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虎(内黄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 内黄 456350)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病肝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是由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且受环境及饮食的双重影响[1]。 手术是临床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但手术时易对患者的机体及病灶产生影响,其中血清肿瘤标志物是有效反映病灶清除情况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 近年来,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临床应用广泛,但关于其对肝癌患者血清AFP、CEA 水平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证实[3]。 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对肝癌患者的效果。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 年2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20 例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42~68(53.23±9.48)岁;肝功能分级:A 级 26 例、B级 18 例、C 级 16 例。 观察组中男 33 例、女 28 例;年龄 43~69(53.46±9.74)岁;肝功能分级:A 级 28 例、B级 20 例、C 级 12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②肿瘤直径<5cm;③无肿瘤转移。 (2)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②伴有凝血功能障碍;③伴有免疫系统紊乱。
1.3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行肝部分切除术,全麻,在右肋缘下做15~20cm 切口,逐层分离进腹,将肝周围韧带切开,用电刀在肿瘤组织边缘约2cm 处标记预切线;行第一肝门血流阻断,CUSA 刀逐步切割分离肝实质,对肝脏断面喷凝,敷料止血后放置引流管。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全麻后在脐下1cm 作弧形切口,建立气腹,置入10mm Trocar,并将30°腹腔镜置入作为观察孔;切开肝圆韧带、左右三角韧带、左右冠状韧带;超声刀离断小网膜至静脉韧带根部;腹腔镜下使用超声刀将肝实质及管道离断,用合成夹或腔内切割缝合器夹闭,离断;电凝止血,封闭用生物蛋白胶,放置引流管,缝合。
1.4 临床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首次进食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个月的肿瘤标志物指标,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 CEA、AFP。 (3)比较两组术后3 个月时肝功能指标,取静脉血3ml,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上层血清,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ALB、ALT、TBIL 水平。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住院时间(d)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首次进食时间(d)t P 114.62±15.83 89.27±14.63 9.110 0.000 127.45±16.13 83.45±14.12 15.899 0.000 4.32±1.13 2.23±0.51 13.058 0.000 14.23±4.53 10.32±3.31 5.398 0.000
2.2 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CEA、AFP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 CEA、AFP 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 3个月,两组 CEA、AF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ALB、ALT,术前及术后3 个月TBIL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 ALB 水平均降低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ALT、TBIL 水平均升高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 2 两组 CEA、AFP 指标比较()
表 2 两组 CEA、AFP 指标比较()
AFP(ρ/U·L)术前 术后3 个月 t P 术前 术后3 个月 t P对照组观察组CEA(ρ/ng·ml)45.026 45.208 0.000 0.000 43.766 45.691 0.000 0.000 t P 25.78±3.36 25.68±3.35 0.163 0.871 5.53±0.92 5.42±0.91 0.659 0.512 87.53±8.42 87.54±8.38 0.007 0.992 31.85±5.12 30.13±4.95 1.871 0.064
表 3 两组 ALB、ALT、TBIL 指标比较()
表 3 两组 ALB、ALT、TBIL 指标比较()
ALB(g/L) ALT(U/L) TBIL(μmol/L)术前 对照组观察组t P术后3 个月 对照组观察组tP 41.78±4.06 41.68±4.35 0.130 0.897 35.67±3.42 38.92±3.23 5.352 0.000 34.93±15.42 36.54±16.38 0.554 0.580 109.25±26.82 72.33±28.95 7.247 0.000 19.18±5.07 19.53±4.95 0.383 0.703 25.59±4.66 22.24±3.64 4.388 0.000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临床主张早期进行手术,且相关手术研究较多[5]。 并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临床关于其手术效果及对机体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6]。从2009 年至今,已有超过9000 例腹腔镜肝切除的英文报道,其切除范围由局部肝切除到解剖性半肝切除及扩大半肝切除,但相关对于手术对机体的血清 AFP、CEA 水平影响研究有所不足[7]。
AFP 是一种糖蛋白,在血液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多与肝癌及肿瘤密切相关,在肿瘤中表现出较高的浓度,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检测;CEA 是一种人类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在恶性肿瘤中血清指标会有所升高,可作为广谱肿瘤标志物[8]。由于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手术均对患者的肝脏部位进行创伤性修复,肿瘤标志物CEA、AFP 在血液中的表达有一定波动,其水平有助于了解肝脏部位疾病的治疗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进食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比对照组低,术后3 个月时 ALB 水平高于对照组,ALT、TBIL 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术后3 个月时CEA、AFP 指标组间对比无差异,表明肝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利于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肝功能。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不会对腹壁的造成破坏的优势,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的主要原因[10]。 由于患者的肝血运丰富,内部结构复杂,切面易出血,在气腹压力下,可使腹腔内脏器和小静脉的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由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对患者肝组织的损伤较小,可见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有较高安全性。 术中出血量是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成功的关键,在术前应根据病例的实际情况并严格遵循适应症,避免术中情况估计不足。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行肝部分切除术降低血清AFP、CEA 水平,且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更利于患者康复,且对肝功能损伤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