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知识的课堂教学反思

2021-07-06 18:06蹇菊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拍子连线小节

蹇菊华

注:此文已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4年第3期

以前上音乐课,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常常把音乐知识放在歌曲演唱中讲解,可是我发现,当讲解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表情冷淡,注意力也不集中。他们有的嘴里仍唱着歌停不下来,有的低头把书翻来翻去无动于衷,还有调皮的瞅准机会向身边的同学恶搞一下……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的我真是有些郁闷。想拉下脸来去管纪律吧,又觉得学生也没犯多大错,况且还“法不责重”呢!可是不管吧,这讲解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还发现,学生的歌都还唱得不错,但问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吧,总是满头雾水,回答不出来。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感到困难呢?

最近,我一改以往的教学过程,把学习音乐知识放在课堂教学的开初一段时间,我发现课堂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课一开始,老师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这里,他们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老师,心里想,老师这节课会带给我们些什么呢?我就趁势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用学习的结果指导歌曲的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前学习的音乐知识在本节课里得到运用,学习过程非常轻松,知识掌握得也较牢靠。比如,在上四年级上册第3课歌曲《愉快的梦》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关上书,听老师弹奏乐曲(《愉快的梦》),并用手轻轻拍拍子,听完后告诉老师,老师弹奏的是几拍子。当我弹完,学生纷纷发言——“三拍子”,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说,我们刚刚听到的乐曲是“两组”三拍子,即六拍子。我及时在黑板上板书了拍号“6/8”,并告诉学生,它的强弱规律基本上是三拍子的重复,只是把第四拍变成了“次强”而成为“强、弱、弱、次强、弱、弱”。我让学生用身体部分拍出这个强弱规律,再合着音乐拍一次。接着我问学生,“6/8”这个拍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举手:“‘8是什么意思?”,我板书了以前学过的拍号“2/4、”“3/4”问,这里的“4”是什么?有学生说“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我提示学生,以此类推“8”是什么意思?学生恍然大悟:“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我抓住时机板书出《愉快的梦》前两个小节的旋律:3 3 321|5· 5· |請学生唱,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把这句唱准确了,我就让这些孩子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唱。接着,我板书了曲谱:5 5 542 |1·  1·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把这两小节唱好了,我在最后一小节两个“1· ”上加上了连线,告诉学生,现在这两个“1· ”只能唱一个,但要唱够6拍,“那么这条线起什么作用呢?”“连接作用”。我又把连线画在 542 头上,那这几个音又怎么唱呢?学生发现,加不加连线对这几个音来说没变化,那么为什么又要加上连线呢?我在这两小节下面加上歌词“轻轻荡漾”,学生很快就发现,“荡”字是用三个音来完成的,所以加上了连线,“这个连线在这里表示圆滑线,一字多音时就要用它表示”。至此,本节新学的音乐知识便已水到渠成。我把剩下的简谱让学生唱,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得非常快。

下课后,我就开始反思,我以前的教学问题出在哪呢?

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在处理好各种关系中要求,既要启发学生又要有适当的讲授。我想因为是讲授新知识,所以就直接告诉学生,在这里是因为什么知识,所以要怎么样怎么样唱,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的工具,所以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正如一句话总结的: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也会忘记,让我自己去做,我会永远记住。原来我就是没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2.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老师在学生唱歌的过程随意打断学生,让学生的演唱被迫中断,这与打断别人说话是一个道理,这是一种高高在上,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也难怪学生这时都不愿听老师讲那些知识。

3.没有做到以音乐为本。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逻辑课,而是以丰富学生情感为主的情感课。如果在传授音乐知识时,学生状态不好,老师心情也会变坏,这容易挫败双方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唱出的歌曲就会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运用一切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情绪,积极参与老师设计的一切活动——包括音乐知识的学习。

4.音乐知识的讲解没有做到连续性和系统性。没有复习巩固,没有启发引导,没有层层剥笋的过程,学生见到的只是一片树叶,而非枝繁叶茂的大树,更别说一片森林了——正所谓“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也正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难于理解消化的,所以总是容易忘记。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小学

猜你喜欢
拍子连线小节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快把我哥带走
“四分之三拍”读法没错吗?
趣味连线
光明正大
拼音连线
节节草的秘密
交通工具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