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丽,张录平
(东辽县人民医院,吉林 辽源)
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眩晕等,患者极易出现脑梗死[1]。若不进行有效治疗,该疾病极易反复发作,研究显示,椎基底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机械压迫有关,所以对于此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扩张血管、增加脑部供血等方案[2]。为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选取我院接收的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患者20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患者20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1.3±4.15)岁,实验组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64±3.31)岁,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监测血压、扩张脑血管、预防并发症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同时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丹红注射液每日2次。两组均进行8周治疗。
所得数据进行资料分析,分析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符合方差齐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实验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包括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最大流速),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收缩期动脉最大流速(±s, cm/s)
表2 收缩期动脉最大流速(±s, cm/s)
组别 n 基底动脉 左侧椎动脉 右侧椎动脉对照组 100 51.52±1.28 47.03±1.07 40.21±1.14实验组 100 53.23±1.25 48.71±1.23 42.64±1.23 P<0.05 <0.05 <0.05
颈颈动脉和颅外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D)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鉴于近期研究的不同发现,血管内治疗对此类AD的正确作用存在争议,血管内治疗对某些难治性症状性病变的确切作用尚待明确[3]。椎-基底动脉疾病在病理生理学上可能与前循环疾病不同,通常导致更糟糕的临床结果。椎基底动脉作为小脑以及脑干的主要动脉之一,若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即可引起血管痉挛缺血[4]。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候群症,极易发生于老年人,且具有容易复发的特点[5]。临床上常表现为视物模糊、头痛、共济失调以及耳鸣等,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易导致脑梗死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6]。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节血脂,口服即可被吸收,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途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7]。丹红注射液作为一种中成药,主要为红花和丹参,其中红花可以活血化瘀,丹参则可以散瘀止痛且具有一定的安神功效,有研究显示,红花可以有效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从而改善脑部微循环[8]。
本研究显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实验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包括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最大流速),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值得用于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