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治疗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价值

2021-07-03 09:24:00厉建波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酮症胰岛素泵酸中毒

厉建波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日照 262300

糖尿病是近年来发病率持续性升高慢性疾病之一,血糖升高仅为疾病表象之一。 中老年为糖尿病主要发病人群,但受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与生活作息不规律, 工作压力大以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糖尿病发生率呈逐年增长模式,若不尽早干预可诱发慢性肾病、感染、坏疽以及心血管等一系列并发症,其中酮症酸中毒最为常见,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1-2]。临床中, 针对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方案多选择胰岛素注射,可达到平稳、快速降糖目的,调节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临床相关数据发现[3-4],实施不同的给药方法所达到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 其中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降糖效果确切,而且安全性较高,深获临床医师认可与满意。 相关研究在文中指出[5],予以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持续皮下胰岛素泵开展治疗,可调节机体代谢紊乱状况,更可控制低血糖情况出现,治疗优势性强,可作为临床首选急救治疗方案。 因此, 该文就针对2019 年6—12 月该院60 例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不同给药方法,观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与优势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 例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前、后,将60 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7 岁,平均年龄(59.89±2.32)岁;病程最短2 年,病程最长11 年,平均病程(6.52±0.36)年。 观察组30 例:男16 例,女14 例;最小年龄40 岁,最大年龄78 岁,平均年龄(59.93±2.34)岁;病程最短2 年,病程最长12 年,平均病程(6.59±0.38)年。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关于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方面的诊断标准; 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或者家属自愿签订该次研究同意书;④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①听力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者;②中途退出者或更换治疗方案者;③存在其他恶性疾病;④肝肾功能异常者;⑤传染性疾病;⑥对该次治疗必用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基础治疗,比如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扩容以及注射胰岛素等。

观察组:予以患者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治疗;选择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甘舒霖,国药准字S20040045)0.1 U/(kg·h),持续皮下注射,当患者酸中毒纠正后,剂量更改为0.05 U/(kg·h)。 同时,对患者的心率、尿量、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测,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状况,合理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共对患者开展15 d 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治疗后患者疾病状况进行全面观察与评估,并以丁琦[6]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为参考依据。 痊愈:治疗后24 h 后尿酮体转阴,血糖指标正常,患者三多一少等机体不适症状全部好转;显效:治疗后30 h 后尿酮体转阴,血糖指标正常,患者三多一少等机体不适症状全部好转;有效:治疗后36 h 后尿酮体转阴,血糖指标接近正常, 患者三多一少等机体不适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72 h,尿酮体仍为阳性,血糖指标无明显变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更严重。 治疗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同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指标状况进行检测与记录, 并对治疗后患者的总抗氧化能力、 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状况,观察治疗阶段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胰岛素用量状况与pH(酸碱度)恢复正常时间。 应用日常生活质量评分量表[7],对患者的躯体疼痛、精力、生理机能、 情感职能方面进行评价, 每一项均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越高。

1.5 统计方法

以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痊愈4 例、显效6 例、有效12 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73.33%(22/30);观察组:痊愈5 例、显效10 例、 有效13 例、 无效2 例, 治疗有效率93.33%(28/30),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更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mmol/L]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mmol/L]

注:* 与治疗前对照组相比,t 空腹血糖=8.383,P 空腹血糖<0.001,t 餐后2 h 血糖=5.182,P 餐后2 h 血糖<0.001;^ 与治疗前观察组相比,t 空腹血糖=11.440,P 空腹血糖<0.001,t 餐后2 h 血糖=6.796,P 餐后2 h 血糖<0.001

组别时间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9.54±1.05 9.55±1.09 0.036 0.971(7.60±0.71)*(7.00±0.55)^3.659 0.001 11.65±1.95 11.67±1.96 0.040 0.969(9.55±1.06)*(8.94±1.00)^2.293 0.026

2.3 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对比

观察组丙二醛指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总抗氧化能力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组别丙二醛(nmol/mL)超氧化物歧化酶(U/L)总抗氧化能力(U/m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U/mL)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4.55±0.61 4.11±0.48 3.105 0.003 30.22±2.68 32.55±3.55 2.869 0.006 25.99±0.81 27.11±1.55 3.508 0.001 90.91±5.55 96.89±8.01 3.361 0.001

2.4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状况与pH 恢复正常时间对比

观察组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H 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状况与pH 恢复正常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状况与pH 恢复正常时间比较(±s)

组别胰岛素用量(U)pH 恢复正常时间(h)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76.85±5.65 54.21±2.98 19.413<0.001 15.30±1.65 9.20±1.05 17.083<0.001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躯体疼痛、精力、生理机能、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躯体疼痛精力生理机能情感职能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81.95±3.55 85.99±5.15 3.538 0.001 81.99±3.57 86.05±5.22 3.616 0.001 82.55±4.05 86.24±5.24 3.052 0.003 81.99±4.10 86.30±5.25 3.544 0.001

2.6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对比

对照组:低血糖3 例、感染3 例、复发酮症酸中毒2例,总发生率为26.67%(8/30);观察组:低血糖0 例、感染1 例、复发酮症酸中毒0 例,总发生率为3.33%(1/30)。观察组治疗安全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

3 讨论

由于糖尿病疾病发生率递增, 从而导致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也明显增多, 酮症酸中毒主要特征表现为酸中毒、高血糖以及高血酮或酮尿。 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机体易出现嗜睡、 食欲不振以及呕吐等症状,严重还可诱发脑水肿等重症疾病[8-9]。 此外,由于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易与急性胰腺炎混淆, 需多加诊断,进而制订合理、高效的治疗方案。

针对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先开展基础治疗,确保患者内环境稳定,再选择皮下注射胰岛素,当病情得到有效抑制后,可继续持续治疗,从而减低疾病复发率[10]。 有相关研究在文中指出[11]:应用小剂量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血糖达标时间、 酮体转阴时间均短于大剂量的胰岛素治疗,而且应用药物剂量少,可减低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损伤,安全性更高。 金少雄[12]也认为, 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血糖水平与临床症状, 安全性与有效性均高。 该次研究中给予患者小剂量的胰岛素开展治疗,可减低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还可控制低血糖情况出现,而对于胰岛素的应用,临床多选择胰岛素泵,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可确保给药精确、便捷,还可达到缓释的作用。 实施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期间可动态对血糖进行监测, 根据相关指标从而合理调整药物剂量,达到科学、合理控制血糖目的,清除氧自由基,控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低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 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与机体应激状态,还可避免反复多次注射,确保皮下注射药液吸收均匀。 此外,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可确保药物浓度,平稳降糖,可进一步保证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此外, 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易在睡眠中出现黎明现象, 这多与生长激素、 皮质醇分泌而诱发高血糖有关,采用胰岛素泵开展治疗可在特定时间设定基础率,从而将血糖控制在有效范围值内, 有利于减低夜间低血压与黎明现象情况出现, 还可促进患者血糖尽快恢复到正常时间,促进尿酮转阴,实现平稳、快速降糖目的。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强以及具有可行性等优势性。 有相关文献称[13-14],小剂量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治疗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平稳,缩短治疗时间,尽早出院。

有研究者认为[15-16],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胰岛素,可缩短在院治疗时间,减低胰岛素的应用量,快速纠正酮症酸中毒情况,还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有相关文献在文中指出[17-18],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时,若效果不理想,还可与血必净注射液、乌司他丁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可改善氧化应激反应,确保患者机体健康状态。 通过该次研究所得结果为,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效率93.33%高于实施基础治疗73.33%;林喜洁等[19]在文中也指出,胰岛素泵联合生长抑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开展治疗有效率高达97.83%,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91.3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但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患者的血糖指标更低于实施基础治疗; 有相关研究在文中指出[20],给予患者小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对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有一定调节作用,从而稳控疾病恶化,改善患者机体不适。李朝晖等[21]在文中也表明, 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治疗可缩短重症糖尿病酮症酸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以及血酮转阴。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丙二醛指标低于实施基础治疗,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总抗氧化能力指标高于实施基础治疗;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用量低于实施基础治疗,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pH 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实施基础治疗;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躯体疼痛、精力、生理机能、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安全性高于实施基础治疗。 曹玉枝[22]在文中也说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胰岛素泵应用胰岛素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控制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治疗安全性较高。 这充分证明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的治疗优势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治疗有效率与安全性较高,而且治疗后患者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明显改善, 更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一定提高, 快速调节血糖指标水平,改善机体酸碱度,这说明此治疗方案可达到理想的平稳的降糖效果,血糖波动幅度较小,减低低血糖情况出现,促进尿酮体快速转阴,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有相关文献指出[23];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有助于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血糖,减低低血糖情况出现,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优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李媛媛[24]经调研也证明:胰岛素泵治疗优势性与应用价值,可确保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机体健康水平,改善内环境,有效调节血糖,临床治疗效果确切。赵晓燕[25]认为:与常规输注方式相比,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尿糖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更佳,有利于患者各项指标的尽快恢复。 但为进一步保证治疗有效性,建议治疗期间予以患者宣教,告知其治疗流程与目的以及疾病危害性, 从而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与保护意识,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 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确切, 可调节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还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安全可行性高。

猜你喜欢
酮症胰岛素泵酸中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二甲双胍与乳酸酸中毒及其在冠状动脉造影期间的应用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40:0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预防及治疗策略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