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辉
摘 要:涉农高校运筹学课程主要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优化问题和博弈问题,是管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大力推动和建设的背景下,涉农高校运筹学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得到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以期有助于实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探究运筹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运筹学课程中决策方法的运用、线性规划的运用和最短路问题的运用为教学案例,分析涉农高校运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挖掘,对课程思政教育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涉农高校; 运筹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112-002
高等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上,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主要在于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教育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承载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许多涉农高校已经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和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运筹学是涉农高校管理科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展运筹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一、运筹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认识,尤其是部分高校教师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属于思政课程的范畴,理工科和数学类课程很难有效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这其实反映出部分高校教师在积极探索和开发课程思政元素时存在惰性心理,忽略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制高点和发源地,忽视课程思政教育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涉农高校教师必须确立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际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涉农高校要明确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要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对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的青年人才。因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决定涉农高校必须加强运筹学等课程的思政教育。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要求
传统的涉农高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知识讲授和技能提升的基础上,从育人的角度用价值塑造进行统领,即首先考虑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较大进步。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农业发展仍然极大依赖资源的简单投入,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总体上,我国目前仍然非常缺乏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新型人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因為涉农高校所培养的部分人才缺乏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归根结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涉农高校要加强运筹学等课程的思政教育,才能强化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担当。
(三)运筹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运筹学课程是管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分为最优化和博弈论两个分支。前者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单方面决策实现最优、次优或者满意求解,后者则主要侧重多方面交互式决策实现稳定求解[2]。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线性规划要求在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求解线性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对策论要求在分析个体在局势中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的情况下,求解博弈多方的优化策略;等等。上述教学内容均与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密切相关。尤其是,运筹学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应用数量方法与模型来分析研究现代经营管理决策问题,这与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等的教育活动息息相关[3]。因此,在运筹学课程中实践思政教育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运筹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开发与实践
(一)教学案例一:未来就业的选择倾向——决策方法的运用
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效推进。鉴于我国农村地区匮乏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加剧的乡村空心化,当前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村人力资源返乡创业。因此,涉农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衡量涉农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表现。涉农高校农村毕业生回乡创业成功,一方面能解决自身就业,另一方面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开发与转移。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也是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的广阔天地。在运筹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开发的案例中,可以假设某同学在大学毕业时有3种选择,分别是返乡创业、继续深造和到大城市打拼,在不同选择中均有2种可能性,分别是成功和失败。在已知某同学所选择的策略和对应状态的收益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国家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选择将自身未来就业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案例二:学生节目安排的人力资源分配——线性规划的运用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中,人力资源配备和优化始终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涉农高校中,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涉及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匹配。当教师配备人数过多时,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当配备人数过低时,可能导致教师资源不足。这种匹配可以通过线性规划方式得以实现。因此,线性规划在教师的学生工作中有重要运用。在运筹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开发中,假设某学校要举办学生迎新活动,目前已知有4名同学分别可以承担4个不同节目,并且每个同学准备每个节目所需要的时间已知,求得如何分配学生和节目,可以使所需要准备的总时间最短。在该思政教育教学案例中,涉农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领悟每个个体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社会是每个个体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有序形式,个体应该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尤其是遵守社会公序良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每个个体都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时,社会的运行才能变得更加顺畅。
(三)教学案例三:农产品运输的费用优化——最短路问题的运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给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带来巨大打击。例如,疫情的扩大使得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农产品的自由流通也存在一些困难。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等基本特征,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会给农户生计造成巨大影响。在疫情期间,针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调研过程中,许多农户反映农产品运输的费用问题占了成本的很大比例,因此需要通过某些方法对农产品运输的费用进行优化。在农产品运输中,运输费用和运输距离往往存在较大关系。在疫情期间,运输费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实践中,可以通过将农产品的原产地和运输地抽象为点,将运输路线抽象为线或弧,将运输费用抽象为线或弧的长度,进而使用最短路问题解决农产品运输费用的优化。例如假设目前某地有一家农户收到消费者的订货,要运送农产品到客户手中,需要经过另外4个中转站。已知农产品从某个站点到达临近某个站点的运输费用,可以求得从农户手中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最低运费。在该思政教育教学案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当全国疫情防控全面胜利的时候,农产品才能有效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由流通。
三、课程思政教育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许多涉农高校已经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和课程教育体系中,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例如,部分教师无法准确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或者将课程思政视为课程教学环节的固定教学活动。实际上,当前多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依靠思政课程已经很难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4]。因此,有必要梳理运筹學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首先,针对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存在偏差等问题,要强化涉农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育理念,将运筹学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课程思政教育的合理性。其次,针对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到教学环节等问题,要加强涉农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和挖掘运筹学课程思政的涉农元素,激发学生对教授内容的兴趣和认可度,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第三,针对教师将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教学环节并忽视教学效果等问题,要加强涉农高校运筹学课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同时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并将结果应用到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等环节中。总之,运筹学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得到重视,相关课程思政元素应该得到不断开发,尤其是得到涉农高校、教师和学生等诸多相关主体的共同配合。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FJJKCG20-149);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筹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1]孟桂芝,姚慧丽,钟坦谊.基于课程思政的高等数学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22-23
[2]马满好,刘进.运筹学类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J]高教学刊,2020,(35):176-179
[3]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4]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