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童年危机与教育行动
——基于OECD “21世纪儿童项目” 的思考

2021-07-08 03:49
比较教育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字儿童时代

沙 莉 任 怡 蕾 梁 雅 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①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M]. 吴燕莛,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6.《娱乐至死》②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5.《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①尼尔·波兹曼. 技术的垄断: 文明向技术投降[M]. 蔡金栋, 等,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10.相继问世,关注并剖析了以电视、电脑为主的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革命,以及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教育、家庭、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命运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当人类迈入21世纪,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与人类发展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更加凸显。“人类思想发展到这个阶段,数字的挑战已为众人所知”。②佩塔尔·扬德里克, 闫斐, 肖绍明. 后数字时代的教育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5-17+189.在数字时代乃至后数字时代中成长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也在诸多方面发生着新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数字时代中的个体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发展,以及相关的教育改革问题,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探讨的重要议题。在数字技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研究者发现:一方面,儿童福祉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显著改善,个体发展拥有了更多机遇与可能性,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与传统媒介的结合,在一定程度更好地满足了儿童自身娱乐、认知、交往和认同的需要,③庄曦. 流动儿童媒介接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 51-57.数字技术引发的社会变化也对个体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④薛庆文. 数字时代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与教师教育变革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6): 52-55.另一方面,长时间使用数码产品也导致了更多的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数字时代儿童“书写脑”功能受到影响并由此引发书写危机,⑤陈菊咏. 数字时代的手写危机与教育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22): 44-49.网络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威胁儿童安全,⑥佟丽华. 儿童网络安全风险、网络保护的国际发展及其启示[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1): 129-135.频繁的互联网社交行为导致儿童沉迷网络。⑦宁可, 朱哲毅, 徐志刚. 互联网、生活时间配置与农村青少年身体健康[J]. 南开经济研究, 2019(4): 81-104.同时,有研究者提出,数字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递,特别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在线学习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剧了个体发展的不平等与数字鸿沟。⑧Flynn, S.. Education, Digital Natives and Inequality, Irish Journal of Sociology[J/OL]. [2021-04-01]. http://doi.org/10.1177/07916035211004815.⑨Radovanovica, D, et al. Overcoming Digital Divides in Higher Education[J]. New Media & Society, 2015, 17(10): 1733-1749.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研究者进而对教育领域的变化与改革创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如数字时代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特征,数字科技与信息技术引发的课堂教学的变革,⑩钱松岭. 数字时代的学习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0): 23-31.对教师知识与能力、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⑪郑旭东, 马云飞, 岳婷燕. 持续推动数字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挪威教师专业数字胜任力框架的考察[J]. 比较教育学报, 2021(2): 139-150.以及未来学校教育改革方向与重点再思考⑫祝智庭, 沈书生. 数字韧性教育: 赋能学生在日益复杂世界中幸福成长[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 32(4): 3-10.等。

近年来,数字产品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儿童首次接触数字产品与互联网的年龄也呈现低龄化趋势。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高达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我国未成年人网络“原住民”的特征越发明显。①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少年蓝皮书: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在京发布[N/OL]. (2020-09-22)[2021-01-02].http://www.cssn.cn/zx/bwyc/202009/t20200922_5185844.shtml.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近年来启动了一项名为“21世纪儿童:现代童年本质”的大型国际比较研究,旨在研究与回应数字时代中儿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新思考该背景下儿童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等问题。通过对该项目的梳理与分析,将对我们深入思考数字时代中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等提供借鉴与启发。

一、“21世纪儿童项目”的核心议题与研究路径

基于数字化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变化,以及由此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OECD“21世纪儿童项目”研究团队确立了若干核心议题及相关研究内容与路径。

(一)核心议题

第一,21世纪的童年特征是怎样的?即数字化时代中,童年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二,数字时代儿童发展的变化与危机对学校教育系统的教与学产生着哪些影响?第三,学校应在儿童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学校如何与家长、社区协同一致来保护和指导儿童发展?第四,政策法规应为儿童数字安全提供怎样的保障?

(二)研究路径与内容

该项目团队通过深入广泛的跨学科文献梳理、专家焦点访谈,以及面向26个国家(地区)教育系统的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一方面对来自多个领域针对0—18岁青少年儿童的相关研究展开广泛的跨学科文献综述,并深入思考与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教育的意味和启示;另一方面通过召开专家会议和问卷调查,收集、甄选与分析来自不同国家的具有国际借鉴意义的政策法规与教育实践案例,进而建构一套旨在促进数字时代儿童发展的教育政策、实践探索及科学研究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研究主要由儿童的身体健康、情感幸福、数字技术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的家庭与同伴这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部分组成。②OECD. 21st Century Children Project Overview[R/OL]. (2020-10)[2021-01-02] http://www.oecd.org/education/ceri/21stcentury-children.

(三)系列研究成果

图 1 “21世纪儿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2018—2020年,项目组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2019年10月发布的主报告《教育21世纪的儿童:数字时代的情感幸福》(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③OECD. 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R/OL]. (2019-10)[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7f33425-en.2020年10月发布的最新配套报告《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健康快乐的儿童》(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Healthy and Happy Children),①OECD.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Healthy and Happy Children[R/OL]. (2020-10)[2021-01-02]. http://www.oecd.org/education/education-in-the-digital-age-1209166a-en.htm.以及多篇研究论文:《儿童与青少年的情感幸福》(Emotion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②Choi, A. Emotion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cent Trends and Relevant Factors[R/OL]. (2018-02-09)[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41576fb2-en.pdf?expires=1620872457&id=id&accname=guest&checksum=9B3E91706268F741AB211FF08849A7C0.《儿童与青年的身体健康与福祉》(Phys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Children and Youth)、③Aston, R. Phys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Children and Youth[R/OL]. (2018-02-15)[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physical-health-and-well-being-in-children-and-youth_102456c7-en.《新技术与21世纪的儿童》(New technologies and 21st Century Children)、④Graafland, G. H., OECD. New technologies and 21st Century Children[R/OL]. (2018-02-15)[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new-technologies-and-21st-century-children_e071a505-en.《科技使用对儿童的影响:有关大脑、认知与幸福的文献研究》(Impacts of Technology Use on Children: Exploring Literature on the Brain, Cognition and Well-being)⑤Gottschalk, F., OECD. Impacts of Technology Use on Children: Exploring Literature on the Brain, Cognition and Well-being[R/OL]. (2019-02-04)[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impacts-of-technology-use-on-children_8296464een.与《父母为何对21世纪的儿童如此重要》(Why Parenting Matters for Children in the 21st Century)。⑥Ulferts, H., OECD. Why Parenting Matters for Children in the 21st Century[R/OL]. (2020-06-10)[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why-parenting-matters-for-children-in-the-21st-century_129a1a59-en.

上述研究为我们全面了解数字时代的童年样貌提供了丰富数据与前沿资料,为深入思考数字技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构建了多元视角,也为我们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了基本思路与国际经验。基于该项目研究,本文将梳理数字技术这把“双刃剑”对儿童的多重影响,重点聚焦数字时代的童年危机,以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保护数字世界中儿童福祉的责任与行动。

二、数字时代的童年样貌

据《2020年全球数字化概览》(Digital 2020: Global Digital Overview)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及社交媒体活跃用户分别已达到51.9亿、45.4亿与38亿,分别占全球人口的67%、59%和49%。中国、印度、美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位列前三。①WeAreSocial & Hootsuite. Digital 2020: Global Digital Overview[R/OL]. (2020-01)[2020-12-26]. https://wearesocial.com/digital-2020.可以说,21世纪的儿童自出生便身处数字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深深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与生活方式,一个更加开放、联通、充满多种可能性与多样机遇的世界展现在21世纪的儿童面前。

(一)“数字原住民”一代

21世纪的儿童一生都在接触数字技术,他们在不同场景中实现“连接”,活跃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形象地比喻为“数字原住民”。首先,儿童接触数码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2015年英国一项调研显示,大部分儿童都拥有或可以使用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在内的数码设备,其中50%的儿童可以使用4—10种数码设备,32%可以使用11—20种。②Marsh, J. et al. Exploring Play and Creativity in Pre-schoolers’ Use of Apps: Final Project Report[R/OL]. (2015)[2020-12-12].http://www.techandplay.org.其次,儿童使用数码设备及上网的时间在持续增加。调查显示,2015年,OECD国家15岁儿童工作日期间校外上网时间平均约为2.5小时,周末达3小时,而工作日校外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的“极端互联网用户”比例达16%。在家上网比例从2006年的75%增加至2015年的95%。其中,73%的被调查学生每天都会参与社交网络活动,70%经常玩多人联网游戏,61%每天都会在线聊天。③OECD. PISA 2015 Results (Volume III): Students’ Well-Being[R/OL]. (2017-04-19)[2020-11-28]. https://dx.doi.org/10.1787/9789264273856-en.同时使用多个媒体设备的“屏幕叠加”(Media Multitasking,MMT)情况也越来越多。再次,儿童接触数字技术呈现低龄化趋势。2018年英国一项研究显示,52%的3—4岁儿童和82%的5—7岁儿童使用互联网。④Ofcom. Children and Parents: Media Use and Attitudes Report 2018[R/OL]. (2019-01-29)[2020-11-28]. http://www.ofcom.org.uk/_data/assets/pdf_file/Children-and-Parents-Media-Use-and-Attitudes-2018.pdf.

(二)数字世界的发展机遇

日益智能化的数码设备与随时随地的互联网接入使儿童保持着与数字世界的紧密连接,为儿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与可能:第一,拓宽了儿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为儿童提供了更多创造、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也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轻松快乐的元素。第二,在线教育的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全球疫情危机中,在线教育发挥了线下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使全球学生得以继续接受学校教育,并促进了儿童的个性化学习。第三,儿童接触人工智能等自主技术对其身心发展也有积极作用,例如使用Siri等虚拟助手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同理心。第四,儿童的同伴网络因数字技术得以拓展,他们可以借助网络突破时空界限结交到更多朋友,线上与线下混合媒介的友谊模式越来越普遍,社交媒体还可以使儿童更容易获得同伴的帮助。第五,数字科技也给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及其亲子互动注入了新动力。智能手机、智能手表、GPS定位系统、可穿戴追踪仪等先后走进儿童的家庭生活,从胎儿期到婴幼儿期再到青少年时期,父母均可依据个人意愿借助不同的数字设备和信息技术对儿童进行监测,以密切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亲子互动不受时空所限,各种娱乐应用软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家庭气氛、促进亲子和谐的作用。

三、“数字儿童”的成长危机

“数字儿童”——数字时代中出生和成长的一代,其童年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样貌,数字技术为儿童发展开启了新的世界,带来无限可能与机会,但也带来了问题与危机。基于“21世纪儿童项目”的研究,以下将从五大方面对“数字儿童”的成长危机作出梳理与分析。

(一)身体健康危机

首先,儿童的运动量普遍减少而肥胖率与日俱增。近几十年来,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正在占据儿童越来越多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提倡青少年儿童每天进行1小时中等至剧烈程度的体力活动,如快走、打篮球、踢足球或骑自行车等。然而据一项名为“在校儿童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u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HBSC)的研究结果显示,欧洲和加拿大地区青少年儿童的活动水平自2014年以来持续下降,目前只有19%的青少年达到了这一标准,而每周至少参加四次剧烈体育活动的男孩和女孩比例分别仅有49%和35%。①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Spotlight on adolescent health and well-being-Findings from the 2017/2018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urvey in Europe and Canada[R/OL](2020)[2021-01-02]. http://euro.who.int.儿童步行或骑自行车往返学校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儿童超重或肥胖比例显著增加。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2016年,全世界5—19岁超重或肥胖儿童比例翻了一番,已从10%增长至20%。②UNICEF.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19-Children, Food and Nutrition: Growing Well in a Changing World[R/OL].(2019-10)[2020-11-28]. http://www.unicef.org.而在数码产品普及的今天,一边看一边吃的习惯导致了儿童食物摄入过量与饱腹感延迟,③Bellissimo, N. et al. Effect of television viewing at mealtime on food intake after a glucose preload in boys[J]. Pediatric Research,2007, 61(6): 745-749.进而也造成儿童肥胖率的上升。超重和肥胖儿童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并对其未来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下降。儿童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各种电子屏幕的光线之下,屏幕变得越来越大,光线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而这些来自发光电子设备的光线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屏幕使用时间越长,则褪黑激素反应就越低,进而延迟或缩短自然睡眠时间。①Figueiro, M. & Overington, D. Self-luminous devices and melatonin suppression in adolescents[J]. Lighting Research &Technology, 2015, 48(8): 1-10.同时,失眠症状在儿童群体中的报告比例也在增加,HBSC调查中就有24%的青少年儿童表示经常“难以入睡”。②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Spotlight on adolescent health and well-being-Findings from the 2017/2018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urvey in Europe and Canada[R/OL](2020)[2021-1-2]. http://euro.who.int.此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或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特别是儿童头部或颈部过度弯曲、不良姿势持续时间过长,均大大增加了儿童肌肉骨骼劳损、颈背部不适及眼疲劳等症状。

(二)情感幸福危机

过度使用数码产品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过度使用数码产品会内化为儿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目前,全世界约有10—20%的青少年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来自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54%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当没有互联网连接时他们会感觉很糟糕。③Choi, A. Emotion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cent trends and relevant factors[R/OL]. (2018-2-9)[2021-1-2].https://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41576fb2-en.pdf?expires=1620872457&id=id&accname=guest&checksum=9B3E91706268F741AB211FF08849A7C0.另一方面,数字世界中的青少年儿童也面对着网络欺凌的威胁。随着智能手机、网络社交媒体及其他通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恃强凌弱现象也已随时代发展而演变,它借助网络空间以“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的新形式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反映他们曾经遭受过不同形式的网络欺凌,如来自电子邮件、论坛贴吧的侮辱或恐吓信息,或是他人创建的一个取笑自己的网页等。④同本页③。儿童上网时间越长,就越容易遭受到诸如网络欺凌、色情信息等的数字风险(Digital Risk)。同时,网络欺凌与儿童的愤怒、敌意甚至自杀行为等均存在一定相关性。⑤Brailovskaia, J., Teismann, T. & Margraf, J. Cyberbullying, positive mental health and suicide ideation/behavior[J]. Psychiatry Research, 2018, 267: 240-242.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的24个OECD国家(地区)中,有23个国家(地区)认为网络欺凌是本国儿童情感幸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有18个国家(地区)将其列为最紧迫的挑战。⑥OECD. 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R/OL]. (2019-10)[2021-01-02].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7f33425-en.

(三)隐私保护危机

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儿童的隐私空间受到侵扰,这种侵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用商不断更新各种应用及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得到越来越多儿童及父母的认可甚至依赖。儿童的个人隐私正在通过一些应用程序被应用商收集并使用,有时是儿童或父母自主地在应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动态,有时某些个人信息则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化儿童”(Datafied Child)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创造他们的“数据足迹”(Data Footprint)。例如某些应用商会收集、管理并分享准妈妈的怀孕日期、预产期、饮食习惯、既往病史,甚至胎动次数等。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利用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孩子的动态,这既包括了对婴儿生命体征的监测,也包括了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行动轨迹或学习状况的监控。并且这种技术监控很多时候子女并不知情。

表1 各国(地区)儿童情感幸福面临的(最紧迫)挑战

另一方面,儿童隐私暴露的风险还来自于父母在社交媒体上对子女信息的过度分享。尽管近来已有一些父母注意到儿童隐私保护的问题,通过采取匿名分享、图片模糊化、人脸马赛克等方式实施“反分享”(Anti-sharenting),但仍有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经常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晒娃”,以表达对孩子的自豪感,或是满足父母获得社会认可、进行社会比较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或是寻求在养育子女方面的建议与社会支持。①Marasli, M. et al. Parents’ share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bout their children: Sharenting[J]. The Anthropologist, 2016, 24(2):399-406.然而这种分享行为往往并没有得到孩子本人的许可,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失望与气愤,尤其是当父母分享那些令孩子感到尴尬的图片或信息时。更加危险的是,社交平台上的儿童照片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用来实施“数字绑架”(Digital Kidnapping)。②Whigham, N. Digital Kidnapping Will Make You Think Twice About What You Post to Social Media, News.com.ua. (2015-7-21)[2020-11-16]. http://www.news.com.au/lifestyle/real-life/wtf/digital-kidnapping-will-make-you-think-twice-about-what-youpost-to-social-media/news-story.例如,有研究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位母亲发现她的孩子照片被上传到了一个成人约会网站上并被注明可以提供性服务,而这些照片正是这位母亲在自己博客中曾经分享的;也有一些父母发现自己孩子的照片被挂在了一个为重病儿童筹集资金的网络平台上,声称其子女身患重病、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因而需要募集善款。①OECD. 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R/OL]. (2019-10)[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7f33425-en.而这些显然都是在未经父母及儿童本人同意的情况下非法转发的照片。这已对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儿童人格权造成了严重侵犯,对儿童及其家庭安全也带来了很大隐患。

(四)人际交往危机

对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身处数字时代的儿童,亲子关系与同伴交往均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和危机。亲子关系方面:首先,过度依赖各种数字技术和育儿程序强化了父母对养育子女的焦虑,表现在父母为了积极培养他们的孩子,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最佳育儿方法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获取大量而密集的信息,并且父母会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来密切监测孩子的身心发展与日常生活。而父母的这种过度监控对建立和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无益,有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例如,越来越多的父母通过带有GPS定位功能的数码设备定位子女行踪,也有的父母会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对独自在家的孩子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还有的父母会通过某些应用程序或网络接入设置来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上网地点、浏览内容,甚至可以对孩子在社交媒体中能与谁进行互动加以限制。②Zaman, B. & Nouwen, M. Parental Controls: Advice for Parents, Researchers and Industry[R/OL]. (2016-05-02)[2020-11-16].http://www.eukidsonline.net.尽管很多父母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儿童安全与健康的考虑,但此举常常会引起儿童对父母的不满甚至气愤,进而使得亲子关系趋于紧张。其次,“技术干扰”(Technoference)现象越来越普遍,亲子交流经常会由于使用数字设备而被迫中断。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在使用手机时会对父母的要求或谈话没有回应,超过80%的受访家长发现,即使孩子在与家人交谈时,他们的视线也很难离开手机。③Hiniker, A., Schoenebeck S. & Kientz, J. Not at the Dinner Table: Parent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Family Technology Rules[R/OL]. (2016-02-27)[2020-12-16]. http://dx.doi.org/10.1145/2818048.2819940.当然有时情况恰好相反,孩子想和父母进行交流的时候,父母的注意力也很难从手机上移开。而这种由于数码设备而引起的交流不畅,长此以往便会产生亲子关系的两个恶性循环,一是孩子专注于电子设备而对父母没有反应或言行不当时,会引发父母的气愤与责备,这又导致孩子的沉默或逆反,进而更多地通过数码设备和社交媒体来加以排解;另一种情况则是,当父母专注于数码设备而对孩子缺乏关注或没有应答时,孩子也会感到被忽视甚至痛苦,于是会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甚至危险的举动来重新获得父母的注意。

在同伴关系方面,随着网民低龄化、儿童上网时间延长及日益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数字时代的儿童越来越多地在线上建立和发展他们的友谊。线上同伴关系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宽了交友范围,但其中也蕴藏着一系列问题甚至潜在危险。首先,儿童之间自网络互动(如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伊始而延伸到面对面现实交往的友谊越来越多,数字设备的另一端有时是经过网络伪装的有不良企图之人,而背后潜藏的危险也会随着这种关系从线上转至线下真实地威胁到儿童的身心安全。其次,随着在线同伴关系的发展,在线与离线友谊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友谊建立的基础已不完全依赖于具有明确界限和社会期望的现实社会群体,而转变为极具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网络同伴群落,特别是社交应用及自媒体的流行使青少年儿童可以长时间便捷地进入社交网络并时时互动,而与这种互动相伴出现的一个问题即社会行为规范模糊化或失范行为增加。例如,在从未谋面的纯线上同伴关系中,交往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往往仅限于对方的头像及其自我报告的内容,而缺乏现实中的客观认识或他人评价,当出现分歧或矛盾时,在线交往的虚拟性与隐藏性更容易使交往主体采取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或不好意思做出的超越行为规范的言行。像同学关系这种线上线下混合交往模式,网络攻击的发生率也在逐渐攀升。①Choi, A. Emotion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cent trends and relevant factors[R/OL]. (2018-02-09)[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41576fb2-en.pdf?expires=1620872457&id=id&accname=guest&checksum=9B3E91706268F741AB211FF08849A7C0.再如,儿童经常会在社交媒体中转发或评论一些不知来源或不辨真伪的文字与影像内容,这对社会规则与道德规范也形成一种挑战。

(五)数字鸿沟危机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在生活、学习、工作等不同场景中全方位的广泛应用,“尼特人”(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NEETs)——缺乏教育、培训及就业机会的处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弱势地位的青年人——在当今数字社会中的处境也令人堪忧,他们与其他青少年儿童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正在日益加深,其本质是基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与文化背景的一系列“数字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ies),②Van Deursen, A. & Helsper, E. J. The Third-level Digital Divide: Who Benefits Most from Being Online? [J]. Studies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2015(10): 29-53.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由于获得数码设备设施的机会有限,或是缺乏对数字技术的充分了解与使用动机,而导致在数字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例如,处境不利的学生对慕课(MOOCs)等网络学习资源不够了解,也缺乏将在线资源转化为线下技能的动机;二是由于缺乏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相关技能(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kills,ICT Skills)而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数字社会的人际交往等活动中。这一系列技能既包括积极参与在线互动所需要的了解和使用各种社交平台设置的操作技能(Operational Skills)、查找并理解他人在线分享内容的信息导航技能(Information-navigational Skills),也包括知道在哪个平台、与谁、如何互动的社交技能(Social-communicative Skills),以及创建和发布一份有吸引力且准确锁定目标受众的个人简介的内容创作技能(Content Creation Skills)。③Van Deursen, A., Helsper, E. & Eynon, 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et Skills Scale (ISS)[J].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15, 19(6): 804-823.例如,研究结果显示,处境不利儿童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聊天,而不是用来阅读新闻、获得实用信息或技能,而优秀学生运用互联网获得实用信息的比例为74%,比前者高出18个百分点;①OECD. 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R/OL]. (2019-10)[2021-01-02].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7f33425-en.第三个层面的数字不平等则指“尼特人”与其他青少年儿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所获得的成效上的差异。②Wei, K. et al. Conceptualizing and Testing a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the Digital Divid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1, 22(1): 170-187.例如,同样是通过互联网建立新联系而扩大了人际网络,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是获得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而对于“尼特”青年来说却有可能是遭受到更多的困扰甚至网络欺凌。

上述三个层次相互关联:接触数字设备或网络的机会及态度会促进或限制个体相关技能的掌握及运用,这些技能又会反过来扩大或限制个体接触数字设备及网络的机会;而数字技能上的不平等又会造成“将技能转化为一系列有益结果”上的不平等。如图2③同本页①。中的理论模型所示,三个层次的数字不平等及其内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即现实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个人资源的差异逐渐形成的个体及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又在不断地强化着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如不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数字时代的处境不利儿童将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被边缘化。

图 2 现实与数字世界不平等的关系结构

四、数字时代的国家教育行动

数字技术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帮助儿童掌握必要的数字技能、培养其适当的社会情感,同时规避潜在与显性的危险,从而使他们成为数字时代中具备“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的合格公民,已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对并应妥善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教育系统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21世纪儿童项目”调研显示,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已对上述挑战作出回应,包括制定国家及区域层面的数字安全政策法规,重新厘定学校教育宗旨并更新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以及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同育人等。

(一)制定数字安全政策法规

基于对数字时代童年特征的认知,特别是网络世界中儿童身心健康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际组织与多个国家努力为数字世界中的儿童织就政策法规的保护屏障。首先,国际组织较早提出国际倡导和建议框架,如经合组织理事会于2012年通过了《关于保护在线儿童的建议》(Recommend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Online),倡导加强以循证为基础的相关政策制定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协同合作,以改善和健全各国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好地保护儿童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面对数字科技与信息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OECD于2017年再次对成员国进行了数字安全政策法规调研,并于2018年10月在苏黎世召开专家研讨会,对该建议的适切性及其修改完善进行研判。①OECD. 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R/OL]. (2019-10)[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7f33425-en.欧盟委员会也于2016年制定了《打击网络非法仇恨言论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 on Countering Illegal Hate Speech Online)。截至2019年,已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Snapchat、Google等多家网络平台加入此行为准则,依照该准则规定,这些网络平台必须在内容发布24小时内对其进行审查,如发现非法仇恨言论则须立即删除。②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U Code of Conduct on Countering Illegal Hate Speech Online[R/OL]. (2019-9-27)[2021-01-02].https://ec.europa.eu/info/policies/justice-and-fundamental-rights.

其次,为规避数字风险(Digital Risk)、保障儿童数字安全,一些国家已制定相关国家立法或对已有法律作出新的司法解释。例如,美国在1998年即颁布了《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COPPA),规定任何人不得在未经其父母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使用和传播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新西兰于2017年通过了《有害数字通信法》(Harmful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ct),规定数字通信不应冒犯任何相关个体,通信内容不应不雅或淫秽,如违反上述规定则须接受相关制裁并强制撤销不当内容、强制停止侵害行为。③Parliament of New Zealand. Harmful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ct 2015[R/OL]. (2015-7-2)[2021-1-18]. http://www.legislation.govt.nz/act/public/2015/0063/latest/DLM5711810.html.为应对网络欺凌,截至2018年8月,美国已有49个州批准了“欺凌法”(Bullying Laws),要求学校制定处理欺凌问题的对策措施,明确将网络欺凌及网络骚扰行为列为犯罪行为,并规定相关刑事责任。④同本页①。德国则于2018年颁布了《改进社交网络法律执行法》(Act to Improve Enforcement of the Law in Social Networks),该法旨在为公民免遭网络侮辱、诽谤等网络欺凌侵害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也对社交媒体运营商在管控发布内容安全性方面的责任及其罚则作出规定。①Bearbeitungsstand. Act to Improve Enforcement of the Law in Social Networks (Network Enforcement Act[R/OL]. (2017-12-7)[2020-01-18]. www.bmjv.de/SharedDocs/Gesetzgebungsverfahren/Dokumente/NetzDG_engl.pdf.澳大利亚参议院近期则提出了一项关于修订民事责任法的议案,修订内容主要包括规定社交媒体平台对其内容的实时注意与快速反应责任,以防止和迅速应对网络欺凌等不良行为,如有违反则将依法重罚。②Australian Senate. Adequacy of existing offences in the Commonwealth Criminal Code and of state and territory criminal laws to capture cyberbullying[R/OL]. (2018-03)[2021-01-16]. http://www.aph.gov.au/Parliamentary_Business/Committees/Senate/Legal_and_Constitutional_Affairs/Cyberbullying.

此外,尽管对于个人数码设备能否在校园内自由使用这一问题尚存争议,但很多国家出于保证学校教育效率及减少学生触屏时间的考虑,已经开始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对学生在学校使用个人数码设备作出了限制性规定。例如,法国于2018年立法禁止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内使用智能手机和其他联网设备。③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Interdiction de L’utilisation du Téléphone Portable à L’école et au Collège[R/OL].(2018)[2021-01-02]. https://cache.media.eduscol.education.fr/file/Vie_des_ecoles_et_des_ets/60/8.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拉脱维亚等国近年来也对此制定了官方指南(见表2)。

表 2 儿童“屏幕时间”官方指南

(二)更新学校教育宗旨与课程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差异,数字不平等正在多个层面产生并加深。数字技术特别是网络应用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广泛使用,身心健康问题、网络欺凌、隐私暴露、人际关系失调等数字风险也随之而来。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多个国家已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调整:首先,将消除数字鸿沟、全面提升学生(尤其是弱势儿童)的数字素养、塑造积极的有道德的“数字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宗旨之一,①Ribble, M., Bailey, G. & Ross, T. Digital Citizenship: Address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y Behavior[J].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014, 32(1): 6-12.以避免由于数字化转型而加剧社会不平等,并从拓展带宽、增加学校信息设备、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增加信息技能可能等多个渠道,尽力缩小弱势儿童与优势儿童之间的差距,并促进儿童的网络健康。

其次,国际组织与多个国家纷纷制定数字素养课程框架。有的国家则将数字技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单元纳入原有课程中,有的国家则制定了新的课程。例如加拿大一些地区研发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专门性数字公民教育课程,韩国、俄罗斯将数字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瑞典则正在进行国家考试的数字化改革。②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R/OL]. (2019-10)[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7f33425-en.欧盟委员会于2016年发布了《公民数字能力框架2.0》(DigComp 2.0: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以此监测公民数字技能并进行相应的学校课程研发。DigComp 2.0强调了数字竞争力的五个关键组成部分,即信息与数据素养、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作、安全、问题解决。③European Commission. DigComp 2.0: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R/OL]. (2016)[2020-01-02]. https://ec.europa.eu/jrc/en/digcomp.

再次,为了教会儿童如何在网络空间中保持尊重和道德,进而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很多国家还将养成网络礼仪(Netiquette)纳入学校课程,④OECD. 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R/OL]. (2019-10)[2021-01-02].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7f33425-en.并提高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同理心与自控水平。此外,学校还担负着向儿童传递健康生活方式与维护儿童情感幸福的职责,这一点在数字时代的学校课程设置中也尤显重要。

(三)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他者,教师无疑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保护儿童网络安全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增强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甄别与自我保护能力,首先应该提升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使教师能够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脚步并能胜任引领及保护学生的职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高质量地使用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师的效能感与专业自信也具有积极作用。⑤Valtonen, T. et al. Developing a TPACK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21st Century Pre-service Teach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Technology & Lifelong Learning, 2015, 11(2): 87-100.然而,很多国家发现教师的数字素养并不乐观。对此,各国纷纷开始将数字素养提升作为其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与实践探索的重要方面。首先,很多国家将数字技能的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全程的重点内容,不仅作为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而且纳入职后持续专业发展规划。学习与培训的内容包括数字设备的使用、如何更好地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以达到高质量的混合教学模式、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技能的信息并增强学习动机,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在线风险、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公民意识等。①OECD. Educating Teachers for Diversity: Meeting the Challenge[R/OL]. (2010)[2021-01-02]. http://dx.doi.org/10.1787/20769679.

其次,一些国家创设了旨在保护儿童网络安全的专门性互动门户网站,这类网站具有综合性、互动性与实用性的特点。网站上既有可供儿童下载的健康合法的网络资源,也有为教师提供的有关数字安全的内容。特别是网站内设置了专门的教师板块,其中包含了针对6—12岁儿童的关于互联网冲浪、网络欺凌等主题的小测试,教师可以随时下载这些测试,并融入教学与学生数字素养评估的过程中。

(四)加强家校社协同共育

凭借学校的一己之力并不足以解决和应对数字时代中的童年危机与教育问题,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参与,形成儿童教育中的伙伴同盟,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21世纪儿童项目”调研发现:首先,家庭在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方面的核心作用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普遍认同。例如,被调查的OECD成员国反欺凌方案的共同做法之一即向家长提供培训与相关信息、召开家长会、加强日常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长对学生的日常监督等。同时,家长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提高,对数字时代儿童隐私保护的充分认知等,也会有助于改善其不当的网络行为,进而改善亲子关系。另外,良好家校伙伴关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家校之间的充分信任,这在促进弱势儿童群体发展方面尤为有效。

其次,社区参与对于应对数字时代的儿童危机具有关键作用。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例如可以是和地方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合作,也可以是同社区内相关企业的合作。在此过程中,学校更广泛地参与社区生活,并改善学校加强数字技术的途径与方式,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技术教授新内容。如挪威某市实施的来自多个不同部门的学校与社区跨部门合作,重点促进数字时代的弱势儿童与青少年福祉。这些部门包括当地的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心理服务部门、儿童福利服务部门、公共保健中心、家庭住房部门、劳工与福利管理局办公室等。②OECD. Educat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R/OL]. (2019-10)[2021-01-02].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7f33425-en.

再次,学校与相关专家结盟在数字时代儿童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数字信息技术专家的参与将有效提升教师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新西兰成立了一个由来自教育、卫生、司法、互联网安全与人权团体等在内的18个机构的专家代表组成的“防止欺凌咨询小组”,旨在实现“无欺凌”的新西兰学校。③同本页①。如图3所示,OECD成员国的学校系统已经与包括家长、社区、专家等在内的多方资源主体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结为合作伙伴,共同促进儿童安全健康发展。

五、启示

图 3 OECD国家学校与校外资源合作情况

21世纪,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科技已如此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生存与生活。甚至如一些学者新近提出的“后数字时代”“后信息时代”那样:“数字革命已经结束。……它的文字形式、技术,已经开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它的内涵将成为未来商业和文化培育新思想的养料。就像空气和饮用水一样,数字化只会因其缺失而非其存在被关注”。①佩塔尔·扬德里克, 闫斐, 肖绍明. 后数字时代的教育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1): 5-17.而国际社会当前普遍面临的数字危机在我国青少年儿童群体中同样存在,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还十分凸显。②冯璇坤. 理想·遮蔽·澄明: 数字时代下留守儿童网络游戏现象的三重审视[J]. 理论月刊, 2020(12): 91-100.③胡南燕, 宁满秀. 隔代照料对儿童沉迷网络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8): 63-68.④王琼等. 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06): 749-758.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客观认识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儿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正确面对、提前规避、合理解决数字技术给儿童发展带来的风险与问题,特别是从我国立法、教育政策、学校课程及教师素养等方面应如何有效应对数字时代的儿童发展危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采取行动。

(一)加强薄弱领域的相关研究

当前,我国学界已广泛关注到数字技术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影响,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与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和薄弱。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以“信息”“网络”“互联网”“数字”“数码”与“儿童”“中小学”“未成年人”“幼儿”“课程”“教育”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可获得近十年来千余篇核心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来也持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情况调查并发布多部蓝皮书。但综观上述研究:首先,对未成年人数字学习与生活特征的研究中,以现状调研为主,对干预及保障措施的研究较少;横断面研究较多,追踪研究、回溯研究及个案研究较少;对大中小学生的研究较多,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较少。其次,关于数字时代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关于大中小学及职业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及图书馆教育的研究较多,关于应对数字时代儿童发展问题的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较少;对学生信息技能的研究较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学生信息技能的研究中,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研究最多,而对于学生综合数字素养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社交技能、网络行为规范、数字安全保护意识等方面的研究更少。再次,对数字时代儿童权益保护的研究整体上偏少,有限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及其相关法规的探讨,对数字世界中儿童情感幸福、亲子关系、同伴交往与网络欺凌及其教育干预的研究较少。这些方面都是未来我国亟待开展或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当前,国际组织及多个国家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研究思路。此外,针对数字儿童的追踪研究、学龄前阶段的相关研究,在国际层面上同样也较为缺乏,因而未来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可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加快建立数字时代儿童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前文所述,数字时代的背景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均已制定颁布儿童保护及教育措施的法律、规范、标准或指南等,积极建构数字时代保护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2019年,我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①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R/OL]. (2019-08-23)[2021-01-02]. http://www.cac.gov.cn/2019-08/23/c_1124913903.htm.在数字时代儿童保护法规制定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整体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法规还比较欠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远未形成。应进一步加快相关立法及政策制定的进程,尽快出台上位法及配套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未成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条例》等,并加紧对网络平台、数字应用提供商的行业标准、商业行为及违法违规责任等的政策法规制定,织密数字时代的儿童保护网络。

(三)加速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变革

来自OECD的研究表明,国家、学校、教师、家长都要行动起来,跟上数字时代技术变革的速度,这其中尤以学校教育变革更为关键而迫切。一方面,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需要经由学校教育系统科学高效地传递给各年龄段青少年儿童,或将国家标准与指南转化为学校相关课程目标与内容;另一方面,作为儿童发展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学校也成为将儿童及其家庭与社会环境(包括数字社会)、国家政策相互连接起来的关键点。由此,未来我国教育改革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并展开相关实践探索,积极有效地回应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更高质量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第一,数字技术变革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方面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由此,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应相应作出哪些调整与变革?第二,教师素养应进行怎样的更新与提升,以适应数字时代对教育及教师提出的挑战?第三,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儿童与家长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网络道德与规范意识等。第四,在缩小不同群体儿童发展的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时代儿童平等发展方面,学校教育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第五,数字时代中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学校应与家庭及社会资源结成怎样的同盟关系?数字时代的学校系统如何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指导作用?第六,国家政策法规应从哪些方面对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儿童发展提供指导、支持与保障?

猜你喜欢
数字儿童时代
答数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