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历代石刻集》铭文录写校勘札记

2021-07-06 01:06寇占民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宜州石刻

寇占民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地处黔桂咽喉要冲,历史上曾是州、郡、府、路治所和专区所在地,也是历代显要名流、迁客骚人任职、贬谪、考察、游历之地。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起,距今已有2 100多年的历史[1]2-3。宜州风光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石刻正是这一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之一。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发现的500余件石刻,主要种类有摩崖石刻和碑刻[2]前言。由韦丽忠、韦茂明二位先生主编的《宜州历代石刻集》(以下简称《石刻集》)于2017年结集出版,书的前言介绍全书采集了代表性的253(1)据笔者统计《石刻集》采集拓片253件,实收碑刻作品为248件。其中宋代石刻29件,明代石刻71件,清代石刻84件,民国石刻29件,残碑撷珍35件。件拓片,按照时间顺序和石刻刊出的先后录写碑文。正如编者所说的那样,这些石刻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宜州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域、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历史事件和山川人物等情况,是宜州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石刻集》历时6年编写而成,经历田野考察石刻,实地制作拓片,点读录写碑文和编撰结集出版等环节。此书在编写方面较为专业,按照资料性质分别设置石刻拓片,石刻相关信息介绍和石刻铭文点校录写。《石刻集》的出版惠及学界,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宜州石刻提供了难得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宜州乃至粤西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但是,笔者在研读《石刻集》原拓铭文过程中,发现整理者所录写的文字材料存在一些瑕疵。例如:个别文字的隶定不够准确,句读的使用不够恰当,还出现了夺文和衍文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研究者或读者对该书诗文的理解和研究,进而影响其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今笔者不揣浅陋,针对《石刻集》录写中出现的文字的隶定和句读的使用等问题,提出一得之见,尚祈方家指正。

一、文字方面的差错

《石刻集》整理者在录写原拓文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文字方面的差错,主要是字形隶定的讹误,也有夺文和衍文现象。这些错误的存在势必会对石刻铭文内容的理解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这些宝贵资料的价值与研究。

(一)《陈瑛白龙洞题诗》(2)见《石刻集》第84页。

这是一处明代摩崖石刻,现存会仙山白龙洞口外南侧距地面1.6米处的崖壁上。石刻形制高49厘米,宽45厘米。字体为楷书,全文直书,行文从右至左,分为7行。正文56个字(重文1),落款12个字,共计68个字。为讨论方便,将诗文按照《石刻集》整理者录写的原文抄录如下:

名山山色霭苍苍,掩映玄都隐九光。

石洞有龙云自湿,丹炉无火日空长。

鹤巢绝壁乔松古,凤去空岩瑞草香。

惆怅仙翁渺难觅,尘缘无份继长房。

(1)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之一)

(2)豪华肥壮虽无分,饱暖安闲即有余。(白居易《履道西门》)

(3)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黄庭坚《江城子·忆别(新来曾被眼奚搐)》)

(4)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诗集》)

(5)百年无分翦天骄,賸有愁心答汉朝。(陈去病《丁未八月海上藏书楼夜坐杂感》)

上揭例句是从唐代到近代的诗词,诗中都使用了“无分”一语,意思都为“没有机缘”。《陈瑛白龙洞题诗》正是描述诗人游山探洞寻找仙翁,仙山仙洞风采依旧,可惜自己是一个凡尘之人,还是没有缘分遇到仙翁。诗句中“尘缘无分”描写的正是诗人尘缘未了,难觅仙人。石刻原篆用字准确无误,整理者所录写的文字有误,应将录写诗中的“份”改为“分”。

(二)《冯公墓志铭盖》(3)见《石刻集》第116-117页。

这是一件明代墓志铭盖碑刻,现藏宜州文物管理所。碑刻形制长62厘米,宽51厘米,厚10厘米。字体为篆书,全文直书,行文从右至左,分为4行,每行5个字,共计20个字。为讨论方便,按照《石刻集》整理者录写的原文抄录如下:

明故显考广东布政司左参议朝咨大夫冯公之墓

(1)至元三年(1266),修建大都城,弘略帮助其父为筑宫城总管。八年,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领宿卫亲军、仪鸾等局。(《元史·张弘略传》)

(2)奉令征收河南百姓的欠粮,德温总是定出公平价格,按价付钱,百姓深感便利。升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令祭山水神癨。(《元史·刘德温传》)

(3)权臣对此很不高兴,降天福为朝列大夫、衡山路同知。(《元史·姚天福传》)

(4)穆宗即位,复德洪官职,并进阶朝列大夫。不久退休。(《明史·钱德洪传》)

(5)叶祯,字梦吉,高要人。……贼释围去,诸村获全。事闻,赠朝列大夫、广西参议,守臣为立庙祀之。(《明史·列传第五十三》)

上揭例句为正史中的记载,文中“朝列大夫”均为官职名。《石刻集》所收明代摩崖石刻《黄勋白龙洞诗并记》的作者黄勋身份就是“赐进士朝列大夫广西布政司右参议”[2]101。由此可见,《冯公墓志铭盖》整理者所录写的“朝咨大夫”是错误的,应改正为“朝列大夫”。

(三)《冯公墓志铭》(4)见《石刻集》第118-119页。

这是一件明代墓志铭碑刻,现藏宜州文物管理所。碑刻形制长60厘米,宽51厘米,厚9厘米。字体为楷书,全文直书,行文从右至左,共计769字(有3个字漫灭不清,实录为766字)。按照《石刻集》整理者录写的原文现将要讨论的相关文字抄录如下:

公生而颖异,甫髫配师授伏生书,一经目,义即了了,敷而为文,纯正宏博。寻以成化辛卯,发解广西,越辛丑试雋南宫入对,大廷传胪居第二甲,既择揭主职方事,甚能其官,朝野间皆谓都宪公有后。

(1)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也。……凝幼聪晤,美容止。既长,博涉经传,有文辞,尤工草隶。天嘉四年,释褐授秘书郎,转庐陵王文学。(《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

(2)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二十一,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大中九年进士擢第,释褐从事诸侯府,入为鄠县尉、集贤校理。(《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3)师颃,字霄远,大名内黄人。……建隆二年举进士,窦仪典贡举,擢之上第。释褐耀州军事推官,以疾解,久不赴调。(《宋史·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五十五)

(4)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也。……天爵由国子学生公试,名在第一,释褐,授从仕郎、大都路蓟州判官。(《元史·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

(5)大学士冯铨释褐十三年登宰辅,为忠贤所暱。(《明史·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6)诸寿贤,字延之,昆山人。既释褐,上疏愿放归田,力学十年,然后从政。(《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九)

上揭例句是从唐宋到元明时代的史书记载,文中“释褐”一词都是开始为官之意。整理者将“释褐”录写为“择揭”则不辞,应当将此铭中录写的“择揭”改正为“释褐”。

(四)《陈烓文白龙洞题诗》(5)见《石刻集》第110-111页。

这是一处明代摩崖石刻,现存宜州区会仙山白龙洞口内西北距地面5米处崖壁上。石刻形制高59厘米,宽77厘米。字体为楷书,全文直书,行文从右至左,分为16行,前面为诗文,后面是题记,加之落款,共计186个字。按照《石刻集》整理者录写的原文,现将相关讨论的文字抄录如下:

扪薜牵萝欲上登,云开青障见高棱。苍崖拂拭留诗在,他日来游记我曾。

弘治癸丑之仲夏,予以抚历公余,偶登会仙山,触目兴怀,促成数句以见志,……

上揭所录写文字前四句为相关诗文,后为相关题记。诗句“云开青障见高棱”中“障”原拓片作“”,应为“嶂”。障为阻塞、阻隔义;嶂为高耸的山峰。南朝梁沈约《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诗中“青嶂”正是指高耸的山峰。摩崖石刻诗句中“云开青嶂见高棱”描写的正是云开雾散,青葱的山峰现出了高耸的脊梁。整理者所录写是错误的,应当将诗句中的“障”改正为“嶂”。

二、句读方面的差错

整理者录写《石刻集》时,一些句读的使用不够恰当,主要表现在断句不够准确、标点符号使用不够正确两个方面。这样势必会对铭文内容的理解出现偏误,进而影响这些宝贵资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研究。

(一)《何穀捐资重塑上真圣像记》(6)见《石刻集》第46-47页。

这是一处宋代摩崖石刻,现存宜州会仙山南麓点将台上方崖壁上。石刻形制高60厘米,宽53厘米。字体为楷书,全文直书,行文从右至左。正文62个字,落款10个字,共计72个字。为讨论方便,按照《石刻集》整理者录写的原文及标点抄录如下:

承直郎宜州州学教授何穀,偕妻程氏发心重新装塑上真圣像并扈从共七尊,仍彩饰圣龛一所,并舍黄幔一铺、帘壁等件,上奉威光,用保己身清吉眷属安宁。

瑞平丙申九月吉日谨识

上揭摩崖刻石所记内容较为简单清楚,整理者录写时所使用的标点尚有可商榷之处。这段文字的主语为“何穀”,“偕”为副词,一同、一道义。“发心”佛教用语,谓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后泛指许下向善的心愿。唐代诗人刘长卿《秋夜有怀高三十五適兼呈空上人》:“吾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遂发心。”诗中“发心”即是此意。“发心”在上揭句中作谓语,是陈述主语“何穀同妻子程氏”的,所以“何穀”后不应断句,应与下文连读。“发心”后面的文字为宾语,陈述的是何穀夫妻的具体心愿。由于宾语较为复杂,内容较多,句子较长,为了表明层次,最好在“发心”后点断。“发心”所关涉的宾语较长,一共有3个。宾语一“重新装塑上真圣像并扈从共七尊”,这是主人表达的最主要心愿。“并”为连词,同、和义;“扈从”为随从义,这里指的是“上真”的陪从。此句大意是重新塑造上真圣像与其随从像一共七尊,所以应在“共七尊”下点断。宾语二“仍彩饰圣龛一所”。“仍”为因袭、不改义,引申为保留原样的。“所”为量词,一般指房屋。这里是供奉圣像之龛,所以也可以称为所。此句大意是按照原样制作彩色装饰的圣龛一个。宾语三“并舍黄幔一铺、帘壁”。舍为施舍义,铺为量词,表示面积较大的物量。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长安二年,内出等身金铜像一铺。”[12]224文中铺即为此意。此句大意是一同施舍的还有黄色的帷幔一铺和装饰墙壁的帘子等物品。三个心愿至此完毕,当为断句,并使用句号表明层次与句意。最后为祝嘏之辞,施舍之人通过施舍希望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愿望一共有三个:一是“上奉威光”,二是“用保己身清吉”,三是“眷属安宁”。所以应当在“清吉”后断句,原文录写没有停顿。

综上所述,上揭摩崖石刻的正文的句读应为“承直郎宜州州学教授何穀偕妻程氏发心,重新装塑上真圣像并扈从共七尊,仍彩饰圣龛一所,并舍黄幔一铺、帘壁等件。上奉威光,用保己身清吉,眷属安宁。”

(二)《冯公墓志铭》(7)见《石刻集》第118-119页。

关于这件明代碑刻,前文论述《冯公墓志铭盖》中的“列”字时,已经对其情况进行了介绍,这里只讨论其句读方面的问题。按照《石刻集》整理者录写的原文及标点,现将要讨论的相关内容抄录如下:

越辛丑试雋南宫入对,大廷传胪居第二甲,既择揭主职方事,甚能其官,朝野间皆谓都宪公有后。

上揭文辞中,“越”为虚词,无实意,常用于时间名词前,古文献中还用“粤”“雩”等表示。“辛丑”当为成化辛丑年(1481年)。“越辛丑”为时间名词做句首状语,应为一句读。“雋”又写作“隽”,古时以小鸟为射的,射中为雋。大徐本《说文·隹部》:“雋,鸟肥也。从弓。所以射隹。”许慎释义为“鸟肥”,马叙伦认为是对“臇”的解释[13]126。雋是个会意字,从弓射隹,引申为射中目标。古代射礼把所设箭靶子的中心画上鹄,这就是放矢之的。鹄本为鸟名,射之难中,中之为雋[14]345。科举时代,比喻考中为雋。例如,宋代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名高场屋已得隽,世有龙门今复登。”诗中“得雋”为科举考试考中之意。墓志铭中“试雋”为参加科举考试。“南宫”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明代阮大钺《燕子笺·入闱》:“山岳君恩隆重,主南宫大典,滥及愚蒙。”上揭文中“试雋南宫”应为一句读。“入对”原为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这里指的是殿试中回答皇帝提问。文中“试雋”应为会试,“入对”应为殿试。“入对大廷”当为一句读。“传胪”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9]1629。“传胪居第二甲”意思是殿试公布名次为第二甲第一名。“择揭”为“释褐”之误,“释揭”是开始为官之意,前文已有论证。“既释褐”就是开始为官之后,应为一句读。“主职方事”意为主政一方事务。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正确的标点为“越辛丑,试雋南宫,入对大廷,传胪居第二甲。既释褐,主职方事,甚能其官,朝野间皆谓都宪公有后”。

(三)《陈瑛白龙洞题诗》(8)见《石刻集》第84页。

这是一处明代摩崖石刻,前文已经介绍。按照《石刻集》整理者录写的原文及标点,现将要讨论的相关内容抄录如下:

正统丁卯游客凌江梅隐、陈瑛

前文我们讨论文过这首诗中的“分”字的隶定问题,这里要讨论的是这处摩崖石刻的落款中标点问题。《石刻集》整理者将此石刻命名为《陈瑛白龙洞题诗》,是因为此石刻落款中有“陈瑛”。按照整理者的点读,“凌江梅隐”与“陈瑛”之间使用顿号,二者为并列关系,即这首诗是两个人的合作,应当定名“凌江梅隐、陈瑛白龙洞题诗”。按照常理一首诗由两个人合作,自古罕见。整理者命名此诗为“陈瑛白龙洞题诗”并没有错,只是落款的标点使用错误造成的。我们尝试着分析一下落款文字。“正统”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正统丁卯”(公元1447年)为题诗时间,当为一句读;“游客”指的是诗人自己;“凌江”当为诗人的籍贯。查阅资料得知,凌江又名盐溪、若耶溪,即今江西宜丰县南耶溪河。《清一统志·瑞州府》:凌江在新昌县南。一名盐溪,又名若耶溪。宋元时期以“梅隐”入题的诗词有很多。例如:宋代曾丰的《梅隐》,王炎的《张德夫园亭八咏·梅隐》,郑刚中的《拟题黎簿尉梅隐用其韵》;元代陆文圭的《唐多令·梅隐庵席上赠歌者》,蒲道源《满庭芳·南营探梅至梅隐丈》等。我们不能确知诗人用意,但“梅”在古代诗人心中往往是傲骨的象征,也是文人所追求的精神。“隐”往往是与文人气节相关,多寓归隐山林,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现今武汉留有梅隐寺。上揭题诗落款中“凌江梅隐”我们虽然不确知它的准确意思,依据石刻的落款文例,推测应当是诗人陈瑛的别号。我们认为落款中使用顿号不当,正确标点应当为“正统丁卯,游客凌江梅隐陈瑛”。

(四)宋代石刻《唐应期等会仙山题记》(9)见《石刻集》第42-43页。

这是一处宋代摩崖石刻,现存宜州会仙山南麓点将台上方崖壁上(距台地约2.6米)。石刻形制高79厘米,宽40厘米。字体为楷书,全文直书,行文从右至左,共4行。正文17个字,落款14个字,共计31个字。为讨论方便,按照《石刻集》整理者录写的原文及标点抄录如下:

唐应求中秋前一日,奏本命于此以求福利。

时嘉定己巳,韦子纯、仝登、唐应期书

这处摩崖题记文字简短,内容明了。但依据铭所表达文内容,整理者所录写的文句中有一处句读使用不当。“于此”为介词结构作补语,“奏本命于此”当为一句读。题记正确的标点应为:唐应求中秋前一日奏本命于此,以求福利。

三、结语

《宜州历代石刻集》作为地方特殊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可谓功在当代,惠及后人。它的整理、编撰、结集和出版凝结着有识之士的心血和智慧,为地方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做了很好的榜样。宜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名片,宜州石刻无疑就是其中璀璨的一张。古代宜州虽地处偏远,但从不缺少先进文化的播撒。秦代统一后,宜州一地隶属于桂林郡。到了汉武帝时期正式置县,隶属郁林郡[15]386。唐宋时期成为朝廷流放官员之地,黄庭坚即谪徙于此。元明时期成为了军事要冲。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它始终都是桂西北地区的文化焦点和军事重镇。可以说,宜州是中国古代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粤西文明代表地。一个县域境内具有时代久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石刻遗存,真是令人惊叹。这些石刻不仅仅是宜州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更是粤西多民族历史文化交流融合的明证。当面对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时,首先,我们应当敬畏先人,感谢他们的筚路蓝缕之功;其次,应当更谨慎、科学地整理研究这些文字材料,真实地还原历史并启示后人。

猜你喜欢
宜州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里来自新疆的阿里一家深深地爱上了宜州
嘉那嘛呢石刻工艺演变调查
宜州区桑蚕业的精准扶贫政策分析
宜州区桑蚕业的精准扶贫政策分析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宜州,四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