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良
云南省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建水 654300
作为临床多发性甲状腺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临床发病率均较高,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为良性病变,甲状腺癌为恶性病变,两种病症手术指征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临床症状及病理类型等均存在较高的相似度,影像学表现存在重叠,临床鉴别难度较大,具有较高的临床误诊率,不利于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螺旋CT扫描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均较高、扫描速度快,可进行小视野扫描,可使甲状腺病变特点及甲状腺组织细微结构得到清晰显示[1]。甲状腺癌生长不均匀,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生长,肿瘤病灶呈分叶状且不规则,癌组织穿破或者侵入纤维包膜并向周边组织浸润,病灶边界不清。结节性甲状腺肿边界清晰且呈规则的椭圆形、类圆形或者圆形,边界清晰[2]。该次研究选择该院2015年5月—2020年4月进行诊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患者292例为研究对象,两种病症CT征象存在较大差异,CT在病情鉴别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现报道如下。
将于该院进行诊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217例及甲状腺癌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手术及病理诊断并确诊;患者无精神或者意识障碍且在了解该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人格偏离史、人格障碍史者;伴有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者;合并肺心肾肝等脏器功能障碍者[3]。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144例;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51.23±5.25)岁。甲状腺癌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2.09±5.16)岁;髓样癌3例、乳头状癌70例、未分化癌1例、滤泡癌1例。对比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予以全部患者CT检测,应用双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自患者声带扫描直至胸廓入口,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加扫,设置参数如下,管电流:250 mA、管电压:120 kV、层厚:5 mm、层距:1.0、重建4 mm。完成常规平扫后予以患者增强扫描,自患者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 mL,采用单筒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注射速度:3 mL/s,于注射25 s后实施动脉期增强扫描,于注射65 s后实施静脉期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在处理工作站进行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密切观察平扫特征与强化特征并行CT值测量。由具有丰富阅图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影像学资料,若出现意见相左现象则需要进行会诊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状腺癌组主要表现为病灶单发、密度不均匀、包膜不完整、淋巴结肿大、有钙化灶、增强密度不均匀、无平扫晕环征。结节性甲状腺肿组主要表现为病灶单发、密度均匀、包膜完整、无淋巴结肿大、无钙化灶、增强密度均匀、有平扫晕环征,两组各项CT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征象比较[n(%)]
甲状腺癌组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CT平扫值与强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T平扫及强化值比较[(±s),Hu]
表2 两组患者CT平扫及强化值比较[(±s),Hu]
组别 平扫 强化值甲状腺癌组(n=75)结节性甲状腺肿组(n=217)t值P值60.23±11.54 63.57±13.51 0.782>0.05 98.45±13.57 101.38±14.02 1.016>0.05
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均属于多发性甲状腺病变,两种病症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均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导致鉴别及诊断难度增加[4]。甲状腺组织出现癌变等反应时,贮碘细胞受损并使得甲状腺组织中碘含量显著减少,CT图像上形成低密度区,因此,CT扫描在甲状腺病变检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引发原因为机体内分泌异常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及增生修复等出现变化,早期以单纯性腺肿为主要表现,随着病变不断发展,甲状腺组织增生及修复反复进行并形成纤维间隔与结节,继而形成结节性甲状腺肿,因此,多表现为多发结节[6]。
结节性甲状腺肿根据病变性质差异可分为增生性结节及贮留性结节,病变性质及病变时间不同,结节形态可见多样化表现,临床症状无典型性,患者通常因颈部触及肿块等就诊。CT图像中可见形态多样的多发结节,边界规则且对邻近结果表现为压迫性改变,无浸润现象[7-8]。因甲状腺供应动脉血流丰富,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见明显强化病灶且边缘规则、清晰,静脉期与延迟期病灶均表现等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均可见渐进性强化[9]。甲状腺癌主要病理类型包括未分化癌、髓样癌、滤泡癌以及乳头状癌等,其中,以乳头状癌发生率最高,初期无典型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以颈前部无痛性肿瘤接受诊疗,部分患者可见锁骨上窝或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肿块固定其质地较硬[10]。甲状腺癌CT征象表现为等密度肿块,以单发为主,病灶不规则或者呈类圆性,内部密度不均匀且边界模糊,对邻近组织表现为浸润性变化,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明显[11]。
该次研究中,两组病灶数目、密度均匀性、包膜完整度、有无淋巴结肿大、钙化、增强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平扫晕环征等CT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两种病症病灶数量、部位以及形态和密度特征等均存在显著差异。甲状腺癌钙化发生率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钙化主要位于病灶内部,以细沙粒样钙化为主要表现,营养不良性钙化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钙化表现并以混合性钙化和粗大钙化为主,细微钙化发生率较低,纤维分隔及病灶边缘为多发部位且呈蛋壳状或者弧形。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在进行CT征象分析时应注意淋巴结与甲状腺密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见明显强化表现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特征。
甲状腺癌组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CT平扫值与强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李敬哲研究[12]中,甲状腺癌组CT平扫值 (61.31±12.07)Hu、强化值(97.64±13.52)Hu, 结节性甲状腺肿组CT平扫值(64.48±14.52)Hu、强化值(101.30±13.96)Hu,该次研究中,甲状腺癌组CT平扫值(60.23±11.54)Hu、强化值 (98.45±13.57)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CT平扫值(63.57±13.51)Hu、强化值(101.38±14.02)Hu,该次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两种病变血管均较为丰富可能为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平扫CT值及强化CT值差异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CT征象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临床进行病情鉴别和诊断的重要依据,具有采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