利用数据做推断。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恰当、感兴趣的情境,让其浸染其中从而不断感受数据、亲近数据、理解数据,真正形成数据观念。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