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状调查的高职院校终身教育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2021-07-02 12:41:44陈紫薇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调查结果终身教育教职工

陈紫薇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要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高职院校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构成,也是服务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本文对高职院校服务终身教育的现状展开调查,并基于现状分析探索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终身教育能力的路径及策略。

1 核心概念界定

终身教育(Lifelong learning,也称终身学习)是人在一生各阶段的教育和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包含横向的整合,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所有类型教育相互之间的支持和互补。终身教育也包含纵向的整合,即人在一生的所有阶段所接受的各类教育[1]。

终身教育可大致划分为两大部分:职前初始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2]。职前初始教育涵盖了个体在进入职场前在所有教育场所接受的各阶段的教育,这其中既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学校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职后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根据教育目的,可将职后继续教育划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继续教育已有比较成熟和系统的教育形式,如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电大等。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也承担着职后学历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相较学历教育而言,高职院校服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体系有待研究,能力尚待提升。结合终身教育的定义及国家政策文件的规划,将本研究中的高职院校终身教育服务界定为高职院校为职后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所提供的服务。

2 调查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包括资料收集与问卷调查2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调研收集湖北省10所高职院校(见表1)2019年服务终身教育的资料,总结出当前高职院校服务终身教育普遍的运行机制及特色做法。选择10个学校作为样本,是由于这些学校已经积累了一些服务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和机制,具有一定的典型特征。

表1 高职院校样本

第二阶段,通过问卷,在参考相关终身教育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3-4],制作问卷并调查接受终身教育的服务对象和提供终身教育的服务主体的相关情况。服务对象由企业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基层社会服务人员、社区非从业居民5类群体构成(见表2),发放问卷1075份,回收有效问卷1023份。5类群体的有效样本占比分别为企业职工44.1%、退役军人8.6%、新型职业农民7.6%、基层社会服务人员19.2%、社区非从业居民20.5%。其中,男性43.6%,女性56.4%。在年龄层次上,40-49岁人数最多,占比39.2%,60岁及以上占比18.8%。就学历而言,本科及大专学历居多,共计占比42.1%。从态度、需求和满意度3个维度对服务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服务主体由来自10所高校的教职工组成,包括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共计发放问卷453份,回收有效问卷442份。在参考有关终身教育服务能力提升研究的基础上[5],制作问卷, 从终身教育服务认知、终身教育服务机制建设、个人参与终身教育服务动机、个人参与终身教育服务现状4个维度对服务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31-50岁的教职工占比72.3%,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93.3%,中级职称占比66.2%。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服务现状对比

选取样本高校2019年的服务对象、服务形式、组织机构、教育资源、服务规模等5个维度,对其服务终身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高校2019年终身教育服务现状

表2结果显示,当前各高职学校终身教育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各行业的企业职工、教师、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工、失业待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工商户、社区居民等。服务对象基本覆盖了社会的主要群体,有的高校还开展了为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的公益性服务项目,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全民覆盖性。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高校服务对象的差别主要是由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区位决定的。例如,GX02、GX03、GX05、GX06均属于行业型院校,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该行业的从业者,因此服务对象相对单一。GX07、GX08、GX10位于地级市,地级市的公办高校数量较少,因此当地的终身教育服务,尤其是公益性服务更依赖此类学校,因而此其服务对象的覆盖面也更广。从服务形式来看,主要包括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公益培训、技能鉴定、社区文化活动等。其中,只有少数院校提供了技能鉴定和社区文化活动等服务,前者主要是由于技能鉴定的资质需要经过申报和审批,与学校在某一行业或学科发展成熟度和优势程度有关;后者是由于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中起步相对较晚,一些学校尚未开展此方面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GX02和GX07提供了终身教育网络学习的服务。从组织机构来看,多数学校的终身教育服务由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管理,由各教学院系的教师及继教院的专职人员实施。而继续教育除了提供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还兼有成人教育、自考等学历教育的职能。因此一般的模式是,在继续教育学院下设不同的办公室或部门,负责非学历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工作。GX02、GX04、GX07、GX09成立了专门负责社区教育的部门,与其服务对象中的社区居民也形成了对应关系。从教育资源来看,绝大多数学校为学习者制定了线下课程,课程由模块化、项目化的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组成,辅以培训手册或指南作为教材。公益性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以次为单位开展,一般没有提供可供后续学习的资源。GX01尝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GX02和GX07也提供了网络课程。从服务规模看,行业型高职院校的服务人日数和到款额相对较小,这主要还是由服务对象和服务形式的单一性所决定的。地市级院校的服务人日数和到款额的平均值高于省会院校的平均值,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地市级院校与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另外,有的学校以公益性培训为主,因此出现培训人日数较多,但到款额较少的情况。

3.2 服务对象的调查结果

3.2.1 学习意愿

78.6%的调查对象表示主观上有参加终身学习的意愿。然而,超过50%的人表示需要根据工作和家庭等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参加,其主要限制因素如图1所示。参加终身学习的目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65.6%的人愿意为非学历目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支付5000元以下的费用,8%的人不愿意支付费用。绝大多数人认可终身学习在提升个人就业择业创业的竞争力、丰富个人业余生活、提高公民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家庭或社区和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上结果说明,经过近几年的政策宣传和社会引导,公民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意识明显加强。学习意愿较强,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但一些客观因素限制了民众参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图1 参与终身学习限制因素调查

图2 参与终身学习目的调查

3.2.2 相关需求

调查发现,个人参加终身学习时优先选择的组织机构依次为行业协会(54.7%)、单位内部(49.3%)培训和高等院校(42.6%),而选择商业培训机构的人较少(19.7%)。说明,公民更加认可相对权威、专业且具有公益性质的继续教育服务提供者。公民倾向选择的终身学习形式和学科调查结果分别如图3、图4所示。由此可见,以个人可持续发展、和谐家庭建设为主题的终身学习是热点。

图3 终身学习形式需求调查

图4 终身学习学科需求调查

87.5%的受访者选择在居住地附近或所在单位进行终身学习,这也对应了图1调查结果,因此以工作或生活的地点为中心开展终身教育符合公民的实际需求。53.5%的受访者倾向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有关线上及线下学习活动希望以何种方形式开展的调查结果如图5、图6所示。阻碍线上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找不到合适的线上学习资源、不熟悉或不习惯手机或电脑的操作、不容易留存或记住学习资料等。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已经走进终身教育领域,各受教育群体也逐步接纳并尝试使用线上学习,但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线上学习的进一步推广。

图5 线上学习活动形式需求调查

图6 线下学习活动形式需求调查

调查发现,互联网广告(55.8%)、单位社区村委会发布的信息(46.3%)和朋友同事邻居推荐(42.6%)是获得终身教育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或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官方网站或公众号以及当地的终身学习网获取信息的人相对较少。这与公众参与终身学习时对机构选择的倾向恰恰相反,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相关部门的宣传不到位,与公众的学习需求有差距。调查对象期待的终身教育师资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高校教师。期待的终身教育服务主要包括:实际操作的指导、学习成果的认定或转换、学习内容的动态调整。同时,图2表明,对学习成果认定的需求是限制公众参与终身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76%以上的学习者认为有必要或十分必要建设专门的终身学习网,并在网站上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信息、学习成果的申请、认定及查询、学习资源推荐等服务。由此可见,在终身教育服务上尚有一些空白需要填补,对高职院校而言,还大有可为。

3.2.3 满意度

调查显示,36.2%的学习者认为所参加的终身学习活动达到或超过其预期的效果,但也有30.4%的学习者表示未达到预期,说明公众对终身教育的满意度有待提升。影响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对影响学习效果各要素的满意度(见表3)中,除了学习成果认定一项,其他项目的满意度均介于60%至70%之间。说明在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学习资源、教学手段或模式上,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而在学习成果认定方面,亟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或制度。

表3 终身教育各要素满意度

3.3 服务主体的调查结果

3.3.1 终身教育服务认知

教职工对服务终身教育的认知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还有很多高职院校教职工不认为服务终身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调查显示,71.3%的受访者认为服务终身教育属于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岗位职责,29.7%认为不属于或不清楚。由此可见,教职工对高职院校服务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上有待加强。

表4 教职工终身教育服务认知调查结果

3.3.2 终身教育服务机制建设及考核

高职院校对终身教育服务需求调研、满意度调研和教职工培训调查结果(见表5)表明,高职院校在对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宣传和服务能力提升上做得不够,对终身教育服务的重视度和投入也不足。高职院院校对终身教育服务考核调查结果(见表6)表明,高职院校对服务终身教育的激励机制建设或宣传不到位。

表5 终身教育服务机制建设调查结果

表6 终身教育服务考核调查结果

3.3.3 个人参与终身教育服务动机

调查显示,60.2%的教职工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与终身教育服务,39.8%表示个人没有意愿参与或不确定。教职工参与终身教育服务以外部动机为主(见图7)。参与终身教育服务的限制因素(见图8)表明,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参与终身教育服务的引导和激励,创造有利于提升参与度的环境和条件。

图7 教职工参与终身服务动机调查

图8 教职工参与终身服务限制因素调查

3.3.4 个人参与终身教育服务现状

高职院校教职工参与终身教育服务时长、服务形式及资源开发形式调查结果见图9-图11。由图9可以看出,教职工服务终身教育的平均时长较短,未参与服务的人数占比过高。图10终身教育服务形式调查结果与调查第一阶段的各高职院校服务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见表2)的结果吻合。终身教育服务师资团队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由来自同一专业的教师构成,不同院系、不同学校或学校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较少。图11表明,服务过程中,高职院校开发的教育资源以线下资源为主,线上资源较少。纯线下学习(50.6%)仍是主要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占比38.3%。目前所提供的纯线下教学模式与多数服务对象所期待的混合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异。

图9 教职工过去12年月参与终身教育服务时长调查

图10 教职工参与终身教育服务形式调查

图11 终身教育资源开发调查

4 提升高职院校终身教育服务能力的建议

各高职院校服务现状的对比结果表明,各高校的服务规模、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对象差异较大,各有特色或不足。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所提供的终身教育服务与服务主体的需求和期望尚存在一定的错位。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提升高职院校终身教育服务能力的措施。

4.1 量体裁衣,突出服务特色

各高职院校由于专业结构、区位、师资力量和所在地区的公民教育背景不同,其服务对象、形式和规模等必然有所差异。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服务项目前,既要考虑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和文化教育需求,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抓住重点,精准实施,走出一条有校本特色的终身教育服务之路。比如,行业型院校应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面向与专业群相关的行业企业提供服务。又比如,位于省会城市的院校在服务社区教育的时候,应以学校所在或附近的社区为重点,逐步扩大服务的辐射面。学校之间可开展终身教育服务的调研和交流活动,相互借鉴;但同时也应避免盲目跟风,别人做什么项目,我也做什么项目。如果一味追求服务规模,把服务的摊子铺得太大,不仅会影响终身教育服务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服务效果,还会给学校和教职工带来过重的负担,影响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4.2 需求导向,提升服务质量

虽然总体上公众对当前的终身教育服务质量比较满意,但在服务形式、教学内容、教育资源、教学模式等各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服务项目前,应首先针对服务对象展开需求调查,坚持以需求指导供给。比如,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互联网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线上终身学习的需求明显增加,而目前各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服务仍以线下为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限制了公众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终身教育的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或选择线上教学平台、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探索线上教学组织形式。此外,针对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学习者,应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做到实用性、针对性、适切性,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随着公众终身学习意识的强化,社区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提供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社区教育服务。

4.3 政策激励,完善机制体制

各高职院校应将服务终身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积极作为。服务终身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因此要打造有担当、愿奉献、敢作为的服务团队。要加强对教职工的引导和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和意愿,使教职工认识到终身教育服务是其岗位职责的一部分,对个人、学校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服务能力,坚持学习并提升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和教学水平。要加强对教职工的激励,强化服务动机,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要纳入终身教育服务的指标。要为终身教育服务提供组织保障,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或在现有部门下拓展职能,做好规划、组织、协调和支持工作,引进服务项目,畅通服务渠道,规范服务流程。

4.4 长效跟踪,认定学习成果

各高职院校应建立服务质量评价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综合服务对象的反馈和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价服务质量。项目开展过程中,做好问题搜集、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工作,动态调整服务内容,及时改进服务效果。项目结束后,要继续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在学习经历认定、技术咨询、后期服务项目开发上主动作为、及早谋划。此外,应建立终身教育服务报告或档案制度,做到有档可查、有迹可循。高校要积极联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探索学分银行、书证融通等制度,真正实现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可积累、可追溯、可认定、可转换,最大程度激发公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动机。

猜你喜欢
调查结果终身教育教职工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记者观察(2018年14期)2018-11-19 21:22:23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5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38
最新中国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京发布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24
过去十年中国城乡居民WHOQOL-10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