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洁,李 香,李晓娜
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3
脑梗死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高的特点,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脑梗死发生后常出现不同程度吞咽、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加之发病突然,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指出,给予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有效护理干预,可改善心理状态,促进肢体与语言功能恢复,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2]。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对疾病不同时期进行划分,不同时期患者的需求、体验、经历、状况不尽相同,据此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达到调节不良情绪、控制疾病症状的目的[3]。本研究选取郑州人民医院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50 例,旨在探讨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 年11 月—2018 年7 月间郑州人民医院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50例,2017年11月—2018年2月间的74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2018 年3 月—2018 年7 月间的76 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女26 例,男48 例;年龄48~72 岁,平均年龄(59.85±5.82)岁;偏瘫程度:27例轻度,35 例中度,12 例重度。观察组女30 例,男46例;年龄46~74 岁,平均年龄(60.47±5.96)岁;偏瘫程度:26 例轻度,38 例中度,12 例重度。两组年龄、性别、偏瘫程度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纳入标准:患者知情、自愿并签署同意书;经头颅MRI、CT 等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2)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严重并发症、精神病史;出现新的出血灶或梗塞灶;临床资料不全。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讲解疾病有关知识,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教会患者合理摆放肢体,嘱咐定期翻身,给予康复指导,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加强对患者大小便、用药、管路等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措施如下。
1.3.1 资料收集与计划:(1)脑梗死偏瘫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主动与其沟通,介绍本研究目的、时间等,使其充分了解本研究,提高配合度。(2)根据脑梗死偏瘫患者入院当天临床表现,定位其所在疾病轨迹阶段,并依照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自我概念行为、疾病相关行为评估其现状。(3)归纳整理所获得的资料,找到并告知患者其面临的问题,共同制定康复目标。(4)基于患者疾病轨迹分期、现状与设定目标,确定行为计划与实施方法。
1.3.2 实施:制订脑梗死偏瘫健康教育计划,对日常生活行为、自我概念行为、疾病相关行为进行重点干预。(1)发病期。采用动画、视频等方式讲解脑梗死偏瘫相关知识,如概念、症状、治疗方案、预后等,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帮助患者排解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使其乐观面对疾病。(2)早期康复期。护理人员亲身示范康复锻炼方法,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患者进行访谈,采用能动论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挖掘正能量,帮助建立积极心态迎接疾病与康复锻炼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如志愿者、义工、医保等,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持续康复期。指导该时期饮食、自我管理行为,若患者伴有并发症则进行有关知识宣教;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活动能力、做家务能力、自理能力等;邀请治疗成功的病友介绍自身经验,增强患者康复信心。(4)半稳定期。普及运动、饮食、复诊等知识,加强康复锻炼,并再次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以良好心态开展新生活。
1.3.3 评价:制定科学评价标准,依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际情况评定当前护理干预效果,若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患者住院期间每日对其评估1 次,若病情发生变化则立即进行评估;患者出院前对其日常生活行为、自我概念行为、疾病相关行为进行总评价,干预至患者出院。
(1)比较两组疾病知识知晓率,自行设计脑梗死偏瘫有关知识调查问卷,包括疾病概念、临床表现、康复锻炼等,满分100 分,<60 分代表不知晓,60~79 分代表基本知晓,>79分代表知晓,基本知晓、知晓计入总知晓。经预实验,本问卷评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为0.90,效度系数为0.84。(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总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总评分,SDS、SAS总分均为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负性情绪越强。(3)比较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能主动配合完成康复锻炼计划为完全依从;在督促下才能完成康复锻炼计划为部分依从;存在严重抵触情绪,无法完成康复锻炼计划为不依从[4]。部分依从、完全依从计入总依从。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率96.05%高于对照组70.27%(P<0.05),见表1。
表1 疾病知识知晓率例(%)
干预前,两组SDS 评分、SAS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负性情绪(±s)分
表2 负性情绪(±s)分
组别观察组(n=76)对照组(n=74)tP SDS干预前54.15±5.34 53.26±5.28 1.026 0.307干预后45.08±4.29 49.61±4.52 6.297<0.001 SAS干预前56.38±5.72 55.19±5.43 1.306 0.194干预后43.13±4.34 46.69±5.02 4.650<0.001
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94.74%高于对照组81.08%(P<0.05),见表3。
表3 功能锻炼依从性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脑梗死发病率日益上升,成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之一。脑梗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降低日常生活能力,且影响心理健康,降低功能锻炼依从性,不利于预后改善[5]。因此,需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以改善预后。
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给予疾病不同时期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自我概念行为、疾病相关行为等3 个方面的护理干预,能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6]。陈琼珍等[7]学者指出,给予卒中患者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干预,疾病知识知晓率达96.00%,可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本研究将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SDS 评分、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通过采用动画、视频等方式讲解脑梗死偏瘫相关知识,如概念、症状、治疗方案、预后等,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消除对未知的疑虑,从而减轻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乐观面对疾病。本研究对比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提示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可增强功能锻炼依从性。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干预中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邀请治疗成功的病友介绍自身经验,可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克服心理障碍,从而积极接受康复锻炼,在半稳定期再次开展心理疏导,能为坚持功能锻炼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可提高疾病知识知晓率,改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增强功能锻炼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