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娟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从2006年至今,《广西文学》成功举办了8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展示了广西诗群分布和诗人队伍的构成情况,呈现了新世纪广西诗歌面貌和诗坛格局。广西诗歌双年展以两年为1个周期,征集广西本土诗人、省外广西籍诗人就某一主题的诗歌创作,将其中优秀作品集中发表于当年的《广西文学》。诗人们在诗歌展上获得认可,通过参展不断进步、迅速成长。广西诗歌双年展是大型诗歌发布会,也是卓有成效的文化发展举措。
纵览全国省级作协主办的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其中历时近20年、坚持以专栏、专刊、甚至两期合刊的巨大篇幅为本地诗歌布展的,惟有《广西文学》。因此,广西诗歌双年展在诗界和评论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张清华、霍俊明、谢有顺、张立群等著名诗歌评论家都肯定了广西诗歌双年展的贡献。
对广西诗歌双年展的各项数据加以统计分析后,不难发现:广西诗歌社团众多,诗群林立,数代诗人同时在场,笔耕不辍,新作频出。庞大的诗人队伍,高产量的诗歌作品,形成了广西诗坛众声喧哗、热闹异常的局面。
广西诗歌双年展每两年举办一次,以综合性文学杂志《广西文学》为其布展平台,因其展出作品之多,使当期刊物俨然一部大开本诗集。广西诗人们踊跃参与这逢双年一聚的盛会,奉上自己的最佳作品,双年展因此顺利地从第一届办到了第八届,所展出的作品分别刊发于2006年第10期、2008年第9期(专刊)、2010年第10期、2012年第11-12期(合刊)、2014年第12期(专刊)、2016年第11期(专刊)、2018年第12期(专刊)和2020年第10期(专刊)的《广西文学》上。
多年来,广西诗歌双年展的总设计师冯艳冰,编辑陆辉艳、牛依河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广西文学》为展馆,精心布置展厅,合理编排展位和展示顺序,既突出重要诗人,也不忽略诗人群体。广西诗歌双年展多姿多彩而又有条不紊,给读者带来上佳视觉效果并留下深刻印象。
1.展厅布局巧妙,展位排序合理
各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布置展厅时,或以诗歌群落为单位,让诗人以群体身份集体登场;或以出生年代为序,让诗人们按年龄大小依次亮相;或以诗人所活动的城市为片区,以地图网格逐一展览其作品。但无论如何排兵布阵,皆以诗歌质量为重,兼顾地域、社团流派及诗人的出生年代,客观而全面地呈现不同年龄、不同群落的诗人的创作情况和优秀作品。
第一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侧重于诗群风貌,展示了相思湖诗群、南楼丹霞诗群、漆诗群、扬子鳄诗群和自行车诗群等5个诗群;第二届和第七届按出生年代秩序井然地展出不同年龄的诗人之作;第四至第六届以行政区划为片区,展示了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崇左、来宾、贺州、玉林、百色、河池、钦州、防城港、贵港等14个城市的诗人诗作,细致地描绘了广西诗歌地图;第五届在绘制以城市为中心的诗歌地图时,还兼顾诗歌群落,列出了扬子鳄、自行车、南楼丹霞、漆、凹地、相思湖、麻雀、天南湖、南方诗人等9个活跃于广西的诗群,比2006年首届广西诗歌双年展所展出的诗群多了4个。
2.规模由小变大,形式从专栏到专刊
第一、第三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作品以专栏形式刊发在2006年和2010年的《广西文学》上。第三届作品共占据14页(从58到71页),是历届中所占页码最少的,因为是大学生诗歌选辑,情况比较特殊。所展示作品的30位作者是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池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工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北海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广西文学》在刊发其余6届双年展诗歌时,都采用专刊全版形式,每一期都俨然一部沉甸甸的大开本诗集。其中发布第四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作品的《广西文学》是2014年第11、12期的合刊;刊登第五、第六届作品的《广西文学》各期都达200多页,均有两期合刊的厚度。
3.突破地域局限,日益开放
从2016年开始,广西诗歌双年展已不再局限于广西。第六届和第七届分别邀请了诗歌大省河北和诗歌热土云南的诗人进入展厅,这两届广西诗歌双年展是广西与河北、广西与云南诗歌联展。第六届邀请郁葱等11位著名河北诗人参展,第七届邀请云南的王单单等12位诗人参展。河北、云南诗人的同刊参展给广西本土诗人提供了与兄弟省份诗人切磋交流的机会,从而敦促和激励广西诗人积极走出去,走向全国。
4.开疆拓土,与国内外联谊
第八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在《广西文学》2020年第10期隆重推出,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届除了中国广西诗人应征参展,同时还有新加坡南洋诗社、中国四川和安徽诗人应邀参展。此次参展的国内外诗人达130位,发表了“又见乡村”为主题的数百首诗歌作品。在这场“两国四地”诗歌活动中,《广西文学》联合四川的《星星诗刊》、安徽的《诗歌月报》,形成3个文学刊物大联展。《星星诗刊》2020年第10期在“诗歌地理”专栏集中刊发广西诗人的诗歌作品;《诗歌月报》2020年第6-9期连续4期开辟“又见村庄”专栏,刊登两国四地诗人的诗歌作品。《星星诗刊》《诗歌月报》与《广西文学》遥相呼应的诗歌联展,声势浩大,已然成为2020年秋天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大事。
第八届诗展亦是以“又见村庄”为主旨的专题诗歌创作活动。中新两国诗人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大地,注视乡村山寨。他们以生动的诗作,铺展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画廊。有人在庸常琐屑的乡村生活中,描摹平凡而坚韧的农夫村妇画像;有人走进村寨,观照当下现实,再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进程;有人思考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关系,探寻现代城市病与偏远地区农业凋敝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人回望故土,探寻祖先的足迹,追溯民族之根,渴望重建精神家园。诗人们穿梭于历史与现实,往返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诗思奔腾千里,灵感穿越古今。“又见村庄”的意象,凝聚着古老的乡愁,蕴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批判意识。
在历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中,第八届的主旨异常深刻,以人类共同的“乡愁”为中心意象,涉及当下诸多热点话题,探索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科技与环境等问题。该届参展诗人来自两国四地,地域跨度最大;3家文学期刊联动,气势恢弘,使其影响超出了广西,甚至超出了国界。广西诗歌双年展已然突破了地域限制,有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诗坛盛典。
若论展出形式,则2018年第七届诗歌双年展亮点最多,展位的布置和诗人出场顺序编排可谓匠心独具,意味深长。第一展厅“云南响声”,之后以第二展厅“广西方阵”回应,出场的是15位广西诗坛名将。第三展厅“青春在线”,以80后、90后诗人为主,展示广西诗坛的后起之秀。“广西气象”为第四展厅,分00后、90后、80后、70后和60后5个展台,展示了54位诗人的作品。各个展厅之间有内在呼应,总共展示了12位云南诗人和89位广西本土诗人的诗歌。
历届双年展编者们都精心构思,巧妙布局,力求花样翻新,同中求异,异中存同。无论是以诗群为队列,还是按诗人出生年代布阵,抑或是以城市为诗歌地理坐标,每届广西诗歌双年展聚焦的始终都是诗人,都以诗歌作品为重。
如果按通常所说的诗人10年为一代,那么广西诗人已是五代同堂了。第一、二届广西诗歌双年展时,只有60后、70后、80后诗人参展。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年轻诗人不断涌现,到第六、第七届广西诗歌双年展时,90后诗人队列已成方阵,连00后诗人也“小荷露出尖尖角”。广西诗坛后继有人,队伍绵延不尽。
1.受关注的青年诗人成长为诗坛新生力量
第七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的“广西气象”展厅,逆序排列颇为有趣,以诗人出生的年代分为5个梯队依次展示,殊为难得的是从00后开始,结束于60后。这种倒序安排,反映了编辑们对年轻诗人的重视、厚爱和期待。
扶持年轻的诗歌写作者,是《广西文学》的一贯做法,正如《首届广西诗群双年展·编者按》所言:“早在1997年,本刊推出过故乡诗人的诗歌专号,并在当年组织了广西大学生诗歌擂台赛。从2002年起,本刊又专辟《诗坛新桂军栏目》,旨在坚持展现正在崛起的广西诗坛新生力量。”[1]
历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的编辑都善于发掘诗坛新秀,他们以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年轻作者。2010年的第三届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征集在校大学生的诗歌就是一次成功的选拔,编辑们最终选辑展出30位学生的45首校园诗。这一届诗歌展编辑深情祝福道:“毫无疑问,这是一群诗山山腰上的攀援者,他们还没有谁到达过峰顶,但从这些生涩的青果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他们的诗歌生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双年展后,肯定有人会达到光辉的顶点。”[2]
这批大学生不负厚望,几年间就有很多人成长为诗坛生力军,如:高力、卢悦宁、微克(韦克东)、韩璐璐、兰世兵(廿丘)、陈景兰(陈小羊)、何兰、袁刘、徐燕辉、宋宁刚、韦斌、潘剑(巴雷河)等。得到助力的青年诗人中,有不少人参加了两届以上的广西诗歌双年展,如表1所示。
表1 第三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参展大学生个人参加历届双年展次数统计表
2.崛起的女诗人队伍更显年轻化
广西老一辈诗人苗得雨、包玉堂、韦麒麟、许敏歧、曾有云等人驰骋文坛时,偶有女诗人身影闪过。1959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歌合集《东风集》中,第二辑《车间里的歌声》收录了女诗人江冬苟创作的工业题材诗歌。
广西女诗人群体登上诗坛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她们的诗歌足迹延展至90年代初。比较活跃的女诗人有麦春芳、李甜芬、孙如容、黄琼柳、苏韶芬、林白、史晓京、张丽萍等。李甜芬和苏韶芬还获得过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张丽萍参加了1984年诗刊社主办的青春诗会。可惜进入新世纪时,这一群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女诗人都离开了广西诗坛:她们中有的人转而写小说、散文了,有的投身于教学和文化保护工作,有人远走异国他乡,有人因病英年早逝。
众所周知,广西诗歌双年展始终没有征集到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诗人参展,最终参展诗人的出生年代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之间。60年代出生的广西诗人在参与每届广西诗歌双年展时都很活跃,但绝大多数为男诗人,女诗人长期缺席,仅第七届有施秀娟这位60后女诗人参展。参加历届双年展的女诗人以70后、80后为主力,90后女诗人从第五届开始参加,之后人数逐届增加。第六届有一位00后女生石薇拉参加,两年后她再度出现,和茉了了一起成为第七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的00后女诗人代表。00后男生尚未有人进入广西诗歌双年展。因此,目前广西女诗人队伍代际划分比男诗人队伍年轻一代,详细数据可参见表2。
表2 历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参展的广西诗人数量
进入21世纪前后,广西女诗人人数众多,非常活跃,并取得不菲的成绩。广西诗歌双年展中的女诗人人数越来越多,各届参展女诗人人数占当届总人数百分比依次为19%、24%、43%、26%、24%、20%、28%、26%。由此可见,各届女诗人人数占当届总人数百分比呈起伏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各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参展的广西女诗人人数占当届总人数百分比情况
据图1,广西女诗人参展比例最高的是第三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入选的30位大学生中有13位女生,她们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她们占第三届总人数43%;这个数据和当时我国高校在校女生的百分比接近。这个数据也预示着: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人数的增多,女诗人也必然越来越多。
参加历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的女诗人中,以70后、80后居多。陆辉艳、黄芳、许雪萍、桐雨、羽微微、蓝敏妮、虹浅浅、琬琦、谢丽、唐女、哑哑、安乔子、林虹、吕小春秋、明素盘、夕夏、诗雨、飞飞、铂斯、小原等人在区内外文学刊物发表大量诗作,使广西由此进入女诗人与男诗人比肩而立的时代。2020年11月安乔子获得第十届“诗探索·红高粱诗歌奖”,谢夷珊和夕夏同时入围该奖,显示出诗歌创作的“巾帼不让须眉”。
陆辉艳是80后女诗人中的佼佼者,她一共参加了七届广西诗歌双年展(除了2010年第三届因她已大学毕业而未参加)。在此期间,她由一个青涩的初学者逐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青年诗人,揽获了“金嗓子诗歌奖”、中国青年诗人奖、华文青年诗人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入选“2018·广西年度诗人”“中国新锐女诗人二十家”,出版了《心中的小熊》《高处和低处》《湾木腊密码》3本诗集。她的成长之路让人再次想起第三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的编者按对青年诗人的祝福。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诗歌生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双年展后”“会达到光辉的顶点”[2]。
3.诗人队伍从60后绵延至00后
从历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统计数据来看,参展的广西诗人年龄跨度超过40年,从60后绵延至00后,显示出广西诗歌创作队伍代际分布合理,人数庞大,五代同堂,如表3所示。
表3 各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中,不同年代出生的广西诗人参展人数表
60后诗人刘频、盘妙彬、非亚、田湘、拓夫(石才夫)、谭延桐、庞白、黄鹏、周统宽、大朵(罗勋)、戈鱼、张民、莫雅平、陈琦、斯如、海马、韦佐、多木(覃昌明)、粟城、贡马等,虽然年逾50,仍然活跃,他们激情澎湃,勤奋写作,目前在广西还是成就比较高、影响力比较大、获奖比较多的一代诗人。
刘春、荣斌、黄土路、吉小吉、黄芳、谢夷珊、湖南锈才、羽微微、蓝敏妮、大雁、吕小春秋、桐雨、高作余、陈代云、杨合、董迎春、甘谷列、安石榴、黄权英、三个A等70后诗人趋于成熟,许多人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中的优秀者斩获了一些诗歌奖。比如刘春在21世纪初获得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后来又两次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值得关注的是,在“2018·广西十首好诗”中,70后诗人占了5席:黄芳的《你在种花——给女儿的第N首诗》、羽微微的《蚂蚁》、蓝敏妮的《掌上风水》、谢夷珊的《海边坟场》、湖南锈才的《花祭》。
80后诗人们迅速成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陆辉艳、安乔子、覃才、卢悦宁、牛依河、费城、苦楝树、刘巨文、陈振波、俆冬季、乌丫、高力、吕斐、晨田、余洁玉等人创作势头良好。陆辉艳、覃才、卢悦宁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诗歌征文奖”,陆辉艳和陈振波的作品入选“2018·广西十首好诗”。
高寒、陈科成(晓丑)、卢鑫婕、祁十木、隆莺舞、牙侯广、蒋彩云等90后诗人几年前已进入诗坛,现在开始夺得自治区、公安部的文学创作奖,大有“后生可畏”之势。
2016年、2018年两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的诗人队伍,已延展到00后。石薇拉和茉了了,两位出生于2003年的中学生,是目前为止最年轻的参展者。
广西诗歌双年展令人回味无穷,将各年龄段诗人在各届的参展人数进行统计,计算出各自人数所占比重,绘制成曲线示意图,以5条不一样的线条代表5代诗人:曼妙的曲线,宛如高山流水,又似蛟龙腾跃;5代诗人相伴共舞,相互衬托,生趣盎然,可参见图2。
图2 广西诗歌双年展中不同年代出生的广西诗人示意图
2019年第6期的《广西文学》发表了年仅9岁的小学生盘惠祎的一组诗歌《我的态度》,其诗歌童真稚拙、率真自然,其天然去雕饰的语言和内蕴的哲理意境,令人期许。2022年的第九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上或许有新面孔10后儿童诗人出现,这并非不可能,因为广西融水的一份内部交流刊物《苗山文艺》在其2019年春季刊发表了一个孩子的诗歌《涅涅六岁的诗》。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广西诗坛未来可期。
广西地处低纬度祖国南疆,北回归线从其南部穿过,全年阳光照射时间长。这片土地盛传歌仙刘三姐的故事,人民热爱山歌,故素有壮乡歌海之称。如今的广西仍然是诗歌热土,孕育了各民族诗人,当下是广西有史以来诗人最多、诗歌最活跃的时期。
1.诗人活跃于广西14个地级市
以行政区划为展台逐一展示,是第四至第六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的特点。就这3届双年展看,诗人遍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14个地级市,每一个城市都有众多诗人在写作。比如第六届诗展参展的102位诗人的分布情况如下:南宁26人,桂林13人,河池12人,玉林11人,柳州8人,来宾7人,梧州5人,贺州、钦州和贵港各4人,崇左和百色各3人,北海和防城港各1人。由此可见,从首府南宁到工业城市柳州,从旅游城市桂林到长寿养生之乡河池,从革命老区百色、崇左到沿海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从红水河边的来宾到西江流域的梧州、贺州,从产蔗糖和莲藕的贵港到以盛产荔枝闻名的玉林,到处都生活着诗人,所有的城市都盛产诗歌。
2.诗群活跃于广西全境,诗歌刊物众多
(1)广西有众多文学社团和诗群
第一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展出了相思湖诗群、南楼丹霞诗群、漆诗群、扬子鳄诗群和自行车诗群等5个诗群,共计52人。第五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包括城市诗歌展和诗歌群落展两部分。诗歌群落展除了第一届所展出的5个诗群之外,还增加了麻雀诗群、凹地诗群、天南湖诗群和南方诗人诗群,共计9个诗群60人。这9个诗群是广西影响比较大的诗群,此外还有独秀诗人群、西乡塘诗群等诗人群体。
广西诗人们大多以所居住的城市为中心,就近结社,比如桂林的扬子鳄诗群、柳州和来宾的麻雀诗群、玉林北流等地的漆诗群;也有因学缘而结群的,例如河池学院的南楼丹霞诗群、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诗群、玉林师范学院的天南湖诗群,等等。
享誉中国诗坛20多年的自行车诗群,则出于对现代诗的先锋性和实验性的追求而形成。非亚、麦子、杨克等人1991年在广西大化创办《自行车》并结成同名诗社,近30年来,其成员来自全国各地。
凹地诗群是由于诗人们早年活动于凹地诗歌论坛而得名,该诗群的结社时间为2001年,地点是北海。诗群成员有庞白、黄土路、倮倮、尚明、韦佐等人,成员籍贯不限于广西。
以《南方诗人》为阵地的同名诗歌群体的成立,是为了“拒绝圈子”。该刊物于2014年4月在广西玉林创刊,旨在为广大汉语诗人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这一诗群的主要成员是高作余、谭延桐、刘频、盘妙彬,湖北的青蛙,云南的王单单、海烟等人。因为反圈子化,它的成员也不限于广西。
(2)多种纸媒与网络新媒体并存,发表了大量诗歌
融媒体时代,网络上有许多广西诗人交流群和作品展示平台,广西的文学杂志社、诗歌群体、诗人个人创办了诸多微信公众号、文学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以发布诗歌。诸多微信公众号中,有“广西文学杂志”“南方文学杂志社”“华声诗谈”“会仙作家”“噪与默”“三个A诗歌排行榜”等。其中的“三个A诗歌排行榜”个性鲜明,极力倡导口语诗,并时常发布以其标准评推的诗歌排行榜。
在网络新媒体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多种纸质媒体并存。诗人们依然看重传统纸媒,尤其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但凡在权威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诗歌作品,都会利用网络平台昭示朋友,甚至晒出稿费单分享喜悦。
(3)三类纸质文学刊物长期共存,繁荣了广西文学,加快了诗人的成长
第一类是《广西文学》《南方文学》《红豆》《金田》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广西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仅有这四种。它们代表了广西主流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其中《广西文学》作为唯一的省级文学刊物,对诗人的创作更是具有引领作用。特别是2006年后,《广西文学》举办的广西诗歌双年展,加大了诗人之间的交流。所展示的诗作,被编辑认可,也接受同仁和读者的批评。参展就是诗人不断学习、提高诗艺的过程。
第二类是《河池文学》《花山》《北流文艺》《灵川文艺》《北部湾文学》等市县级作协或文联主办的内刊,为广西诗人提供了发表园地。许多未名诗人从这里起步。
广西还有不容忽视的第三类刊物,即《自行车》《漆》《麻雀》《南楼丹霞》《天南湖》《西乡塘诗刊》《南方诗人》等民刊。除了《南楼丹霞》,其余都是单纯的诗刊。《自行车》《南楼丹霞》和《漆》在国内享有美誉,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诗歌的诗人中,有许多人在《诗刊》上发表了作品,他们也是历届广西诗歌双年展的积极参与者。
3.广西诗歌活动频繁
多次参加广西诗歌双年展的诗人们,举办、参与了广西各类诗歌活动,比如广西青年诗会、中国华南青年诗歌研讨会及各地诗歌朗诵会、诗歌分享会,诸多活动中分量较重的是花山诗会和桂林诗会。
2017年首届花山诗会在崇左举办,研讨了“广西当代诗歌的视野和品质,新媒体时代的广西当代诗歌写作,30年来广西诗歌创作的得与失”等问题。2018年第二届花山诗会在贵港市举办,探讨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格局与创新”问题。2019年秋在来宾举办第三届花山诗会,以“南方的想象与表达”为主题,就广西诗歌创作与评论展开研讨。2020年10月第四届花山诗会在黄姚古镇召开,同时举办第八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又见村庄”研讨会暨诗歌创作培训班。每一届花山诗会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第三届花山诗会还为“2018·广西年度诗人”获得者陆辉艳、非亚及“2018·广西十首好诗”颁奖。花山诗会由广西作协与崇左、贵港、来宾、贺州等城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主办,邀请区内外数十位诗人、评论家担任评委,立足点高,影响比较大。
桂林诗会则是广西民间诗歌活动中影响比较大的。从2011年至今,每年1届,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桂林诗会的发起者和主办者是刘春等桂林诗人,他们大多属于扬子鳄诗群。他们以自己捐款的方式筹措活动经费,把诗会做成文化公益事业,其用心值得褒扬。参加桂林诗会的有许多是草根诗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因此桂林诗会在国内也颇有影响。比如第九届桂林诗会的参加者除了广西本土诗人,还有来自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北京、新疆、辽宁、四川等地的诗人。
4.广西诗人勤奋多产,出版诗集蔚然成风
2006年首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以来,诗人们走向成熟,出版个人诗集蔚然成风,显示了广西诗歌不俗的业绩。
个人诗集有:盘妙彬的《我的心突然慢了一秒》《诗如许 广西如许》、刘频的《雷公根笔记》《浮世清泉》、田湘的《虚掩的门》《放不下》《雪人》《练习册》、非亚的《倒立》、石才夫的《以水流的姿势》《八桂颂》、庞白的《水星街二十四号》《天边,世间的事》《唯有山川可以告诉》、罗勋的《痛苦之门》、黄鹏的《世纪阳光》、张民的《沉痛与声音》、汤松波的《眷恋》、覃昌明(多木)的《谢谢你和我在一起》、韦佐的《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海马的《浪浴》《海马诗选》、李忠的《纪念册》《倚江小憩》、欧式林的《事故现场》《跟我说说耶路撒冷》、刘春的《忧伤的月亮》《幸福像花儿开放》、黄土路的《慢了零点一秒的春天》、吉小吉的《声音》、荣斌的《在人间》、黄芳的《是蓝,是一切》《听她说》、陈代云的《小作品》、高作余的《大地苍茫》、湖南锈才的《月光,穷人的利息》、黄跃平的《贴着草垛行走》、刘发扬的《岁月之暖》、诗雨的《流经铺门的无名河》、陆辉艳的《高处和低处》《心中的小熊》《湾木腊密码》、钟世华的《冬天里的光》、罗雨《空心人》、羽微微的《约等于蓝》《深蓝》、卢悦宁的《小经验》、祁十木的《卑微的造物》、牙侯广的《山魂水魄》、吕斐的《凝固的碎片》、费城的《往事书》、余洁玉的《云上沼泽》、韦秀观(又见)的《又见村庄》,等等。广西还有很多的诗人出版了个人诗集,不胜枚举。
此外,石才夫主编的《广西双年展诗歌精选》、钟世华主编的《广西诗歌地理》、刘春主编的“扬子鳄书系”等在圈内都有不错的口碑。
5.广西诗人斩获区内外诗歌奖
2006年首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举办以来,广西诗坛愈来愈热闹,一批批诗人成为省市县各级作协的签约诗人,获得了政府的扶持,创作热情高涨,有大量诗作问世。
广西诗人们获得了区内外各种诗歌奖。刘频、盘妙彬、非亚、石才夫、刘春、陆辉艳等人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年度诗人奖。与此同时,广西诗人还斩获了一些国内有影响的诗歌奖:非亚获《诗探索》2011年度诗人奖[3];2014年盘妙彬获第二届中国李白诗歌奖银奖[4];2014年高作余获得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陆辉艳2015年获得《青年文学》颁发的“中国青年诗人奖”[5],2017年获第十五届华文青年诗人奖[6];田湘2014年获《诗歌月刊》年度诗歌奖、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艺术奖,2015年获得中国公安诗歌贡献奖;荣斌获得《山东文学》2014年度诗歌奖[4]和2016年《诗歌月刊》年度诗歌奖[7];卢鑫婕2018年获第二届中国公安诗歌新锐诗人奖[8];2020年11月安乔子获得第十届“诗探索·红高粱诗歌奖”[9]。
进入新世纪后,广西诗人们努力走出广西,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草堂》《诗江南》《诗选刊》《诗歌月刊》《天涯》《花城》《作家》《上海诗人》《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延河》《山东文学》《民族文学》《中国诗歌》《山花》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诗歌,也斩获了一些全国性的诗歌奖,但广西诗歌在全国影响力还比较弱,尚未出现享誉全国的大诗人,尚未产生流传于全国的脍炙人口之佳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地理和文化上的边缘性
广西地处祖国边陲,偏于南疆一隅,加上广西文化长期以来曾处于边缘地位,再则广西在某些国人眼中的“他者”形象因素,导致广西诗歌在国内得到的关注和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
2.当下广西诗人尚未创作出史诗性作品
广西虽然有老一辈诗人韦麒麟创作出壮族人民的史诗《百鸟衣》,有许敏歧的散文诗集《荒原的苦恋》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有黄神彪的代表作《花山壁画》在当年美誉度很高,作品研讨会开到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虽然有20世纪90年代杨克创作的《人民》《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优秀诗歌,但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诗坛缺乏震撼人心的“洪钟大吕”。一些诗人满足于个人隐秘内心的低吟浅唱,或者只是呈现未经挖掘的碎片化的生活场景和一些肤浅的即时感悟;还有一些诗人把口语化的直白视为先锋性的绝对表现,止步于缺乏诗性的非诗之诗。
3.诗歌群体包容性大,衍生出识别度不高的问题
广西诗歌群体多,各个诗群包容度大,不仅囊括社会各阶层各职业的诗人,比如工人、农民、商人、企业家、公务员、警察、理发师、进城务工人员、编辑、教授、学生及自由职业者等等,而且广西各诗群兼收并蓄不同风格的诗人,因此广西各诗歌群体彼此之间的识别度并不高。不少诗群像是圈一块地,命一个名,把地理距离相近的诗人聚拢在一起;也有因为学缘而聚集成的校友诗歌群。
当下活跃于广西的诗歌群落,大多无纲领,也未曾发布过宣言。相当一部分诗群没有共同美学意趣和创作主张,未能形成个性鲜明的流派。甚至还有诗人因工作调动、居住地迁徙等原因,同时隶属于多个诗群也无违和感,比如诗人田湘,是会仙诗人,也是麻雀诗人,还是西乡塘诗人、相思湖诗人。广西诗歌群体的这种识别度不高的特点,使其难以形成流派。纵观世界文学史,文学流派的形成多源于诗人们的诗学见解、文学主张、美学观点甚至政治倾向的相同或相近,其中的审美意趣和风格的相近更为重要,比如英国的湖畔派、德国的耶拿派、美国的意象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月派和九叶派,等等。
4.广西诗歌同质化问题
广西诗人虚心学习,主动融入全国诗歌潮流,有时候会造成审美流变、文化时尚、表现手法与中心地区诗人的基本趋同甚至是追随倾向,这导致广西诗人创作之间的同质化特点。虽然自行车诗群因非亚、麦子、杨克等人的创作立于潮头而使《自行车》诗刊保持了先锋性,但举目当下的广西诗坛,即使一些写作水平不低的诗人也缺乏鲜明个性。
同质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广西诗歌如何走出同质化困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西诗人不妨进入世界文学视域寻觅破解之道。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和诗人的成功经验或许对广西诗人有所启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越具有鲜明的个性,越有文学生命力。
18世纪末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之所以由一个青年农民一变而成爱丁堡上流社会追捧的天才和英国文学史留名的诗人,在于他用苏格兰方言,以民间谣曲的韵律把他热爱的乡村风物、田野、庄稼、农具都写成了诗歌。19世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之所以大受欢迎并引发全俄罗斯“乌克兰热”,原因在于他作品的背景是自己家乡乌克兰的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庆采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性成就“维塞克斯小说”系列作品,均取材于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农村,作家生于斯长于斯,这片热土是其写作的无尽源泉。20世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家乡,在美国地图上只有一张邮票那么大,却让他写就了经典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甚至影响了20世纪的又一位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
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几乎涵盖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多样性文化资源。广西有承续中原汉文化传统的桂柳文化,有以南宁为中心的粤语文化,有以北海为中心的北部湾海洋文化,还有红水河和左右江沿岸的壮族、瑶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它们构成广西深厚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可以为诗人们的创作灵感提供无尽的源泉,更是诗歌创作个性化、多元化的宝贵资源。
1.发挥资源优势,创作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诗歌
赓续优秀的文学传统,状写地方风物、山川景色,这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盘妙彬的诗集《诗如许 广西如许》、庞白的诗集《唯有山川可以告诉》、钟世华主编的诗选集《广西诗歌地理》,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
此外,谢夷珊获得“2018·广西十首好诗”奖的《海边坟场》,石才夫的《开满鲜花的土地》、吉广海的《果壳里的村庄》、卢悦宁的《还有一个南方》等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文学创作征文奖”的诗歌,或许也为诗人们指明了突破同质化的方向。诗歌如果书写广西风土人情和诗意风景,凸显广西形象,构建广西意象,蕴含地方风情风物,通常就会有很高识别度。2017年开始举办的已历经四届的广西花山诗会,产生了一批批咏唱花山、黄姚古镇等广西风物的诗歌,颇具地方特色。
2.扎根民族生活,创作民族生活的史诗
行走于广西诗坛的少数民族诗人众多,他们中经常为人提及的有:石才夫、黄鹏、黄土路、罗勋、荣斌、桐雨、费城、牛依河、多木、韦佐、覃才、李庭富、牙侯广、石仲安、划痕、张云方、施毅、蓝定官、韦秀观等等。他们热爱民族文化,但他们的大量诗歌作品并无民族印记,大多数时候其诗歌品格、风格无异于汉族诗人。比如壮族诗人施毅2019年获崇左市第二届文艺创作“花山奖”的诗歌《锯子》,意象奇崛,诗意深邃,比喻新颖奇妙,但壮族文化特色并不明显。
80后诗人覃才的叙事长诗《花山壮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文学创作征文活动中获奖。覃才在时空的长河里追寻壮族先民的足迹,以“花山”为叙事线索,塑造了壮族强悍、健壮的美好形象,揭示了壮族人民生生不息的历史、充沛的民族精神。《花山壮人》无疑是一部具有史诗元素的优秀作品。覃才的尝试,或许对各民族诗人都有借鉴意义。
3.深入生活,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青年诗人陆辉艳近几年获得了区内外诸多诗歌奖,她的成功之路昭示着诗歌创作中的本质问题,即诗歌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位来自桂北一个叫湾木腊的村庄的农民女儿,始终保持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她的诗歌情感丰沛而含蓄,其意象来自她熟悉的城乡生活,极富哲理。她善于在细微处发掘真善美,也从不回避现实苦难、人性之恶和人类的困境。她的3本诗集《心中的小熊》《高处和低处》和《湾木腊密码》反映了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其诗歌风格柔婉、清新、细腻、深沉。
陆辉艳诗歌中的湾木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诗人的家乡,具有很高的识别度。陆辉艳的创作,揭示了朴素的文学原理,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倘若我们的诗人都能以敏锐的目光发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诗意,诗歌创作是否会别开生面,柳暗花明呢?
事实上除了陆辉艳,刘频、盘妙彬、田湘、谢夷珊、吉小吉、黄芳等也有给人印象深刻的诗作,这都因为他们写了自己熟悉的事物。刘频的家族叙事、盘妙彬笔下的梧州和岑溪、田湘的侧岭火车站和铁路警察生活片段、吉小吉的荔枝果壳里的村庄、谢夷珊的大海、庞白的海上水手生活、黄芳和刘春写身边亲人的诗歌,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带有独特而生动的个人经验的写作。这些能形成非同质化的诗歌,往往让人难忘,使人感动。
4.广西需要专注于诗歌研究的、有全国性影响力的诗歌理论家和评论家
纵观世界文学史,文学繁荣离不开理论家、评论家,他们为作家和诗人领航,引领初出茅庐的作者成长为开一代之风的文学大师。最典型的莫过于19世纪俄国文学的崛起,与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理论家的及时指点和批评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别林斯基的正面总结阐述和及时倡导,19世纪30至40年代由果戈理开创的饱受御用文人、斯拉夫派、西欧派讥讽的自然派,就不可能成为当时俄罗斯文学的方向,更不可能发展为成就卓著、声势浩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别林斯基等高水平文学理论家的及时点评,引导了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大批俄国作家和诗人的创作,终使其成长为文坛巨擘。
虽然广西诗坛上有陈敢、李志元、陈祖君、张柱林、冯艳冰、李建平、陈代云、刘春、董迎春、钟世华、陈振波、罗小凤、冯强等诗人在写诗的同时也都在研究诗歌并撰写诗评,亦有容本镇、黄伟林、张燕玲、刘铁群等评论家注视过广西诗人,但相对于体量庞大的广西诗人队伍、众多的诗群和不断创作出来的诗歌新作,广西专业的诗歌评论家极为匮乏。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家、诗评家关注广西诗歌,为广西诗人写出中肯而及时的评论文章。
综上所述,广西诗歌双年展清晰而完整地呈现了广西诗坛格局,展示了广西主要的诗歌群落和14个地级市诗人分布情况;广西诗歌双年展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扩大了诗人的眼界,推动了诗歌交流,促进了广西诗歌的发展。期待2022年举办的第九届广西诗歌双年展更精彩,期待见到更多优秀诗人,读到更多富于广西地方特色和各民族特色的优秀诗歌作品。广西诗歌生机勃勃的春天已经到来,广西诗坛必将百花盛开,姹紫嫣红,成为中国诗坛绚烂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