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菲
摘 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改良了传统的只重讲授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机结合,更是现代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情境性、生成性的必然要求。可以这样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开放探索、培养阅读理解素养;质疑研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素养;生活走进课堂、培养综合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做合一;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039-0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建构出的,它包含了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人格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现代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的过程和结果,忽视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从生活、实践出发,将做法、教法、学法融为一体,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内涵
(一)“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改良了传统的只从书本学习的教学模式。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沿用死读书的模式,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授课本知识上,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可以改变这种读死书的教学模式,做到了尊重儿童的天性,摆脱了古板落后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从书本走向生活实际。
(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本质:理论联系实践的结合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将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学得方法来,学生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来。事情怎样做,教师就要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就要怎样教,做才是教和学的中心[1]。“知行合一”“教学、理论、实践三者有机结合”是“教学做合一”的本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也促使了“学”的过程变的更加有意义。
(三)“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价值:教学方法的创新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学实践要实现从“教授法”到“教学法”的转变,把“教”为中心换为“学”为中心[2]。把“从做中学”改成“教”“学”“做”的三者結合,坚持课堂教学不限于课堂知识,结合生活进行教育,形成生活教育。这种结合生活进行的教育方法,是对传统讲授方法的创新。
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教学做合一”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建构出的,它包含了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人格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具体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语感感悟、思维反思、情感体验、价值观判断等方面,培养的综合性素养[3]。而学生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学做相结合的情况下,更有利于这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情境性、生成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学科的学习、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是指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性。尤其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属性的语文学习,更加需要一定的生活实践情境,加之语文核心素养存在于一定的文化形态、符号体系中,就要求在语言表达、真实体验、语言交际中才能外显出来。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
其次,雅思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逐步养成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体验,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思维意志、情感体验的共鸣。因此,核心素养的生成性要求必须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建构
(一)开放探索:培养阅读理解素养
阅读量少、没有恰当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导致了学生阅读理解素养积累不够。如何在阅读中实现教学做合一呢?我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第一,用手做:勤做读书笔记。鼓励孩子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为了激发孩子们做笔记的热情,我设立了“读书笔记记号”大赛,看谁设计出最简洁、最清楚的符号做读书笔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评比读书笔记的记号,隐形之中却引导孩子动手,帮助他们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
第二,用脑做:读书三问。我引导孩子在读书时,询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我读的是什么内容?我收获了什么?我有哪些没有读明白?每次读书必做此三问的过程,就是实现大脑思索的过程,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局面。坚持用手做、用脑做,孩子们的阅读理解素养会潜移默化的有所提高。
(二)质疑研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素养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之一[5]。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机械的提问,会导致学生被动的回答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会下降。有学者指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读到底、疑问到底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学生思维的整合出现“模式化”倾向[6]。贯彻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做引导学生质疑和研究,不是让学生直接去找答案,而是逐层深入的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中亲自去探究合作,将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素养的提高。
(三)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培养写作素养
新课标规定小学生习作要以记叙文为主,巧妙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写作习惯,培养学生的习作素养。尤其是三年级出于刚开始接触作文的阶段,很多孩子提起习作来是厌恶,甚至是害怕的。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四,习作要求是写一写秋天的景色。我带领学生们有序的参观了校园,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原本每天都见到的一草一木,突然在孩子们眼中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孩子们用手中的铅笔,把秋天的校园描绘成色彩斑斓的世外桃源。这样抓住普通的生活资源,把他们转变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隐形教材,让孩子们从逃避写作到主动表达,培养了他们的自作素养。
(四)生活走进课堂:培养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走进实际生活,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要求语文课堂要走进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沟通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小学阶段的部分孩子们,也许会缺乏生活经验,需要采用走进生活的教学手段,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课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我会提前引导孩子们在家查阅电脑,亲自搜索互联网的特点、功能,给孩子们布置运用网络搜索完成的作业,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体验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比给孩子们枯燥的讲解互联网原理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在学习《春联》的时候,亲自让孩子们写一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口,这样孩子们体会到了对联对仗的特点,还能通过贴春联来记住上下联的位置。
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下,开放探索、质疑研究、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逐步提升。
本文系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双学年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19YXP0273
参考文献:
[1]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2]刘书伟.“亦生亦师,教学做合一”语文教学模式探究[D]青島大学,2017.24
[3]田苗.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研究[J]学周刊,2018(21):140-141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5]李霄文.小学生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24
[6]计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