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摩诃般若经》残卷缀合研究

2021-07-05 03:02关长龙范丽婷
敦煌学辑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残片

关长龙 范丽婷

(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

《摩诃般若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大品般若经》《大品经》,古印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五至六年(403-404)译。主要讲述佛教般若空观的理论,乃大乘佛教初期说般若空观之经典。传世多为二十七卷本及三十卷本(1)通行的《大正藏》本系据《高丽藏》本排印,为二十七卷本系统;《中华大藏经》影印的《金藏》本,亦为二十七卷本系统,共89品。《房山石经》《思溪藏》《碛砂藏》《普宁藏》等所收录的为三十卷本系统,共90品。;另有四十卷本及二十四卷本(2)日本正仓院《圣语藏》本为四十卷本,敦煌文献中亦有少量传本;二十四卷本仅在《出三藏记集》中有提及,历代大藏经中均未收录。,但流传不广。

通过普查现已刊布的所有敦煌文献,我们共发现《摩诃般若经》222号,包括四十卷本92号(3)即上图48号(卷三)、甘博28号、斯4067号、北敦5997号(卷四),斯12067号、北敦14011号、北敦4350号(卷六),斯2192号、斯1831号、北敦14839号(卷七),北敦14012号、北敦6094号(卷八),北敦6414号(卷九),北敦14014号(卷十),北敦56号、北敦4380号、斯4108号、甘博20号(卷十一),北敦14015号(卷十二)、北敦3370号、务本31号(卷十三),北敦14733号、斯9163号+北敦14013号(卷十五),津艺31号、斯3463号、羽579号(卷十六),北敦15128号、斯680(卷十八),三井21号(卷十九),上博52号(卷二十)、斯3410号(卷二十)、守屋孝藏147号(卷二十)、北敦14016号(卷二十二)、斯948号、俄敦9915号+斯4922号(卷二十二),斯2195号、斯2193号(卷二十三),津艺29号、北敦14017号、斯6941号、斯9600号(卷二十四),浙敦25号、上图167号、津艺277号、斯2655号、北敦6657号、斯2229号(卷二十五),北敦14718号、上图178号(卷二十六),北敦14018号(卷二十七),北敦669号、北敦5909号(卷二十八),津艺291号、北敦3806号、北敦14866号、北敦15016号(卷二十九),斯2194号、北敦14020号、北敦14840MA号+北敦14840MB号+北大敦10号(卷三十)、斯10903号、北敦3481号、北敦7828号、北敦7831号、北敦4102号(卷三十一),上图81号、斯1422号、俄敦3113号、俄敦3119号、俄敦2159号、俄敦1281号、北敦14021号(卷三十二),北敦14022号、台图43号、北敦4697号、北敦4475号(卷三十三),斯3619号(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北敦755号、津艺附8号、斯2188号(卷三十四),国博写经42号、守屋孝藏214号、北敦2897号(卷三十五),斯3781号(卷三十五+卷三十六)、斯2149号(卷三十六)、北敦898号、北敦11111号(卷三十七)、斯3555号(卷三十八节抄)、北敦2982号、斯2619号、傅图6号(卷三十八)、斯10902号(卷三十九护首)、守屋孝藏130号(卷三十九)、北敦11746号(卷四十护首)、守屋孝藏(卷四十)。,三十卷本14号(4)即斯1933号(卷五)、津艺263号(卷五)、北敦14701号(卷十四)、斯4033号(卷十四)、斯4708号+斯12357号+斯12618号+斯13060号(卷十九)、上图41号(卷二十二)、北敦14687号(卷二十四)、斯3217号(卷二十六)、北敦11934号(卷二十六)、斯2414号(卷二十六)、北敦14019号(卷二十九)。,其余116号均为二十七卷本;另有355号写卷暂不能确定其具体出自《摩诃般若经》或是《大智度论》。可确定的《摩诃般若经》写卷中,某一卷次首尾完整的,仅有35号(5)即津艺37号(卷二)、上图48号(卷三)、甘博28号(四十卷本卷四)、羽556号(卷七)、北敦14012号(四十卷本卷八)、中国书店29号(卷十一)、北敦14557号(四十卷本卷十二)、北敦14701号(三十卷本卷十四)、北敦14733号(四十卷本卷十五)、津艺31号(四十卷本卷十六)、北敦15128号(四十卷本卷十八)、上博52号(卷二十)、北敦14016号(四十卷本卷二十二)、斯948号(四十卷本卷二十二)、津艺29号(四十卷本卷二十四)、北敦14687号(三十卷本卷二十四)、浙敦25号(四十卷本卷二十五)、津艺277号(四十卷本卷二十五)、上图167号(四十卷本卷二十五)、北敦15016号(卷二十五)、甘博73号(卷二十五)、北敦14718号(四十卷本卷二十六)、北敦14018号(四十卷本卷二十七)、北敦669号(四十卷本卷二十八)、北敦14019号(三十卷本卷二十九)、津艺291号(四十九本卷二十九)、上图81号(四十卷本卷三十二)、北敦14022号(四十卷本卷三十三)、斯3619号(四十卷本卷三十三+三十四)、津艺附8号(四十卷本卷三十四)、国博写经42号(四十卷本卷三十五)、斯3781号(四十卷本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守屋孝藏228号(四十卷本卷四十)、斯2133号(节抄)、斯938号(节抄)。,其余皆为残卷或残片。这些残卷或残片,分藏于世界各地公私藏书机构,然颇有本为同一写卷而撕裂为数号者。本文通过分析内容是否前后相承、残字是否相互契合、书风书迹是否相似、行款格式是否相同,以及结合纸张、污迹、标识等等因素,将其中的十六号残卷或残片缀合为八组,其中前六组为二十七卷本,后二组分别为三十卷本和四十卷本。二十七卷本各组按缀合后文本的先后次序排列。录文时原卷缺字用“□”表示,残缺不全或模糊难辨者用“”表示。可直接缀合的卷号之间用“+”相接,为凸显缀合效果,缀合图中二卷衔接处必要时添加虚线或留适当缝隙示意。

一、俄敦16924号+俄敦16934号(6)“俄敦”指《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出版,简称《俄藏》)敦煌写卷编号。下文中“斯”指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斯坦因编号(据缩微胶卷、台北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出版的《敦煌宝藏》〈简称《宝藏》〉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陆续出版的《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称《英图》〉);“北敦”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12年,简称《国图》)敦煌写卷编号;“津艺”指《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8年,简称《津艺》)敦煌写卷编号;“伯”指《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年,简称《法藏》)敦煌写卷编号。

(1)俄敦16924号,见《俄藏》17/33A。残片。如图1上部所示,存15行,行20

图1 俄敦16924号+俄敦16934号缀合图

字左右,前7行上下皆有残泐,后8行中部有残泐。楷书略带隶意。有乌丝栏。有墨渍。有残洞。原卷第七行有标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品第二”(7)经题传本多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奉钵品第二”,底卷或有脱漏。,《俄藏》未定名。

(2)俄敦16934号,见《俄藏》17/35B。残片。如图1右下角所示,存4行,每行上下皆残,存中部4-6字。楷书略带隶意。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按:据残存文字推断,上揭二号应皆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残片(8)俄藏敦煌未定名残卷的定名,是由张涌泉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近十年来持续进行的,朱若溪、罗慕君作出的贡献最多,本文有关残卷的定名就是参考了该团队的定名成果。本组二号残卷的定名,范丽婷的硕士学位论文《敦煌汉文写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6月)首先予以确认。,且其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所示,俄敦16924号第三行止于“法无灭尽”句“灭”字的上部,俄敦16934号首行首字为此字的左下部残笔;俄敦16924号第四行与俄敦16934号第二行上下连接,缀合为“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句,其中的“罗”字上部的残笔在俄敦16924号,下部大半在俄敦16934号,二号缀合,其字可得其全。又二号行款相同(皆有乌丝栏、行距和字体大小相近),书风相似(字体略带隶意、墨迹较浓),字迹相近(比较二号共有的“无”“三”“善”“提”“得”“阿”等字),可证此二号确为同一写卷之撕裂。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愚痴亦无三毒之名”句前四字残形,至“我等当为是人作父母妻子、亲族知识”句“我”字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8/221A13-221B2。

又按:最近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叙录》谓俄敦16924号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序品第一至奉钵品第二残片,甚是。又谓俄敦16934号为《大智度论》卷三四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残片,则不确。孤立地来看,俄敦16934号所见残文确实又见于《大智度论》卷三四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但此号既可与俄敦16924号完全缀合,则该号只能比照俄敦16924号定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序品第一残片。

二、俄敦8320号+俄敦8324号

(1)俄敦8320号,见《俄藏》14/42A。残片。如图2右部所示,存7残行,每行存中部2-7字,首行仅存两字左部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2)俄敦8324号,见《俄藏》14/42B。残片。如图2左部所示,存3残行,每行存中部3-4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图2 俄敦8320号+俄敦8324号缀合图

按:据残存文字推断,上揭二号应皆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往生品第四残片,且其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2所示,二号左右相接,衔接处断痕吻合,原本分属二号的“言”“世”二字复合为一。又此二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字体大小、字间距及行间距相近,将其残存文字补全可得17字满行之数),书风相似,字迹相同(比较二号皆有的“菩”“萨”二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可辨识文字始“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菩萨为僧”句后二字,至“得一切种智”句前二字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8/228A11-228A19。

《俄藏敦煌文献叙录》谓俄敦8320号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往生品第四残片,甚是。但又谓俄敦8324号为“残佛经。存5行。不可定名”。今既知此号既可与俄敦8320号完全缀合,则该号亦可比照俄敦8320号定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往生品第四残片。

三、斯7047号+北敦226号

(1)斯7047号,见《宝藏》54/341A。残片。如图3右部所示,存16行,行17字。楷书。有乌丝栏。有行间校加字。原卷无题,《宝藏》拟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2)北敦226号(北3474;宇26),见《国图》4/151B-160A。卷轴装,16纸。前部如图3左部所示,存426行,行17字。楷书。有乌丝栏。有行间校读符号。卷中有品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乘乘品第十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念处品第十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胜出品第廿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含受品第廿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无生品第廿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劝持品第卅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校舍利品第卅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随喜回向品第卅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度品第卅九”等,《国图》条记目录称“此遗书节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现存经文十一段”,拟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钞”,定为7世纪隋唐写本。

图3 斯7047号+北敦226号(局部)缀合图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3所示,二号衔接处断痕吻合,斯7047号行末“乃至十八不共”与北敦226号行首“法无处所”相连成句,中无缺字。又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天头地脚等高,皆有乌丝栏,行17字,行距、字距和字体大小均相近),书风相似(钩笔较重、竖画撇笔较长、捺笔出锋明显、收笔顿挫分明),笔迹近同(比较表1所列例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句后五字,至“生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句末字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8/242A1-302B14。

又按:据北敦226号,可知原卷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节抄,所抄内容出于卷四至卷七、卷九至卷十一,共涉及十品,但所抄内容并不完全连贯,《国图》拟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钞”,甚是。斯7047号及北敦226号前部所抄内容见于该经卷四句义品第十二,孤立地看,《宝藏》为斯7047号拟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好像没有问题,但与北敦226号缀合后,才明白该号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钞”的一部分,当比照后者改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钞”。

四、斯6980号+斯5156号

(1)斯6980号,见《宝藏》54/191A-192A。卷轴装。前缺后残,后部如图4右部所示,存56行(末行下残),行17-18字。楷书。原卷无题,《宝藏》拟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一”。

(2)斯5156号,见《宝藏》40/379A-379B。卷轴装。前缺后残,前部如图4左部所示,存38行,行17-18字(首行上残,末行下残)。楷书。原卷无题,《宝藏》拟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一”。

图4 斯6980号(局部)+斯5156号(局部)缀合图

按:上揭二号皆出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且其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4所示,两件文书左右边缘处完全吻合,且合于该行满行17字之数。又此二号行款格式相同(行约17字,行距、字距、字体大小相近),书风相近(有连笔,竖画较短,横画顿笔明显,捺笔出锋),字迹相同(比较二号共有的“亦”“化”“三”“提”等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无所得平等法中应学”句后二字,至“当知佛与化佛无有差别”句前八字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8/374A6-375A16。

五、俄敦7255号+俄敦7264号

(1)俄敦7255号,见《俄藏》13/283B。残片。如图5右部所示,存4行,每行

图5 俄敦7255号+俄敦7264号缀合图

存上部4-12字(末行仅存四字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2)俄敦7264号,见《俄藏》13/285A。残片。如图5左部所示,存4行,每行存上部1-11字(首行仅存一字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按:据残存文字推断,上揭二号应皆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残片(9)张涌泉教授团队及本文初稿已指出此二号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残片。《俄藏敦煌文献叙录》亦判定俄敦7264号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残片;又称俄敦7255号为“般若经”类,但具体经本“未检出”。。且其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5所示,二号衔接处断痕吻合,俄敦7255号末行始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句“藐”字右下部残笔,俄敦7264号首行首字为此字的左上部大半,二号缀合,其字可得其全。又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天头等高,皆有乌丝栏,字体大小相似,字距与行距均相近),书风字迹相似(比较二号共有的“若”“波”“蜜”“无”“所”等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菩萨为何事故行般若波罗蜜”句后八字,至“佛告须菩提诸法无所为”句前二字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8/374B3-374B10。二号缀合后,仔细比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经本,尚存疑问。兹按《大正藏》经本,列出残卷对应经文如下:

何事故行般若波罗蜜佛言无所为故行般

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为无所作

般若波罗蜜亦无所为无所作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亦无所为无所作菩萨亦无所为

无所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

波罗蜜无所为无所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诸法无所为无所作不应分别有三乘声

闻辟支佛佛乘佛告须菩提诸法无所为

加粗的为残卷存留或留有残字的部分,其中有两处异文:一是第二行“一切诸法”残卷作“一切种智”,原因不详;二是第八行“佛乘”残卷作“乘乘”,当属抄手笔误。这两处异文,似不足推翻残卷出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结论,姑悬此疑,以俟高明。

六、津艺85号+北敦14747号

(1)津艺85号,见《津艺》2/121A-124B。6纸。首全尾缺。后部如图6右部所示,存156行,行17字。有乌丝栏。首题“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上品第八十九”,《津艺》拟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上品第八十九”。《津艺》条记目录称该卷楷书,有隶意,为隋朝写卷。

(2)北敦14747号(新947),见《国图》133/52B。残片。如图6左部所示,存14行,行17字。有乌丝栏。原卷无题,《国图》拟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思溪本)卷三○”。《国图》条记目录云:“与《大正藏》本对照,本号缺‘不动三昧,无念三昧’等8字,依《大正藏》校记,本号与《思溪藏》(三十卷本)、《普宁藏》(三十卷本)、《嘉兴藏》(三十卷本)以及日本正仓院《圣语藏》(四十卷本)、宫内省图书寮(三十卷本)均相同。今依《思溪藏》本,作卷三○。”又称该卷楷书,为6世纪南北朝写本。

图6 津艺85号(局部)+北敦14747号缀合图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6所示,衔接处断痕大抵吻合,津艺85号末行“如金刚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与北敦14747号首行“无分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先后接续,中无缺字。又二号行款相同(天头地脚等高、皆有乌丝栏、行17字、字体大小及字距、行距皆相近),字迹书风相似(比较表2所列例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经文“法上品”首题,至“如是等得六百万诸三昧门”句末字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8/421B24-423C2。

又按:与二十七卷本的《大正藏》本比勘,北敦14747号经文无“不动三昧,无念三昧”八字,与三十卷系统的《思溪藏》《普宁藏》等本以及四十卷系统的日本正仓院《圣语藏》本合,所存经文三十卷本系统在第三十卷,《国图》条记目录因据以把北敦14747号判定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思溪本)卷三十”。然而同样属于二十七卷本系统的《金藏》广胜寺本,同样没有上揭八字。显然,个别字句的有无难以作为判定经本系统的重要证据。而且此卷既可与津艺85号缀合为一,而后者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上品第八十九”的首题,此品题与二十七卷系统经本略同(品题“法上品”《大正藏》本及《金藏》广胜寺本作“法尚品”,“尚”“上”音近义通,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二十也作“法上品第八十九”);而三十卷系统的《思溪藏》等经本则作“昙无竭品”,与写卷不合。据此,津艺85号与北敦14747号缀合后宜一并定作二十七卷本系统卷二七为宜。《国图》条记目录把北敦14747号定作三十卷本系统卷三十,恐怕并不合适。

七、北敦11934号+斯2414号

(1)北敦11934号(L2063),见《国图》110/159B。残片。如图7右部所示,存6行,行5-17字(首行、末行皆仅存中下部少数残字)。有乌丝栏。原卷无题,《国图》拟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国图》条记目录称该卷为6世纪南北朝时期隶楷写本。

(2)斯2414号,见《英图》37/267-288。14纸。前部如图7左部所示,首残尾全。存397行,行5-17字。有乌丝栏。中有品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摄品第七十八”,尾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廿六”。《翟林奈目录》:“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品七七、品七八(相当于《大正藏》卷二三、二四)。七世纪非常好的写卷。”《英图》拟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异卷)卷二六”。《英图》条记目录云:“与《大正藏》本对照,本文献之分卷不同。相当于《大正藏》本卷二三后部分及卷二四前部分。与历代大藏经分卷均不相同,属于异卷。”并称该卷为6-7世纪隋隶楷写本。

图7 北敦11934号+斯2414号(局部)缀合图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7所示,衔接处断痕吻合无间,原本分属二号的“色性”“说”“菩提如是”等字得以复合为一。又二号行款相同(皆有乌丝栏、行约17字、字体大小及字间距皆相近),字迹书风似同(比较二号共有的“性”“位”“示”“可”“菩”等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经文内容始“受想行识是有所得”句“所得”二残字,至尾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廿六”止,相应文字《大正藏》本分属第二十三卷六喻品第七十七、第二十四卷四摄品第七十八(T8/391C3-396B20);《房山石经》本(三十卷本)品名品次同,但均归属第二十六卷,与写卷合。据此,北敦11934号亦当比照斯2414号拟题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廿六(三十卷本)”。

又,上揭二号既可缀合为一,而《国图》条记目录称北敦11394号为6世纪南北朝时期隶楷写本,《英图》条记目录又称斯2414号为6-7世纪隋隶楷写本,抄写年代判定不一,显然有误;就字体来看,原卷已是成熟的楷书,翟林奈定为七世纪写卷,庶几得之。

八、斯9163号+北敦14013号

(1)斯9163号,见IDP网站。2纸。前后皆缺,后部如图8右部所示,存56行,行17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IDP未定名。

(2)北敦14013号(新213),见《国图》118/332B-341A。卷轴装,13纸。前部如图8左部所示,前后皆缺,存364行,行17字。楷书。有乌丝栏。中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校舍利品第卅六”。所存内容见于《大正藏》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卷十,所见品题《大正藏》本作“法称品第三十七”,校记称宋、元、明、宫本作“舍利品第三十七”,《圣语藏》本作“舍利校量品第三十七”。北敦14013号《国图》条记目录据《圣语藏》本定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本)卷一五”,称为7-8世纪唐写本。

图8 斯9163号(局部)+北敦14013号(局部)缀合图

按:《国图》北敦14013号拟题可从,前一号亦当为四十卷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五残卷,且此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8所示,衔接处断痕大抵吻合,斯9163号末句行末“复次”与北敦14013号首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先后接续,中无缺字。又此二号行款相同(天头地脚等高,皆有乌丝栏,每纸均28行,行17字,行距、字距、字体大小相近),书风相似(横画较长且其起笔出锋与收笔顿笔明显、捺笔出锋),字迹相同(比较表3所列例字)。据此判断,此二号确为同一写卷之撕裂,可以缀合为一。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于“但称誉般若波罗蜜”句后五字,讫“求辟支佛道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句前五字,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8/288B13-293B25。

上面我们通过内容、残字、行款、书风、笔迹等不同角度的比较分析,把十六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残卷或残片缀合为八组。这八组中前六组皆为二十七卷本,最后二组分别为三十卷本和四十卷本。这些残卷或残片的缀合,不仅使得部分散失的写卷得以“团聚”,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相关写卷的性质作出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为进一步的整理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如俄敦16934号,《俄藏敦煌文献叙录》定名为《大智度论》卷三四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残片;但根据上文第一组的缀合结果,该号无疑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序品第一残片。又如俄敦8324号,仅存5残行,《俄藏敦煌文献叙录》称“不可定名”;而根据上文第二组的缀合结果,可以断定该号亦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往生品第四残片。再如北敦14747号,《国图》条记目录定作三十卷本系统卷三十;根据上文第六组的缀合结果,该号亦宜比照津艺85号定作二十七卷本系统卷二七。再如北敦11394号,《国图》条记目录定作6世纪南北朝时期隶楷写本;斯2414号,《英图》条记目录定作6-7世纪隋隶楷写本;而根据上文第七组的缀合结果,此二号可以完全缀合,则上揭二书条记目录关于抄写年代的判定必有一误,宜再斟酌。由此可见,做好散失在中、英、法、俄等世界各地的残卷汇集缀合工作,对敦煌文献的进一步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残片
爷爷留下的残片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残片续缀
新见两件敦煌唐人草书写本残片述略
碎锦说(外一首)
我有一个梦寄存在老火车站
敦煌文献王羲之《尚想黄绮帖》拾遗
古瓷残片是否有收藏价值?
莫桑比克发现的飞机残片来自马航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