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弦管唱腔

2021-07-02 09:34:44张昭玲陈恩慧
歌唱艺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曲词装饰音小字

张昭玲、 陈恩慧

引 言

弦管,亦称南音、南管、南曲、郎君乐等,主要流布于我国福建的闽南语系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弦管唱腔委婉细腻,演唱时“缓声慢节”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能较直观地体现弦管的内涵与音乐风格,并且弦管在历代传衍中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善的演唱规制,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将对弦管唱腔之“叫字”“做韵”“顿挫”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使广大读者对弦管唱腔内涵、演唱要求及其技法有集中的了解。

图1 弦管传统演唱形式

一、弦管唱腔概说

弦管唱腔古朴典雅,独具韵味,作为闽南方言区域的独特乐种,其唱腔采以泉州古方言演唱,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传统弦管的演唱形式呈“外八字形”,即唱者执拍居中,琵琶与三弦演奏者居唱者的右侧,洞箫与二弦演奏者居唱者的左侧(见图1)。对唱者的演唱姿态有所要求,男、女唱者的演唱姿势各不相同。女性唱者演唱时,腰部须保持直立,身体仅坐椅子的三分之一,不可坐满,双腿自然弯曲,并拢偏向右,拍板持于胸前,略微倾斜,高不过眉毛,低不过肚脐,举手投足大方得体,以体现女性柔美、婉约之气。反之,男性唱者演唱时,上身保持挺直,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手持拍板略正,有“关公看书”之势,以展现出男性刚硬、定神的气概。虽然男、女唱者的演唱姿势有所不同,但演唱时都应集中精力,自然放松,以更好地辅助弦管唱腔塑造乐曲的人物形象,使之更具观赏性。

二、弦管唱腔之“叫字”

弦管唱腔之“叫字”,亦称“念字”或“咬字”,是弦管人的称法。明代魏良辅《曲律》中载,“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 腔纯为二绝, 板正为三绝。”其中“字清”居首要位置,可见其在唱腔中的重要性。弦管唱腔要达“字清”,“叫字”是关键,也是基础。下文主要从“方言”和“叫字”两方面进行相关阐述。

(一)演唱方言

弦管唱腔之“叫字”以方言为基础,主要采用泉州古城区的方言为发音标准进行演唱,唱词读音较为复杂,有文读、白读、方言、蓝青官话等,下面以“文白异读”和“蓝青官话”为例论说。

1.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指汉语方言中来历相同、意义相同的一个字的两读现象”①,也是富有特色的方言发音现象。所谓“文读”,指读书音、文言音,较为文雅,类似书面语;所谓“白读”,称说话音、白读音,较为质朴,类似口头语。“文白异读”的现象在弦管唱腔中经常可见,一般是前后两句重复的曲词中,采用文白异读进行演唱。以弦管名曲《三千两金》为例,其曲词“十年窗前,十年守窗前困苦读,三年一望,三年一望爱卜京都去赴试”为文白异读的典型。重复句“十年窗前”和“三年一望”分别使用了文读和白读,即两处的首句均为文读,次句为白读(见表1)。

2. 蓝青官话

蓝青官话是弦管唱腔的另一特色方言,指的是“带有泉州方言语音特色的不标准的普通话”②。弦管乐曲中有关官兵、官员等人物角色的演唱常需要采用蓝青官话。以乐曲《拜告将军》为例,此曲为孟姜女与守城将军的对唱曲目。其中,将军的唱段便采以蓝青官话演唱。例如,“听你说,好伤悲,边关一路,怎是山高岭崎”。从表2中可见,曲词“说”普通话读音为“shuo”(翘舌音),而曲中则唱为“suo”(平舌音)。此外,该乐句曲词“伤”“是”“山”的读音亦同。我们发现,门头标注有“中玉交”“南北交”的乐曲,常常与蓝青官话有关。

(二)叫字

叫字是弦管非常重要的演唱技巧,也是每一个唱者必备的基本功。弦管遵照古法,将每个音节分为三部分—字头、字腹、字尾。字头,即字音的出声;字腹,是字音行腔中的延续部分,也是整个音节的主体;字尾,即归韵收音。“弦管的行腔吐字与中国其他音乐系统(如昆曲)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弦管以字腹为声腔的基础音进行拖腔,直至本字拖腔末了才归韵收声。”③以《三千两金》的曲词“三”“千”为例(见图2)。但,并非每个字音都可分成三部分,有些字词为鼻化韵或是单韵母,没有字尾音,如“於”(ɯ)、“不”(m)、“伊”(i)等,便不做分解,叫字要一步到位。弦管对曲唱的叫字要求十分严格,字头出音有力,字腹行腔明亮,字尾收声到位,以达字正腔圆的效果。

表1 《三千两金》部分曲词文白异读对照表

表2 蓝青官话字音表

图2 叫字分解图

三、弦管唱腔之“做韵”

弦管唱腔之“做韵”,亦称“润腔”,指唱者在琵琶骨干音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规律及个人唱曲经验对骨干音进行装饰,使旋律丰富饱满。弦管唱腔以字少腔多为特色,其做韵方法丰富多样,下文主要以“引”“塞”“贯”“折”四种基本做韵法为例进行论述。

(一)“引”

“引”,即引音,顾名思义,为引出骨干音的装饰音,引音的音高可高于或低于其润饰的骨干音。以《三千两金》首句为例,图3(③)处骨干音为小字一组的c,采用低于骨干音的装饰音小字组的b引入,这种引音称为“下引音”。图3(④)处的骨干音为小字组的a,采用高于骨干音的装饰音小字组的b引入,这种引音称为“上引音”。

(二)“塞”

“塞”,有填塞之意,指在两个骨干音之间加入装饰音的润饰方法。同以《三千两金》首句为例,图3(①)处为小字一组的d—小字一组的d的骨干音进行,可加上装饰音小字一组的c来连接两个骨干音,使原本平缓的旋律变得饱满。

总体而论,“引”“塞”做韵法遵循一定的做韵规律,即常以大小二度、三度回旋进行,偶见四、五度以上跳跃。

(三)“贯”与“折”

“贯”与“折”在谱面上的记法相同,但奏唱有所不同,以基本指法组合“点()+挑()+甲()”最为典型。“贯”,也称“贯声”,顾名思义,为连贯之意。演唱时,要求“点”“挑”“甲”三音一气呵成,中间不可间断。“折”,又称“折声”,有折断之意。演唱时,要求在“点”之后换气,后接的“挑”“甲”则连为一声(见图4)。

当然,弦管的做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演唱者的演唱状态、演唱习惯、演唱经验,以及师承等因素呈现出不同,充分展现了弦管唱腔做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弦管做韵之精髓内涵。

四、演唱技法之“顿挫”

传统的弦管唱腔非常讲究“顿挫”之法,“顿挫”体现了弦管唱腔苍劲、古朴的精髓,也是弦管人一种普遍的审美标准。弦管唱腔的“顿挫”是一种独特的方法技巧,通过曲唱的用力方式、叫字做韵、琵琶指法等的处理,给听众传递出棱角分明、抑扬顿挫的音乐感知。

图3 “引”“塞”做韵图

图4 “贯”与“折”示意图

例如,在“叫字”方面,唱者可通过喉结的用力作用,来加强字头出音的力度,在字腹行腔过程中紧咬字音,以及通过字尾收音的利落重煞,来呈现唱腔的“顿挫”之感,使唱腔更加字正分明。做韵的“顿挫”则经由“指法骨干音”和“做韵装饰音”两部分来体现,通过对指法骨干音的用力演唱,来强调音乐旋律的重音点。例如,指法“全跳”,演唱时在“第一个‘点’之后,通过喉结的作用,在第二个‘点’及‘挑’两个指法上出力加强,从而产生有棱角的重音点(见,空心部分为重音强调)。”④在做韵装饰音上,同样通过喉头的用力向下,唱出有棱角的重音点,强化“顿挫”。

此外,弦管唱腔的一些歇气、换气、偷气,都可使原本平缓的音乐旋律产生断顿有节的音乐感知。以上所述之各部分的共同作用,使得弦管唱腔旋律铿锵有力、棱角分明、苍劲古朴,更接近传统和根本,也充分展现了弦管唱腔的独特神韵和艺术魅力。

小 结

弦管这一古老的乐种,在福建泉州地区生根发芽,与泉州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从弦管唱腔之“叫字”“做韵”,以及传统唱腔精髓之“顿挫”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一来能为弦管学习者的传习提供普及性的理论参考,同时也可以小见大地映射出弦管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来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学者参与弦管唱腔研究,让世人更多地了解这个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的古老乐种,其文化精髓和历史价值之所在。

注 释

①李丽敏《泉州方音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张光宇、尚晶《南音“蓝青官话”读音叫字之研究》,《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③陈恩慧《弦管唱曲之“顿挫”研究》,《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4期。

④同注③。

猜你喜欢
曲词装饰音小字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艺术评鉴(2022年18期)2022-11-05 18:14:20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中华戏曲(2020年2期)2020-02-12 05:19:00
戏曲曲词的抒情、叙述与代言三大功能
艺海(2018年4期)2018-06-06 16:26:58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北方音乐(2018年19期)2018-01-23 15:42:58
论元杂剧曲词的叙事性
板鼓与大鼓音乐中的装饰音演奏探讨
齐鲁艺苑(2016年3期)2016-04-08 18:17:31
若干契丹小字的解读
契丹小字山和的解读及其他
契丹小字解读三探