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姚敏泉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胃肠肛肠外科,浙江 嘉兴 314500)
高位肛周脓肿是指位于肛门外括约肌以上的肛周脓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患者肛周剧烈疼痛、局部坠胀和便意感[1]。目前,治疗高位肛周脓肿主要以传统切开挂线术式为主,其操作简单,但创伤大,可能会增加患者术后恢复的难度。近年来,切开减压引流术逐渐应用于高位肛周脓肿的治疗[2]。本研究采用不同术式治疗高位肛周脓肿,进一步观察切开减压引流术对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选取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5月高位肛周脓肿患者200例,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高位肛周脓肿;②患者有肛周烧灼痛,或伴有排便困难;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②伴有血液、免疫、神经等系统疾病;③伴有肿瘤。依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组(传统切开挂线治疗)和切开组(切开减压引流术治疗)。其中传统组10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0±8.22)岁,病程3~30 d,平均(16.50±2.62)d。 切开组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2.25±8.11)岁,病程3~28 d,平均病程(15.50±2.58)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1.2.1 传统组 术前常规麻醉,消毒铺巾,确定脓肿位置,扩创内口,即于肛缘处做3 cm切口为主引流切口,从主引流切口探入脓腔,穿透脓腔顶部以及肠壁至肠腔为内口,与内口以上部分悬挂橡皮筋,于一周内紧线,直至脓腔被全部切开。
1.2.2 切开组 术前准备同传统组,充分扩充肛门后进行肛门内指诊,间隙脓肿患者取肛缘外弯形切口,约2 cm,做好肛周的充分引流,之后钝性分离脓腔内坏死组织,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到排出的冲洗液清亮。高位肌间脓肿取括约肌间放射状切口,做好肛周的充分引流,彻底切除内口及周围的坏死组织,使用可吸收缝合线闭合内扣,在皮肤切口处置入16双腔导尿管,向气囊内注入 5 mL 空气,并进行固定。确定导尿管通畅后,在出水口连接负压吸引器进行引流,2组术毕均进行常规包扎、抗感染、止血等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情况 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
1.3.2 疼痛情况 术前及术后2 d、7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疼痛程度。VAS总分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1.3.3 治疗效果[3]术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脓腔彻底闭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脓腔未完全闭合,局部脓肿或肛瘘存在,仍有轻微临床症状;无效:脓腔无闭合,病情逐渐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3.4 并发症 记录术后患者是否出现肛瘘、感染、脓肿复发及肛门失禁等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各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情况 切开组的手术时间虽略长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组的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切开组和传统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open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2.2 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比较 术前,2组V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的VAS得分均低于术前,且切开组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2.3 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切开组治疗显效51例,有效47例,总有效率为98.00%;传统组显效42例,有效46例,总有效率为88.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06)。切开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术后2组并发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传统的切开挂线术式是高位肛周脓肿的常见术式,能够有效缓解肛周疼痛,清除内口的有害组织,但该术式易加剧术中创面,加之患者病灶范围广、深度大,加剧手术创伤。切开减压引流术通过建立多条引流通道清除肛周内口的感染坏死组织,其切口较小、创伤低,并可针对不同的脓肿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后入路方式,能够从根源上避免损伤括约肌。
本研究结果显示,切开组的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切开组,术后2 d、7 d的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表明切开减压引流术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缓解患者疼痛,有助于术后恢复,与刘越军等[2]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虽然切开组的手术时间略长于传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该术式需要建立多条引流通道,手术程序可能繁杂,但相信经过医生的练习,应该会改善此问题。
此外,切开减压引流术通过肛周及尿管引流,并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对脓腔反复冲洗,可短时间内保证创腔内脓液得到充分引流,尽量减少创腔内脓,进而控制分泌炎性分泌物,加大创面的愈合,促进脓腔闭合与肉芽组织生长,同时还可降低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本研究切开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表明该术式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与张仁豹[4]的研究结果类似。同时,本研究还显示,切开组的术后并发症为11.00%,明显低于传统组的24.00%,术中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其原因可能是传统挂线治疗伤口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术中置入橡皮筋仍然会对局部造成持续刺激,术后逐渐反复去除橡皮筋,也会对切口造成反复损伤,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进一步提示切开减压引流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与传统挂线治疗比较,切开减压引流术能够有效促进高位肛周脓肿患者的术后恢复,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