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宝
郑州市骨科医院手术室,河南 郑州 450003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为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常用术式,可通过椎间融合固定、椎管减压消除椎间异常活动及神经根压迫所造成的疼痛,疗效确切[1-2]。但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PLIF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有研究指出,腰椎术后DVT发生率约为11.56%[3]。老年患者PLIF 术后下肢DVT 风险较高,下肢DVT 形成后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老年患者PLIF术后下肢DVT发生相关因素逐渐引起脊柱外科医护人员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下肢DVT形成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下肢DVT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69例接受PLIF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术后有无发生下肢DVT分为下肢DVT组(n=15)、无下肢DVT组(n=54)。下肢DVT 组男7 例,女8 例;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02±0.62)年;疾病类型:腰椎管狭窄症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6 例、椎间盘源性腰痛4 例;无下肢DVT 组男25 例,女29 例;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15±0.58)年;疾病类型:腰椎管狭窄症1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2 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4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纳入标准:均符合PLIF 手术指征者;既往保守治疗失败者;年龄≥60 岁者;临床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术前已发生下肢DVT或静脉瓣膜异常者;临床资料缺失;凝血功能障碍者;既往有下肢血栓病史者。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有无下肢主被动训练、术中有无输血等。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判断术后有无下肢DVT发生。
(1)下肢DVT 发生情况。(2)分析下肢DVT 发生影响因素。(3)下肢DVT发生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采用SPSS 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69 例接受PLIF老年患者均无下肢DVT发生,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15 例患者合并DVT 发生,发生部位均位于小腿远端,其中胫后静脉4例、肌间静脉11例。均给予下肢DVT患者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事件,无肺栓塞、死亡发生,出院前末次复查时均无血栓。
分析69 例接受PLIF 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下肢DVT组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所占比例高于无下肢DVT 组,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所占比例低于无下肢DVT组(P<0.05),见表1。
表1 影响因素
将下肢DVT 发生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 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下肢DVT 发生危险因素,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为下肢DVT 发生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DVT 为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指血液于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下肢近端DVT为肺栓塞血栓栓子主要来源[4]。国内外研究指出,骨科大手术后发生DVT 危险性为39%~74%,致命肺栓塞发生概率为0.19%~3.4%[5]。故明确DVT 发生危险因素,对临床实施DVT预防干预措施,确保老年患者PLIF术后安全性,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下肢DVT 组年龄>70 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所占比例高于无下肢DVT组,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所占比例低于无下肢DVT 组,可见,老年患者PLIF 术后下肢DVT 发生与年龄、BMI、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输血、下肢主被动训练等因素有关。考虑其原因:(1)>70岁高龄患者血管内壁老化、静脉内膜更加粗糙,故随着年龄增加,下肢DVT 发生风险可能升高,与屈振宁[6]研究结果一致。(2)目前肥胖致使下肢DVT 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脂肪限制静脉回流有关,且BMI>27 kg/m2者机体多处于不同程度炎症状态,纤溶能力较低更易形成血栓。(3)手术时间越长,失血量越多,需输血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有研究表明,库存血全血通过常规滤器后,仍有部分碎粒、血块输入,进而诱发血栓形成[7]。故建议治疗输血时尽量采用新鲜成分血。(4)术后患者因长期卧床、切口疼痛、活动受限等肢体活动量较少,下肢静脉有较多静脉窦,血流相对缓慢,静脉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辅以按摩、主动肌肉收缩等活动,可促进血液流通,改善下肢微循环。本研究对上述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 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下肢DVT 发生危险因素,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为下肢DVT发生保护因素,临床可根据患者所具有高危因素不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并于术后开展下肢主被动训练,以减少老年患者PLIF术后下肢DVT发生。
综上所述,年龄>70 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老年患者PLIF 术后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明确上述因素,以实施科学合理防治措施,降低术后下肢DVT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