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克 孟桦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2010年12月,中国足协颁布《中国青少年足球“十二五”发展草案》。2013年2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意见》。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进一步加快普及校园足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足球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截止到2014年年底,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已有5000多所,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有270万人。2014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遴选工作的通知》,目标在三年内遴选出2万所左右特色学校,及30个左右的试点县(区)。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从总体要求、改进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式等11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足球总体改革方向。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中国足球发展经历了首次由教育部接手,再到国务院颁布《改革方案》的过程。综上,从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这段时间,国家对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从更多角度切入,重新确定改革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以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为分界点,在此之前的称为“旧校园足球”,把之后的称为“新校园足球”。
近五年以来,“新校园足球”初见成果。2019年12月21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五年发展情况和2020年校园足球工作部署,在全国38万所中小学中,遴选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59所,设立了38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遴选出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60个,建设80个“满天星”足球训练营,招收高水平足球队高校增加到181所。
“新校园足球”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各类学校规模均不断增加。2015-2019年,教育部遴选认定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00余所,可以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高校超过180所;二是校园足球文化浓厚。随着遴选工作陆续开展,各个学校将足球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如:大课间的足球操、班级足球联赛、足球节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学校投入资金到位。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了8.98亿元的校园足球扶持基金,并且带动各地投入校园足球各类资金累计超过270亿元。各地也积极地出台了扶持校园足球发展的政策文件;四是学校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保障“校园足球”有关政策的落实。
“新校园足球”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足球的兴趣,在加强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提高了身体素质。但不可忽视的是,“新校园足球”的发展仍面临一些不容小视的困境。
“新校园足球”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大方面:一是合理顶层设计的困境。在顶层设计中应明确学生踢球未来发展、升学、如何兼顾足球技术与文化课并重等问题。学生在青少年时期,随着学业压力增加,会逐渐意识到踢球无法保障自身前途,选择放弃足球;学校、业余体校、足球俱乐部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体校过于重视技能方面的练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各俱乐部有自己的青少年培养体系,三者联系甚微,难以使有天赋的青少年接触到更好的技能训练;二是专业师资缺乏的困境。虽然各教育、体育部门在足球教师在职培训方面不断努力,但非足球专项教师居多,且培训时间有限,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新校园足球”的开展中,各个年级、班级都组建了足球训练队,课堂教学中的足球元素也愈加丰富起来,这对教练员综合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很多学校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三是场地不足的困境。各体校、俱乐部在场地方面相对充足,但学校方面场地不足的困境较为显著。“新校园足球”的发展,使得大量学生涌入操场。学生们在训练中会过分拥挤,不利于技巧战术的练习,也无法满足校园足球日常活动开展的需要。
图1 “新校园足球”困境
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得益于国家足球协会的主导和业余足球俱乐部以及足球培训学校的协助。德国足协创建了以“天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庞大的社会资源为依托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德国足协拥有650万的注册会员,它是德国最大的会员制社会组织,同时也是德国足球最高行政机构,它主导的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途径依赖于各种各样的高度社会化足球资源,其资源主要包括:一是资金投入场地建设;二是各地区足协、俱乐部、学校之间的协作配合,利用社会与学校结合的方式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66个足球训练营,加强对青少年足球训练和场地保障;四是职业俱乐部青训中心建立精英足校,培养有天赋的足球青少年。有关统计发现,德国共有60支俱乐部参与过2014年巴西世界杯国家队23人的人才培养,业余俱乐部共有33家,职业俱乐部共有27家;在23人中,通过业余俱乐部之外的考察点被选拔上来的有6人,曾上过精英学校的有13人,俱乐部青训中心培养出来的有21人。
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看重文化知识的教育、体育技能和个人综合发展。他们认为这些是青少年养成良好品格、加强认知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通过足球运动最终走向未来的青少年只占少数,但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学习,顺利升学,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德国足协依据“天才球员培养方案”展示了他们的思路。学校给予学生接触体育运动,了解体育知识的机会,喜欢足球的学生在课后会在训练营(全国范围共有366个训练营)得到由各俱乐部安排的教练的指导,周末也会参与训练和比赛。训练营的足球教练负责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并选择有天赋的青少年进入更高级别的训练营。学生在课余时间训练,不会因此而忽视学校课程。进入高一级训练营后,学生就有机会进入各级别地区选拔队、各种俱乐部梯队甚至国家队(U系列),通过在那里接受训练,他们将会得到更好的考察和提高,但首先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是学校的学生,需要完成学校的课程。这种“体教融合”的培养方式,使没有选择职业道路的青少年在学校的教育下,也有机会参加高等教育,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来决定未来从事教练员或其他相关工作。
德国足协认为,教练员是实施“天才球员培养方案”的基础部分,教练员的训练理论、实践能力和教育水平决定青少年足球人才的未来。基于此,德国足协不断改进足球教练员的等级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在线上建立足球训练教学平台。此平台一方面为足球教练员提供最新的训练方法和理论知识,促进教练员不断更新个人训练方案;另一方面帮助归纳总结不同年龄段球员的训练计划,有利于初级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的提高;其次,在线下,以全国范围内的训练营为依托,由职业俱乐部下派教练员对各地区不同等级的教练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让更多教练员丰富个人知识理论体系的同时,了解最新青少年足球人才发展趋势,让每一位教练员都成为一名“伯乐”,充分挖掘天才青少年球员。根据欧足联统计,目前全德拥有足球指导级别的专业教练员有1070名,A级为5500名,B级有近30000名,C级有34000名,预备阶段的教练员不计其数,其中C级约占整个教练人群的37%左右。由此可见,德国足球的师资力量对青少年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德国足球为实施“天才球员培养方案”,不仅将学校、训练营、俱乐部三者合作起来,每年还在为场地建设不断投资。在学校选择足球的学生会到训练营或俱乐部的场地进行训练。职业或业余俱乐部会与学校达成一定的合作关系,一部分学生会到俱乐部训练和参观学习。这种合作方式避免了俱乐部因场地稀疏训练人少,学校场地不足这种场地分布不均的情况。在社会投资上,德国甲级、乙级和丙级联赛俱乐部每年投资将近1亿欧元用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自2002年以来,累积总投入为9.25亿欧元用于青训中心的扩大和修缮。德国足球在场地设施方面展示了他们的经验。
在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中,德国足协与各地区足协、俱乐部、训练营以及各个学校相互配合,在保障了青少年文化课教育的同时,加强足球技能的训练,同时给予了没有走向职业足球道路的青少年更多选择。这些成功经验给我国的校园足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当在顶层设计中联合各学校、业余体校、俱乐部等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学校的青少年千千万万,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也数不胜数。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去参与训练,由俱乐部或体校教练选择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进入到更高级别的球队;其次,保障学生的升学机制。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应加强协同合作。无论青少年到任何地方去参加训练和比赛,他首先是学生。顶层设计应明确学生的未来升学通道,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比如,要求学生仅在课余训练、文化课不通过不允许训练、优秀运动员允许择校考试等。只有“体”、“教”相融合,才能实现人才最优化。青少年不仅能够提高足球技能,还能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认知水平。即使没有机会进入职业足球,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对自我的审视,通过顶层设计中的升学保障,也能够参与继续教育或职业规划。
德国足协对教练教师的培训比较严格、规范,有统一的培训大纲、教材、计划,晋升层次相对明确,考核严格。很多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比如,大量的退役的国家队、俱乐部队球员都愿意投入到足球教练工作岗位上来。德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中,教练员的培养方式对我国校园足球有很大启发。首先,应完善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内容。除了足球技战术以外,还应加强校园足球教练员的教育学知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其次,严格校园足球教练员等级培训制度。为加强培训效果,理论与实践可以分阶段来学习,突出每个阶段的重难点;第三,建立“线上教学平台”。借助平台,帮助教练员不断更新足球知识理论体系,保证足球教练员的终身学习。还可以将有代表性的、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方案分享在教学平台,帮助初级教练员或非足球专项体育教师。
德国足球因其依靠高度社会化的协调合作,没有场地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越来越活跃,参与人数规模越来越大,对场地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启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业余体校、俱乐部与学校应相互协调配合。利用业余体校、俱乐部等空置场地,安排青少年进行课余训练和周末比赛;第二,学校应根据学生需要安排足球训练队的训练与比赛。学生并非全部都对校园足球感兴趣,让仅对足球感兴趣的学生参与,间接解决场地不足的情况;第三,借鉴德国建立“训练营”模式。与企业空闲场地、闲置奥体中心合作建立多个训练营,将学生训练队和各级 “U字”系列队伍的训练和比赛安排在训练营。通过以上措施帮助我国校园足球解决场地不足的困境。
目前,“新校园足球”成果初见,但仍面临着顶层设计不合理、专业师资缺乏、场地设施不足的困境。根据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新校园足球”的风格特点,提出了三点建议。顶层设计方面,“体”、“教”相融合保障学生的升学机制和未来就业,实现人才“最优化”;师资力量方面,建立“线上线下”的教练员培养模式,培养教练员综合能力;场地设施方面,学校应联合业余体校和俱乐部空闲场地进行课余训练和比赛,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多个训练营,安排青少年的周末训练和比赛。在借鉴国外优秀校园足球培养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进行创新,才能满足“新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