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服务是发展和推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保障。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高校口译教学研究以更好地服务对外文化交流。高校的口译人才培养要结合市场需求,要做好行业市场调研,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相应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关键词】对外文化交流;语言服务;口译教学
【作者简介】孝红波(1976.05-),女,汉族,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口译教学。
【基金项目】大连市社科院2019年度智库重大调研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语言服务技能研究——以大连市对外交流中口译人才的培养为例 ,项目编号:2019dlsky027。
一、引言
中国的语言服务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而萌芽,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初步形成。进入21 世纪后,全球化和服务外包行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服务市场的繁荣。与语言服务相对应的中国高校口译研究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口译活动的多样性上。中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口译课程,口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口译不是把别人的东西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性技能,口译具有自身的独创性,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口译,使源语在另一个语境里得到更大的传播和接收,甚至产生更巨大的影响。
语言服务是发展和推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保障,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服务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语言服务是指通过直接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服务和产品,或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所需的技术、工具、 知识、技能,帮助人们解决语际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服务活动。
二、大连市语言服务需求
大连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国5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之一。近年来,大连市的展览业异军突起,自2007年起成功申办了夏季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峰会,大连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等119个展会成为大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展出面积达87.8万平方米,每年都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家企业参展。这些展会的成功举办都需要大量口译人才的服务和支持。
高校的口译人才培养要结合市场需求,做好行业市场调研,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相应政策的保障和扶持。翻译行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做好行业态势发展调研,及时反馈给高校,为语言服务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政府要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對语言服务行业资格认证给予支持。
三、高校提供优质的口译智力资源
口译教育与社会发展和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口译职业能力,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达到政产学研一体化,使口译从交际训练到成为语言服务的一个环节。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语言服务已经成为产业链上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在口译的教学和实践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口译质量的标准、客户需求、口译产出的衡量标准,以及市场和定位。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口译研究不仅要关注动态翻译过程,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注重对口译实践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译员的研究,也要探讨新的技术手段对口译实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CAT、翻译软件或相关工具与人的分工、AlphaGo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棋手等引发了对职业口译员命运的思考。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翻译软件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更是让人们忧心忡忡,担心口译员的职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完全消失。这些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口译的研究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从培训到教学,从知识传输到技能训练,从技能训练到口译训练,将学生的成长过程纳入我们关注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从理解、笔记和表达技能的宏观概念的讲解到提高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从翻译能力到译者能力,从语言跨文化能力和职业沟通能力,从文本处理能力到对各类工具的使用和语言服务能力,逐步扩大学生“能力”覆盖的范围。
如何确定和评测中国学生的母语和外语水平,如何在口译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一些在理论上得以解决的问题不一定在实践中行得通。口译研究在提升口译活动及译员的社会地位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口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交替传译笔记课给学生和老师制造了不少麻烦,不做笔记时,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整、清晰地表述听到的信息,一旦使用笔记,学生变得既不会听也不会记笔记了。刚开始教授笔记的方法也很失败,用几个课时系统介绍笔记的记录方法,告诉学生为什么记笔记、何时记笔记、如何记笔记等。但是几节课下来,学生看不懂自己的笔记,脑记的信息还大量缺失,无法即时还原信息,更无法完整表达。学生训练初期,经常觉得课堂上真实的录音或录像更贴近实际生活,但是真实材料的难度大大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又一下子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结果是口译课完全变成了深奥的理论课。另外,如果不重视主题知识与语言知识的关系,以为只要了解重要的单词就可以在口译实践中解决理解或表达问题,没有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研读相关的理论著作,还需要根据理论著作提供的原则或方法进行反复实验,努力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课上课下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参加国内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研讨会,这些交流和学习都有助于思考,有助于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开拓新思路。
为实现育人功能,实现寓德于课、寓德于教,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要探讨如何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让“金课程”走进“金课堂”,强调成效导向,探讨金课设计,提升教学境界。将语言与育人的融合贯穿于外语课程教学全过程,深化育人理念,提升教学境界,包括口译课程教学流程各阶段、线下线上各环节,体现在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口译金课”设计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语言知识、技能培养与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寓德于课、寓德于教”“淘汰水课、 打造金课”是当前各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全新发力点。深化育人理念,提升教学境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将语言与育人的融合贯穿于口译课程全过程,包括教学流程各阶段、线下线上各环节。体现在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口译金课”设计中,就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语言知识及技能培养与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促进协作共建,培养优秀团队。结成口译课程协作团队,集体教研,细致研讨,深入挖掘口译课程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共同探索语言与育人融合的有效途径,共建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秀、教学能力突出的满足社会对优秀口译人才的需求。打造语言与育人融合的“金课堂”,解决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口译金课”课程教学督导机制,混合式口译“两性一度”的“口译金课标”,打造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口译金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雨课堂等平台,将口译课程真正打造为“金课”。
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实现语言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反映国家、院校与学生需求,注重学生未来发展,体现院校培养特色。教学过程设计紧密围绕口译教学目标,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语言与育人的融合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等符合语言教学规律,注重语言教学实效。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通过适当的内容、多样的方法与先进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启发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合作、探究与创新。教学评价包含显性与隐性维度,体现对语言目标与育人目标的综合考查。教学评价方式多元,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途径收集信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导向清晰,标准明确,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迪、引导和督促作用。
汇聚学术与用人单位精英,共创新型伙伴关系,构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也是高校口譯教学需要探讨的主要课题。合作办学,培养新型人才是新型教学模式的需求,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高校口译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即‘眼中有活、懂得做什么、如何做、问什么做的翻译人才。知识传输固然重要,但学生如果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翻译教育的目标则无法实现。”探讨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结合高校口译专业或课程的特点开展校企合作,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语言服务人才。
四、结语
高校口译教学的过程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近些年来,国内外翻译界的学者们提出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互动教学法、成果导向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较翻译教学法、实况式翻译教学法等。而以任务教学法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施的实战式项目教学法,综合了其他现行教学法的精华,以“项目”为导向,教师在实战中教,学生在实战中学。针对具体的口译项目,对任务进行确定、设计和实施,带领学生在实战中理解、消化、总结和提高,逐步接触现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翻译实践中不仅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同时也学习了企业的项目开发、质量评估和管理,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高校也根据企业客户的需求,培养专门人才,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达到了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晓勇.加强语言服务行业建设,服务中国国际传播战略[J].对外传播,2011(7):32-34.
[2]袁军.语言服务的概念界定[J].中国翻译,2014(1):18-22.
[3]刘和平.翻译学:口译理论和口译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8):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