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思想与现代建筑技艺的融合

2021-07-04 13:59:02刘娇娇
科学与财富 2021年7期
关键词:王澍贝聿铭象山

刘娇娇

说起建筑,我们可能会想到自己住的房子,接连引申到家的概念,所谓家是建筑本身、人和情感组合而成。也可能会想到我们除了家常去的地方,例如商场,学校,医院等,这些就是公共建筑,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脱离不开的场所。它们除了由建筑本身组成,还掺杂着这个地区所有人民的情感,即地区的文化属性。建造一个家,你要遵循这个家庭的愿望,建造一个公共建筑,则要关注这个地区乃至这个国家的整体愿望,就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流动的精神文化,从而带给大部分人美好的感受以及心灵的停靠。

对于中国来说,流传于每个人之间牵动每个人的心灵的精神文明就是上下五千年那璀璨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把发展重心都放在了经济上,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哪有人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发达的西方就成了竞相模仿的对象,带动了一批全然西化的热潮。在建筑设计中尤为明显,城市建设规划都比照西方,一味西化导致我们所有城市看起来都是一个模样,很多拥有灿烂传统文明的城市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失去了城市特色,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数十年过去了,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们在过上了幸福小康的生活后,逐渐从金钱迷失中走出,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各种公共建筑蓬勃发展。在全民素养、文化水平日渐提高,思想愈发丰富独立的情况下又提出了文化自信,渴望追求属于我们自己传统文明,这就是归属感。而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空前活跃,文化糅杂的时代,如何让人民对文化有归属感让建筑充满中国本土地域特色,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很多中国建筑师在这样一个追求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建筑的新形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创造出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的理念。在这种新的尝试下,我觉得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给我了很深刻的印象与思考。

建筑工作者与其说是运用构思创意与设计技巧创造美好的建筑,不如说是给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所谓环境应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内涵[1]。

1.取之自然的选址规划

这两个建筑的选址有优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两座建筑分别位于这样的两个仙境之城,本身就是件优美与浪漫的事。

苏州博物馆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北臨拙政园,南临苏州民俗博物馆,隔路相望狮子林,这个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古典园林遗留丰富。象山校区位于浙江杭州南部群山边缘,环绕象山,自然环境丰富优美,王澍等人放弃了原来规划的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区,选择了这里,是想营造一种建筑与优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感受,他更看重山水环境,“依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比建筑更重要”[2]。

2.融古合今的立面造型

苏州博物馆几何体的运用是贝聿铭签名式的手法,包括香港中银大厦,伊斯兰教博物馆,美国美术馆东馆还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扩建的玻璃金字塔,每一种三角形矩形的演化都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也成为了贝聿铭的签名。它的粉墙黛瓦是对苏州徽派建筑的最好尊重,但是贝聿铭也不是生搬硬套的将传统特点全部用在了自己的建筑上,而是借鉴了传统苏式徽派的建筑特色,结合现代建筑的自身特点创造出了“贝式马头墙”在屋面上也用了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偏灰色的花岗岩取代了传统的黑瓦。这种颜色在遇到雨时颜色会加深,使黑白的对比更加明显,愈显其淡雅肃静。墙体都采用这种深灰色边饰包裹,给人一种近乎强迫的干净感,不是朦胧模糊而是清晰地边界感,细枝末节处体现建筑的力量感与理性。

王澍则采用了“类同形异”的准则建造一期和二期,建筑不同却又相互协调,相似而不相同。象山校区采用与山脉呼应的方式建造,尤其是屋顶,随山势起伏,原木色的整体色调与中国古代的木建筑相应,又与自然相协调,仿若生长于自然又用于自然。院落式布局以“回”字为基点,或增或减,立面刻意简化处理,仿若随意而为开的窗也是建筑的最明显特征。

3.基于地域的思想意蕴

贝聿铭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它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我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不全是,有属于自己的与时俱进的新颖。它要把自己对于建筑对于文化最好的理解展现在自己的家乡,那就是融合,既反映了大形势下对新建筑的探索,也能看出苏州既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古城又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新城。

象山校区更像自然中生长出来的建筑,王澍渴望回归传统,但是又不愿将传统简化为装饰的符号而硬套上去。于是他用了传统的砌筑手法造墙,用原木色为底展现自然材料的真实样子,用中国造字法布局,用江南古典园林的意蕴造景。处处体现出他把自己看作文人的一种傲骨与自然。

我们从这两个案例中对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思想中不难发现,作为国人,我们为自己璀璨的文明骄傲,想将这种文明也运用到建筑这一良好载体中,但这种设计不应是生搬硬套的,像很多旅游景区为了追赶国潮而建造出的一批批仿古建筑,既没有含义,也不宣传文化,仅仅是为了仿古而仿古。所以对传统建筑文明的学习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提炼出属于我们的文化符号与文化意蕴。

4.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匠

这一部分是我对两个建筑最喜欢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从前的园林只是那些世家贵族的专享,当有一天它走进大众,我们才可从中窥见那份古代的诗意。

中国古代人们追求闲适淡雅,对儒释道佛的推崇更是让一些文人骚客向往看破红尘的禅意,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自有一番文人傲骨。园林讲究漏,透,瘦,移步换景,步移景异,叠山理水等,很多在苏州博物馆和象山校区中都有精妙的体现。他们对“漏景”都情有独钟,运用了很多景框来透出设计师在细节处的精巧。在苏州博物馆中,我们穿过走廊或者侧墙都能看到形态各异的漏窗,通过漏窗能看到后面精心布置的植物时隐时现。象山校区也布置了类型丰富的景框, 按其形式大致可分为5类:方形景框、方形组合景框、太湖石形景框、空间型景框、花砖漏墙景框[3]。一个个景框的运用让单调的墙面变得活跃充满生机,像是一幅幅活着的挂画,从中竟可窥得春夏秋冬。

苏州博物馆中最有名的景应该是那主庭院中的片石假山,以粉墙作纸。以泰石为水墨,借拙政园之景,用米芾之思想,建最特别的山水画。每一个景都充满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敬意。传统思想与现代的碰撞变得如此包容与活力。

在象山校区中王澍又将对园林的思考放在路径上,他在二期的实验大楼中设置了一系列环绕建筑的曲折道路,既不完全用于功能,也不说它是单纯的装饰,让人在曲折的曲径通幽处感受哲理,在廊上观景时又能想象到走在园林里的廊道之感,高低上下之间体会不一样的妙趣。它与苏州博物馆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把园林的体现变得质朴,场地原有的小溪,鱼塘都被保留,还有一些空地也还给农民们栽种作物,有青苔的石头,斑驳的泥土都为他所用,把建筑又归于自然的淳朴。

值得一提的是象山校区的建设中王澍对瓦檐做了特殊强调,江南多雨,雨水从瓦檐处稀稀落落的滴落下来,于朦胧处得见满院绿草芬芳,给人最直观的江南意境。

5.物料与技术

“在传统中国建筑中, 物料选择一定是第一位的事,‘材料’一词不准确,因为物有‘物性’,它是活的。”[4]在这种选择上,苏州博物馆与象山校区不尽相同。苏州博物馆的建设以现代钢结构来代替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用玻璃和钢材做顶,既传承了斜坡屋顶的形式,又解决了采光问题,符合了贝老一贯的尊重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原则。

回廊上的玻璃顶和钢条的细密组合让光线在通过时被分成了细碎的长条,创造了丰富的光影效果。贝聿铭极其善用玻璃,在博物馆中处处可见玻璃顶来满足采光需求,但光线都经过处理并非直射,给室内带来良好体验。

如果说贝聿铭是利用现代技术而王澍则将物料的生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做建筑原料和建筑模具,使建筑与自然更加融合。运用了700多万片旧瓦,使建筑有了回归历史的地域感,旧材新用,也是一种启发。

将现代物料技术完美运用来解决传统建筑中的不足之处,这就是融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融合?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来说,随着数千年的发展,人类行为及思考方式早已与从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古人的行为模式早已不适合现代生活,但是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却是在不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历久弥新。对于现代建筑来说,更多的是注重功能,在千篇一律的創造手法中失去了属于我们的文化内核。所以我强调的是将传统建筑的文化思想与现代建筑的创造技艺进行融合,让建筑也变得有血有肉,活跃起来。这种建筑是本土文化与地域特征的积极思辩也是传统与现代的积极思辩,无数大师在我们前面积极探索,我们也将从不断地思考中得到新的启发,从而让建筑文明更加灿烂丰富。

参考文献:

[1]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2]王澍, 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建筑学报, 2008 (9) :50-59.

[3]秦培荣.新中式建筑中“框景”的应用微探[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 2015.

[4]王澍.剖面的视野[J].时代建筑, 2012 (2) :81-88.

猜你喜欢
王澍贝聿铭象山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20:24
狂妄与谦恭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狂妄与谦恭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石材(2020年2期)2020-03-16 13:12:56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12
象山
红豆(2017年4期)2017-04-13 18:44:13
桂林象山景区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8期)2016-04-16 02: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